这几天有个网络事件可谓一波三折、波澜起伏。一个患了严重白血病的小姑娘本来自己默默在微博上写生命中的最后感悟,结果被几个粉丝量巨大的名人看到,然后转发得不可收拾。绝大多数人都是诚挚祝福这个女孩儿,但也有人出来说这是一个炒作,根本没有这个人、也没有这个事。然后就是情势180度逆转,各种谩骂足可让编撰《中国粗话地方志》的编辑欣喜——— 直接抄这些粗口就够了。
事情没完。坚信此事为真的网友以及传播此事的新浪微博平台通过调查发现,此事并非网络炒作,而是确有其事。网络风潮再变,大家纷纷声讨造谣的人,以及那些不负责任的媒体。此事到现在也不能说有个最终结论,但就此现象,我们大概是可以谈一谈质疑的边界如何划定。
广场效应能够急剧放大人间的善恶,尤其在目前诚信缺失、官方又总是提及这个炒作那个炒作的环境下,对于一个看上去正常的表达生命美好与坚韧的故事不能信任,大概也算是我们这个不算正常社会的常情。批评大众的不理智不免过于老生常谈,我倒是想说说这种质疑的代价。质疑是一个人的正常权利,如果没有这个权利,社会也很难进步,但质疑有几个原则要遵守。首先是有理。这个“理”我个人理解为正常的道理,比如说针对个人进行质疑的时候,无论是不是名人都要保持最大的善意,而对于个人的私域当中并不关乎大众利益的部分,不可随便质疑。其次是有力。质疑需要绝对有力的证据,而不能拿出随便什么渠道的消息就当做“铁证”,而一个“铁证”破产之后,对于自己已经碎了一地的节操以破瓮不顾的勇气,接着四蹄蹬开、翻蹄亮掌地奔赴下一个“铁证”,这就不叫有力的质疑,而是耍赖。
最后一个原则是有节。质疑只有针对掌握公共权力者才能不断进行,直到水落石出。但对于一个个体来说,无间断地质疑而又没有任何决定性的结果,除了让质疑者成为小丑之外,怕是没有其他任何效果。这样的质疑只能毒化社会环境,进而提高社会互信成本。网友说“质疑泛滥,使社会再次断裂”就是这个意思。当无善意、无理由、无休止的质疑针对一个个体的时候,无论这个个体是什么人,最后都会走到这个结果上。
另外,我倒是更想聊聊质疑的成本。在一个正常的社会,质疑政府或公职人员一般是没有什么成本的,最多付出一些研究的时间,而质疑一个个体则是需要付出成本的,他必须为自己一旦过分超过边界的质疑埋单,承担某些后果。但咱们这里正好相反,如果你质疑政府或者某些公职人员的作为,前有跨省之类的教训、后有“被精神病”的经验,往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很多人置温总理所说“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的话于脑后,致力于打击不同意见的大业。但与此同时,对于更应该保护的个人权利进行无限度、无根据、无底线的攻击,则几乎很难让那些拉下一张脸满地打滚的人付出任何实际的代价。这种颠倒的状态,怕也应该算是现代社会的奇观了。
毁掉一个人有多难?对某些没有底线的穷措大而言,这事儿,不难。(作者:五岳散人)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