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乡村治理与城镇化吸引关注 村官登上哈佛讲台 |
www.sinonet.org 2012-05-10 人民日报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阅读提示
城镇化是现代化转型的必经之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以往我们更多的是向发达国家学习城镇化转型的先进经验,在不久前,北京郊区的郑各庄村却被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艾什民主治理与创新中心列入了城镇化转型的课堂案例,郑各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黄福水应邀到哈佛与学生现场交流。中国乡村治理与城镇化实践开始吸引世界的目光。
美国东部时间4月24日上午,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一间教室里,挤满了对中国农村充满兴趣的年轻人。
这是哈佛大学艾什民主治理与创新中心主任托尼・赛奇的案例课堂,走上讲台的是北京市昌平区郑各庄村的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黄福水。他此行是应邀介绍位于京郊郑各庄村的城市化进程。面对哈佛学子,他讲述了一个村庄的城市梦如何变为现实。
“中国企业入选哈佛案例的不少,可是在村庄治理方面,郑各庄还是第一个。”与托尼・赛奇教授有过密切合作,并积极促成此行的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院长胡必亮教授说。
哈佛学者长期关注中国村庄
以郑各庄为案例,解剖中国新的城镇化模式
郑各庄是北京昌平区的一个行政村。有568户人家,1500口人,村庄面积2.9平方公里。南距天安门22公里,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从 1983年起,黄福水开始担任村领导职务,带领村民开展旧村改造,发展了宏福集团、宏福苑、温都水城,编制村庄发展规划,围绕主动城市化做文章。
“最初能注意到郑各庄,其实也有偶然的因素。”胡必亮做了20余年村庄研究,他曾经在哈佛大学花了近3年的时间与赛奇联合研究中国珠江三角洲村庄,也因此认识了一批对中国村庄感兴趣的学者。偶然从一位哈佛访问学者那里听说了郑各庄后,胡必亮和赛奇就想从比较的角度考察这个北方村庄城镇化转型的特点。
赛奇是中国问题专家,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就到访过中国,曾任清华大学长江特聘教授。
经过实地探访了解郑各庄的发展概况后,“我认为这确实是一个城镇化转型较为成功的特色村庄,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城镇化的一个微观案例。”胡必亮说,“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以案例教学而著名,很多很深刻的研究不是纯粹理论到理论,而是以案例来说明。之所以把郑各庄列为案例,是想通过郑各庄解剖中国新的城镇化模式以及一系列问题,如人口城镇化、工业化、集体福利等。”
赛奇也同样认可郑各庄的研究价值。地处城乡结合部的郑各庄不仅是大都市的郊区而且靠近首都政治中心,“如果深入分析这个村子的发展经验和现实困境,能透视出很多中国发展的状况,能看到工业化、城市化的活生生实践,能看到企业家精神,能看到政府的治理行为,能看到乡村民主和自治。”
2009年,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启动了一个关注中国公共政策与政府创新的案例研究项目。
与商学院的企业案例有所不同,“中国公共政策与政府创新的案例研究项目”侧重从宏观政治经济学和新型政府决策和治理的角度,在过去几年中针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转型中各个领域的不同政策现象以及各级政府的政策决策或创新治理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
美国学生对中国有兴趣也有误解
课堂交流气氛热烈,课后仍有很多学子追出课堂提问
“1990年,我带领村里几十个壮劳力在北京亚运村做工程时,一位规划专家曾问我,你们农民总是在为城里人建设城市,能不能为自己造城呢?20 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果然凭自己的智慧造出了一座城。这座城的规划者、设计者、建设者和拥有者就是我们郑各庄的农民。”20分钟的演讲里,黄福水讲述了郑各庄村“主动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20余年来,郑各庄通过土地置换推动产业转型,从“农业村”转向“产业村”,在经济规模到一定程度后再向“服务村”升级。目前,面积约为2.9 平方公里的郑各庄村已经形成了生活居住、教育科研、科技产业、旅游休闲产业四个功能板块,现代城市化社区初步形成。村里自营实体公司由1个发展到35个;产业工人由300多人增至1.3万人;农民人均年收入从3100元提高到45500元。
对哈佛学生们关心的“村支部书记产生过程”等问题,黄福水都给出了坦诚的回答:“村干部是通过‘两推一选’的方式来选举的,有点像‘海选’。其实和你们总统选举的程序是有类似之处的。”黄福水的话引来了阵阵笑声。
问题显示出美国学生对中国的了解和兴趣,但仍存有一定误解。“同学们普遍认为中国农民贫穷、素质低,都想从农村出去打工。”当黄福水告诉哈佛学子们“在郑各庄村,村民们不用出去打工,不用到城里去挤公交车,到2015年人均收入可以达到1万美金”时,他们表示了震惊与赞赏。
关于幸福指数的问题,黄福水拿周边的村庄举例,“农村都有个现象,就是大家攀比盖房,房子越盖越高,但周边环境仍然非常恶劣,和污水、猪圈等生活在一起能幸福吗?”他表示幸福指数实际上是个综合指数,既要改善生活环境,也要有可持续的收入来源,“我们努力为每位村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每个人都有一份工作,每个家庭都是企业的主人,土地收益是大家共享分配。农民在企业入股,有着人均17万股份,每年不低于15%的回报。”
课堂交流气氛异常热烈,这次课后来被同学们认为“近年来最好的案例课”,课后仍有很多学子追出课堂提问。
“主动城市化”要考虑现实条件
创新必须与各方面条件相匹配,而最关键的不是资源问题,是人的问题
在胡必亮看来,郑各庄之所以能入选哈佛案例,是因为成功实现城镇化转型。“成功首先体现在村庄集体经济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福利改善,民主化程度提高。其次,郑各庄通过产业转型,完成了工业化,进而改变人口聚居方式,代表了城镇化发展的方向。郑各庄的一些创新性探索,实际上是突破了现行的制度和体系,但从长远来看代表了未来制度变迁的方向。”
“黄福水是从一个经济能人成长起来的,但他在很多方面又超越了其局限。他不搞家族式治理,引进职业经理人制度,主动走出去。可以说,他更像一个具备现代市场知识的企业家,企业家精神在他身上有很好的体现。”对于郑各庄的未来,“村子的发展受制于大的政策环境,郑各庄仍然面临土地利用制度、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等方面的制约”。
问及黄福水此行最大的感受,他用“惊喜”来形容,“哈佛大学就是我十几年前梦想中郑各庄村的样子,大学没有围墙,到处都是开放的空间和设施,再过些年,郑各庄村也会成为这个样子。”
黄福水并没有夸大其词,他正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目前,郑各庄村已经将中央戏剧学院、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引入村庄。“校园是最有生机的地方,商业、人气能够给村子带来持续发展空间,并且能够提升整个村庄的文化素质。”
2012年是郑各庄村第四个五年计划的第二年,黄福水定的目标是,到2015年村民的年均收入突破6.5万元,村庄总资产达到100亿元,把郑各庄打造为京郊最有代表性的生活居住、投资创业、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的复合型社区和民生幸福指数最高的村庄。这些数字和承诺让美国学生惊奇并赞叹,但是黄福水深知前行的路并不平坦。
胡必亮表示,“在现阶段中国的大转型时期,郑各庄的发展模式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但不能照搬,创新必须与各方面的条件相匹配,如整体环境、自然资源、地理位置等等,其中最关键的,还不是资源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