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佩玲
1959年,雷锋在鞍钢的夜校兼职语文老师时所拍,这是张人工着色的彩照。
1960年,雷锋入伍前留影,他穿着皮夹克。
二十一世纪,社会是否还需要雷锋?
3月5日的“学雷锋”活动已延续近50年。如今,人们对这个道德楷模,产生了各种疑惑:雷锋不计报酬的做事,是否符合市场经济伦理;真实的雷锋是什么样子。
另一方面,中国正历经深刻的社会转型,经济快速发展,过度依赖消费,重金重利,信仰缺失,人心浮躁等社会病,让人们比从前更需要真,更渴望善,于是现在探讨“雷锋精神”,有种特别的意义。
避开雷锋光环,以平常心去重读,会发现他身上的纯真、善良,是一种普世价值。他的利他行为、见义勇为、节约行善,在当下社会依然有着现实意义。
在此之际,新京报制作专题“雷锋@精神”。@在微博时代表示“传递”,专题含义是,“雷锋”传递一种对善的信仰。
专题有3期,第一期还原一个真实雷锋;第二期探讨当下社会需要怎样的雷锋精神;通过第三期,人们会发现雷锋的普世价值在每个人心中。
雷锋生于1940年。那一年,约翰列侬在英国出生,李小龙在香港出生。日后,三人皆为民众偶像。不同的是,雷锋成为一个全民学习的道德楷模。
1963年,毛泽东写下“向雷锋同志学习”,此后每年3月5日,被定为“雷锋日”。
改革开放后,去除特定时代的铬印,重新发现雷锋的当代意义,日益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
雷锋周边愈来愈多的人,开始提供鲜活的记忆,慢慢拼凑出一个不一样的雷锋。直到2006年,雷锋在天安门广场骑摩托的照片,被出版界公开,一个健康、阳光、时尚的小伙子终于跃然纸上。
回顾雷锋22年的人生,会发现他是一名潮流先锋:戴红领巾、主动回乡当农民、当政府公务员、喜爱拍照片、发表文章、成为炼钢工人、穿皮夹克戴手表、参加解放军、学习《毛泽东选集》……
这些都是五六十年代的时尚生活。在这些生活里,雷锋多了些美,多了些可爱的缺点,更多了些人性的柔软。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