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中对应“秋裤”的词汇,相当于“棉毛裤”的直译,说明类似的防寒物,大约有还是有的。但据我所知,美国人,除了老人或北部高寒地带(如阿拉斯加)的人,一般是不穿秋裤的。伦敦的冬天,阴冷是出了名的,但绅士淑女们宁可在寒风中“得瑟”得瑟瑟发抖,也想不起来穿秋裤。
刘柠 东亚问题学者
没有哪件“国粹”比秋裤更令国人纠结的了。
在北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北方冬天,或潮湿阴冷、室内没有任何取暖设备的江南腊月,穿(秋裤),还是不穿,的确是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基本上是一个纯粹的中国问题。因此,姑且称之为“国粹”(此“粹”作“纯粹”解)。
秋裤,亦称棉毛裤,是一种御寒的衬裤,套在内裤与外裤之间。以北方的节气而论,一般立秋之后,寒露之前便要穿上它了。至迟到立冬,如果再不穿的话,按老理,基本就属于“作死”了。不仅如此,笔者小时候,冬天棉毛裤是要穿两条的。甚至仍嫌不够,外面还要再套上一条毛线编织的毛裤才算保险。
不穿会怎样?那就难说了,照民间的说法,任何后果都是可能的:轻则伤风、感冒、发烧,重则关节炎、肾虚、不育症,横竖没好果子吃。因为,天儿冷穿秋裤这事,与其说是一种基于科学的判断,不如说是一种基于经验的说法;与其说是常识,毋宁说是某种迷信;与其说是劝诫,更近乎道德强制,类似于禁忌,这颇有点像民间关于产妇坐月子的说法。
既然只是一种说法、迷信或禁忌,那么多数人出于对不可知的“代价”的恐惧,一般选择风险最小的姿势――信从了事。毕竟,那些轻则坐下病根,重则血光之灾的说法,虽说未必靠谱,一定会兑现,可在现实生活中,没一样不是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作为个人来说,实在“伤不起”。
说到底,这是“文化”。正如绝大多数文化现象都无法实证(证伪),也无需证实(证伪)一样,秋裤既然是一种文化,便应该以对待文化的态度来应对,而不是以对待科学的态度。况且,真要是以对待科学的态度“较真”的话,穿秋裤的道理还真未必站得住脚。
秋裤既然是御寒之物,那么它在北半球同纬度(或纬度更高)的国家,其普及程度如何呢?首先,英语中对应“秋裤”的词汇,相当于“棉毛裤”的直译,《汉英词典》(外研社,修订版)的解释是“cotton trousers(worn as underwear)”。说明类似的防寒物,大约有还是有的。但据我所知,美国人,除了老人或北部高寒地带(如阿拉斯加)的人,一般是不穿秋裤的。伦敦的冬天,阴冷是出了名的,但绅士淑女们宁可在寒风中“得瑟”得瑟瑟发抖,也想不起来穿秋裤。
日文中,相当于“秋裤”的词汇是“patchi”,然而这个词却是从朝鲜语中“舶来”的,至少说明秋裤不是东洋的“国粹”,而日本人一般也是不穿这种裤子的,除了一些年迈体弱的老人。即使在冬天,学生们多穿短裤和短裙。北海道深雪没膝,美女OL们或许会穿羊绒大衣和皮靴,可下半身却仍着裙装。笔者留心过这个现象,的确不是为了“美丽冻人”,而是习惯使然。近年来,特别是“3・11”巨震后,由于节能需要,职场和公共场所空调温度调低,厂商才开发出一种特殊材料的保暖裤,但也就是类似于女性连裤袜的样式,薄而紧身,穿在身上完全不至影响体形和心情。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