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接受洛杉矶时报记者采访时,驻北京的《中国经济季刊》总编辑认为中国城市化问题很多,污染正在使中国的城市窒息;高速增长已经使城市失去了它的特色。成百上千万的城市新人做着低工资的工作,并且享受不到社会服务;城市建筑没有审美。
《中国经济季刊》(China Economic Quarterly)总编辑汤姆・米勒站在北京街头一处天桥上。(摄影:David Pierson, Los Angeles Times/December 23, 2011)
网易探索12月29日报道 据洛杉矶时报的报道称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移民:估计在下一个15年中,将有3.2亿中国人离开小乡村和农村县,开始他们在城市中的新生活――这就是中国所谓的城市化。
这事儿如果发生在美国,将意味着:每一个美国人都在收拾行李和变更地址。
城市化是中国发展的关键一环。它能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且鼓励居民消费。
但是《中国经济季刊》总编辑汤姆・米勒(Tom Miller)在他即将出版的名为《城市发展潜力》(Urban Billion,将由Zed Books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书中分析说,城市化过程一直以来都是棘手的、不是一帆风顺的。
污染正在使中国的城市窒息。高速增长已经使城市失去了它的特色。成百上千万的城市新人做着低工资的工作,并且享受不到社会服务。
总部在北京的《中国经济季刊》的总编辑米勒在书中这样写道:“简单地将一个农民搬迁到楼房里并不能使他在经济上成为有意义的消费者,反之,如果政策制定者不给移民提供社会福利,不能使他们融入城市经济,那么,更大的城市化将只会创造一个庞大的城市下层阶级。”
在与洛杉矶时报的访谈中,32岁的米勒说,政府的城市化计划是以“创造更好生活的责任”作指导的。但是,要想成功,制定计划的人要摒弃为了增长而增长的理念,而注重于建立更加好的生活环境,使居民能够得到公共教育、干净的空气和买得起的房子。
洛杉矶时报大卫・皮尔森 × 中国经济季刊总编辑米勒
Q:为什么现代中国城市的设计经常不考虑生活在那里的人?
A:中国的城市是粗加工的城市,对有些人是有吸引力的。
然而大多数普通人会认为它们很难看,城市有宽阔的大路和那些方方正正的贴着厕所瓷砖的大楼。这些建筑完全没有审美感,或者这些城市规划者的审美感是粗野的。他们所考虑的更多的是功能而非设计。这种做法的初始原因之一是当初对前苏联的设计的膜拜,因为当时的潮流是:城市的规划必须满足功能要求并且支持对社会的控制。
中国的城市也受到大型化趋势的影响,越大越好。这是因为中国的官员们在规划决策时,目的是将促进经济增长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Q:但是增长也同样受到强烈的需求支持
A:中国过去每年增加超过2000万的新城市居民。中国也有强大的需求让生活更加体面。直到10年前,还只有少数人有自己家中的独立卫生间。有自己的自来水管都是很幸运的。
房屋数量的需求意味着你必须以非常非常快的速度建房。只要快速满足需求而不是满足质量或者是设计。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