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站内憋闷换气量标准被质疑
城建专家称――对比国际经验地铁空气符合标准
昨天是中秋节假期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北京交管部门预计,交通晚高峰将从16时持续到22时。为了避开交通拥堵,下班后秦女士果断地选择了坐地铁回家。
但是,地铁一号线的站台,“空气混浊,让人憋得发慌!”秦女士抱怨说。
北京地铁日客流量已逼近700万人次。人流如此密集的地铁站,使得很多乘客都有过憋闷的感觉。在这个问题上,相关部门是否有标准规范,又是否有监控呢?
国内建筑设计界泰斗、曾参与过北京1号线地铁站设计的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来增祥今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如果按照室内公共场所的换气量标准,中国地铁站的新鲜空气量仅为美国的一半,其他多项空气质量指标中国也低于国际先进标准。
不过,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的通风专家却向记者指出,从地铁的能耗、可持续发展,以及国际经验来看,北京地铁站的换气量是符合标准的。
但记者对比纽约地铁和东京地铁现在采用的标准发现,这些较成熟的地铁系统采用的标准,均大于中国的最低标准。
学者观点
空气质量标准中美竟差一半
“美国室内公共场所换气量标准人均(成年人)是每小时60立方米,中国的标准是人均每小时30立方米。在这一标准下,国内地铁站内的新鲜空气量仅为美国一半。”来增祥向记者指出,“一些拥挤的地铁站连这一标准都未达到,尤其在乘车高峰时段,主要的地铁站和换乘站的空气质量很差。”
来增祥指出,虽然有人认为乘客在地铁站内停留的时间较短,可以适当降低换气量标准,但事实上根据一些调查和实际体验,地铁站内的空气让人感觉憋闷、不舒服的主要原因就是新风量不够。
除此之外,空气质量还包括菌落含量、粉尘、异味、空调换气等。在这些标准上,我国均低于国际上的先进标准。
此外,来增祥指出,要做好通风系统的维护和检测管理工作,“一些地铁站的吸风口、换气带的空气质量检测标准也需要进一步规范”。
“在乘坐地铁时,怎样才能干净、卫生、少得病――是时候该关心这些老百姓的健康问题了!”来增祥最后呼吁道。
城建专家
北京地铁新风量最低标准:每小时3.6万立方米
带着来增祥教授指出的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参与设计北京、上海等多条地铁线路的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通风专家向记者介绍了北京地铁规划时换气量标准:夏季空调打开时,系统的新风量不少于总送风量的10%,每小时新风量的最低标准为3.6万立方米(人均每小时12.6立方米)。
该专家指出,在空调关闭后的通风季节(夏季之外的季节),新风量标准是人均每小时30立方米,且车站换气次数不小于5次/小时。
该专家认为,对于北京地铁而言,除了开空调的4个月时间外,大多数时间,我们的新风标准是很高的。据介绍,通风季节的换风是通过风机运转实现的。
此外,该专家介绍,北京地铁站内监测空气质量有两项指标,一是二氧化碳浓度,二是含尘量,“在地铁里都有自动检测系统。可以根据二氧化碳的浓度实时调整新风比。含尘浓度也有监测,但是和新风没关系,主要是监测空调、通风系统的过滤装置。”
现行标准已落后于国家相关卫生规范
不过,记者注意到,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刘承东曾发表文章指出,我国卫生部于2006年3月颁发实施了《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其中对于新风量的规定中,除“酒吧、茶座、咖啡厅”外取值均应大于每人每小时20立方米,同时还规定了应设置净化消毒装置等。
刘承东认为,现行地铁设计规范空调新风量标准是在该卫生规范颁布前发布实施的,因此有必要进行新的研究探讨。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