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他们不是职业救援队,他们平时的身份是公务员、老板、教师、工程师⋯⋯但每当发生台风、洪水等天灾或人祸时,他们都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救援现场,他们的专业装备让职业消防队都艳羡不已,从动力伞到 CBD 浮力背心、军用防水电话。
41岁的陈斌全职工作是人保温州分公司的保险业务员,他的另一身份是温州民间空中搜救队队长。
陈斌位于人保温州分公司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一台古怪的发动机,暗红色,乍看像是一台巨型古董电扇。“电扇”里面旋转着木质“扇叶”,写着“Made in Italy”的字样。
陈斌把它背起来,在屋子里走了一圈。发动机很沉,有几十斤重。陈斌顺手拉动了引擎,顿时马达轰鸣,一阵强风把办公楼里的盆栽花草吹得乱摆,仿佛瞬间要把人带出高楼。“其实,是可以飞的。”他说,“主要今天我没有带伞。”
这就是将陈斌带到双屿的动力滑翔机。“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事故发生后,他借此飞上了天空,第一时间对动车失事现场进行航拍,一时引起媒体热议。有外电评论,这是中国公民的自主意识在苏醒。
41岁的陈斌全职工作是人保温州分公司的保险业务员,他的另一身份是温州民间空中搜救队队长。该队成立于今年5月,隶属于NGO组织苍南县壹加壹应急救援中心。
7月23日当晚,壹加壹应急救援中心负责人张炳钩深夜带领9名队员赶往双屿救人。张炳钩致电陈斌,问他是否可以航拍。陈斌的回答是:“在下雨,能见度很差。”不过,他感觉第二天一定能有一个好天气:“温州雷暴之后,向来是晴空万里”。
和张炳钩、陈斌一样,在第一时间奔赴事发现场的,还有乐清市志愿救援服务大队,这是全国第一支专业的水下民间救援队。
晚上9:30,乐清市志愿救援服务大队的赖忠鎏就率队抵达了现场,他们随身携带的照明装备和硬板担架起到了重要作用。赖忠鎏爬到桥上,那里有毁损最严重的16号车厢。“里面很惨烈,就如同刚发生了战争一样”,当晚回到家,他感觉自己“这辈子再也不能吃西瓜了”。
最后,6名队员总共救出了5位乘客。
温州民间组织的专业性和公民感,在“7•23”动车事故中凸显无遗。这些民间救援组织由公务员、老板、教师、工程师等各行各业的人组成;而陈斌的动力伞、赖忠鎏的CBD浮力背心、军用防水电话⋯⋯是连正牌消防员看了都会心痒的专业装备。
这些组织有着共同特点:完全由民间发起,纯公益性,身份业余但装备专业,只要有灾难发生,就能够看到他们的身影。
温州民间空中救援队:“出于一种社会责任感”
陈斌一直是个摄影爱好者,2007年他对航拍发生了兴趣。“总感觉自己的照片无法出奇,后来就想不如变化一个角度吧?”
陈斌把角度变换到了天上。
他花了八万元,在北京买了一个专业的动力伞。再加上学费和其他辅助工具,花了十万元入了门。“我原来在部队呆过,一直热爱户外运动,”所以第一次上天的时候“没有丝毫慌乱”。
一开始,陈斌航拍纯属个人爱好,但一件小事,让他的个人爱好变成了公益活动。
“前几年,我准备在温州市区买房,看中了一个楼盘,前后的环境都很不错”。也不知怎的,临到付款前一天,陈斌忽然想用动力伞飞到空中去看看。
“结果,我盘旋上去以后,一阵难闻的风吹来,我当时就吐了。”他定睛一看,发现那个楼盘的不远处有一个工厂。“但在地面,由于隔了好几个绿化带,你不会注意到”。
楼盘自然是放弃了。从此以后,陈斌开始了航拍的公益之路。
“做得最多就是环保”。2009年,陈斌开始驾驶着自己的动力伞在有“温州母亲河”之称的温瑞塘河上空飞行,记录各个企业向该河道偷排污染物的情况,并将视频和照片提供给当地环保局,供后者实地排查。“在地面上搜查比较难,但在空中看一目了然”。
由于动力伞价格不菲,又要花钱经常进行保养。在温州城,陈斌的同好并不多。一直到今年5月,他才和四五个动力伞爱好者一起成立温州民间空中搜救大队,这些人都是国家航空运动协会会员、滑翔伞注册飞行员。
7月24日清晨4点,陈斌就和其他四个队员一起出发了。“我们行动都是有后备支援的”。当天,大家都把装备带齐。到了现场后,“看谁的状态最好,谁就起飞”。
那一天,陈斌当仁不让。这之前,他在温州城已经飞行过上百次,拍摄过上万张照片。早上6:40,陈斌起飞,10分钟后到达事故现场。
在离地面70米左右的高空,他从镜头里看到的一切让他震惊。“现场太惨烈了。”来不及多想,陈斌先后进行了拍摄和录像。
按照惯例,他从东到西,从100米到40米高度,从各个角度、不同高度,拍摄了七八十张航拍照片。
20分钟以后,陈斌返回地面。“打开手机,大约有30多个未接电话,全是索要这组照片的。”自此,这个由温州市民完成的首个航拍,开始在网络上疯传。
谈到航拍的初衷,陈斌说:“首先,我做保险工作多年,知道在事故发生后保护现场、保存证据的重要性。而当天保监局就打电话向我要航拍的资料,以保留证据。”其次,做这件事还出于一种社会责任感,“要让更多的人知道真相。”
壹加壹应急救援中心:“你得揣摩政府需要的是什么”
陈斌空中搜救大队隶属于苍南县壹加壹应急救援中心,后者是我国首个正式登记注册的民间应急救援NGO。
“苍南壹加壹下设出租车防汛应急服务队、医疗应急志愿者服务队、灾后心理干预志愿者服务队等28个分队,”张炳钩说,“陈斌的空中搜救大队,是其中之一。”
这个中心的志愿者们包括温州各地的白领、公务员、企业主、出租车司机,还有200多名外来工。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都堪称行家里手。
张炳钩当初成立这个组织,是因为苍南县经常遭台风肆虐。台风过后,县城满目疮痍,而没有得到及时救助的乡亲或死或伤,让他心中十分不忍。
2007年,土生土长的苍南人张炳钩凭着一股子热情组建起了“壹加壹”。此前,他做了三年多自由撰稿人,是当地多家媒体的通讯员,但凡有突发事件发生,他总能最先到达现场。
“壹加壹”受到温州市民积极响应,很快中心就聚集了众多志愿者。四年来,参加9次抗击台风、1次抗击龙卷风、1次抗震救灾,共安全转移群众7万多人,救助受伤人员1500多人,资助贫困学生100多名,募捐款项达140多万元。
但很快,张炳钩就遭到了很多草根NGO都要面临的问题――资金。“救人完全公益,可那些出租车的油钱、过路费怎么办?还有各种装备也需要不断添加。”稍有疏忽,救援中心就会难以为继。
最终,“壹加壹”用两年的时间,才解决这个头痛的问题。从2009年开始,张炳钩开始与政府合作,方式就是“政府购买”。
首先,根据多年来的救援经验,张炳钩自己选择政府部门进行洽谈,写出应急救援的方案和执行细则。
苍南被称为“中国台风县”。2006年,超强台风“桑美”在马站镇登陆时,最大风力居然超过17级。台风过后,整个苍南伤痕累累。
苍南地理位置极其特殊,“台风登陆地最集中的霞关镇,从陆地向海外微凸,像手一样伸向大海”。
于是,每一次台风来临,当地政府都会严阵以待。“他们需要专业的民间救助组织。”张炳钩说。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