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城市雨后排水和污染问题南京住建部投180亿元老城改造,模仿国外流行的"雨污分流"排水系统,但7月17日一场暴雨让南京部分城区内涝严重,当局辩称雨污分流是环保工程而非防汛工程。"雨污分流"确有排水功能但在国外已走向淘汰;而南京简单地复制德国日本的雨污分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南京的城市排水问题,如不因地制宜地按自身城市来规划排水工程,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为极端降水预留"重现期",这巨资下的"雨污分流"仅是一场失败的模仿秀。
南京巨资打造雨污分流工程
南京从2010年起到2014年底投资180亿元实施水环境整治工程,其中雨污分流是这一工程的核心。所谓"雨污分流"工程,指的是让城市污水和雨水,进入不同的管道,最后分流进入污水处理场所。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快速地让城市雨后积水可以迅速排出,另一方面是可让居民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
南京市计划自2010年起到2014年底,投资180亿元实施水环境整治工程,特意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雨水管、污水管的的管径。
由于合流制管网的设计过多考虑雨水的排泄,水力坡度取值一般较小,导致旱季污水中的沉积物、垃圾、建筑施工的泥浆大量淤塞管道,反而更加影响南京内涝排除
南京投资180亿治理城市水环境:“雨污分流”排污防汛
南京市四处开挖的雨污分流工程,是一项常见的城市排污排涝工程。其原本目的是让城市污水和雨水,进入不同的管道,最后分流进入污水处理场所。城市建设管理部门介绍:雨水、污水“分家”后,雨水管道里没了污水,直接送雨水下河不会造成污染,而且雨天的排水也会更加畅通;而污水管道没了雨水,进入污水处理厂后,可提高处理率,大幅削减COD(水质污染度指标)排放量。
南京主城区雨污分流工程,由中国交通投资有限公司斥资30亿元投资兴建,这一投资项目将于3年后完成,竣工验收合格后,南京市政府将在2年内分批偿还投资款和相应投资红利。
南京住建部称:“雨污分流”可加大城市排水力度
南京城乡建设局组织议案办理见面会透露,雨污分流工程即是为满足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不淹、不涝的城市”和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的目标。南京市环境整治综合指挥部有关人士也认为“实施雨污分流后,污水单走一根管子,以前的合流管腾出了一部分空间,其实排水能力是提高了。只要管道是畅通的,泄洪能力应该比往年更强。”
南京市住建委环境建设处副处长竺兴宏曾表示,污水走专门管道,给原先的合流管腾出空间,“理论上来讲,实施雨污分流之后,排涝能力会有所提高。”雨污分流工程中雨水设施建设项目15个、污水设施建设项目49个。到目前为止,南京雨污分流工程共敷设114公里主干管、街巷污水干管103公里,完成350个片区的雨污分流。
雨污分流德国有成功经验
“雨污分流”工程在上世纪已经被一些发达国家采用并取得有效成绩,德国是将雨污分流工程产业化和系统化的国家,从其在一百多年前在青岛殖民地时期建造的地下排水系统可见一斑。但是德国并非百分百完全依赖雨污分流工程,城市规划者也充分考虑到了雨水传输和存储功能的建设。
德国并没有完全依赖雨污分流工程,而是因地制宜地采纳适合当地条件的不同排水方案,保留大量的合流制(约占70%左右)。
德国地下雨水管线不仅要考虑雨水传输,同时还要考虑储存雨水和减缓洪峰的功能。
德国雨污分流:科学规划排水系统
德国从20世纪80-90年代已基本实现对城市雨水的污染控制。最典型的措施是修建大量的雨水池截留处理合流制和分流制管系的污染雨水,以及采取分散式源头生态措施削减和净化雨水。城市雨水资源的收集利用也实现标准化和产业化。
但德国因地制宜地采纳适合当地条件的不同排水方案,还保留大量的合流制(约占70%左右,在地形坡度较大的德国南部更多地采用合流制,而在地势平坦的北部则倾向分流制),他们将重点放在源头污染控制和终端污染控制的结合、排水系统的改造与削减径流量和其他雨水径流污染控制的技术性和非技术性措施的结合。通过全面而科学的系统规划,较快地实现了对城市排水系统的改造、建设和水污染的有效控制。
德国雨污分流考储存和减缓洪峰功能
德国传输径流主要有地下管道和地表明沟两种形式,其中地下雨水管线不仅要考虑雨水传输,同时还要考虑储存雨水和减缓洪峰的功能;地表明沟则既考虑了雨水传输的功能,也考虑了对构造城市景观的作用,通常是将其模拟为蜿蜒曲折的天然河道。
对于降雨径流的贮存形式,家庭中一般采用预制混凝土或塑料蓄水池。居民区一般采用人工湖或构造水景观,或者通过绿地、花园或人工湿地增加雨水入渗。德国的雨污分流成功之处在于,他们将雨水的传输储存与城市景观建设和环境改善融为一体,既有效地利用了雨水资源、减轻了水处理厂对雨水处理的压力,又有效地改善了城市景观。
多国开始淘汰雨污分流工程
投资187亿的“雨污分流”工程在南京刚开始兴建,但却早已成为一项淘汰工程,日本在上世纪放弃了大规模雨污分流工程,只是采用部分城区使用分流系统;瑞典最初也像南京一样,把城市排涝工程寄托在雨污分流上,在发现并不适合本城特点之后就放弃了这一工程。取而代之的是,通过扩建下沉式绿地、铺设透水地砖、充实地下水、利用屋顶集雨等方式,变“排水”为“留水”,用技术和科学规划来部分弥补消失的河流的功能。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