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看海源于填湖造地 无序开发摧毁百湖之城(图) |
www.sinoca.com 2011-07-04 新世纪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百湖之城”的尴尬
一条常年渍水的主干道,一个被日渐蚕食的城中湖,这些都只是武汉这座百湖之城近代城市发展史上的尴尬剪影。
有研究者比照着地图细数:汉口的火车站、中山大道;武昌的友谊大道、南湖大道;中心城区湖泊周边拔地而起的楼群、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还有那些“从无到有”的新城区:东西湖区、后湖片区⋯⋯无不是填湖而建。
2003年,鉴于此前的湖泊无序开发,武汉市出台国内第一个地方性涉水法规《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2008年武汉市水务局成立湖泊保护处,专门负责督办和查处非法填湖行为。
一位参与制定《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的武汉水务局官员表示,当务之急是保住武汉的现有湖泊。除国家重点工程外,水务局一般不审批其他填湖项目。近日洪山区的一个村搞城中村改造,希望填占水面,就遭到了拒绝。
但开发商填湖盖楼的趋利行为并未消失。武汉水务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现在违法者不敢明目张胆地填湖,通常是找一片湖汊先圈起来,假装养鱼。然后再把鱼塘填了卖地。同样的地块,旧城改造的费用和买一块湖的费用差价相当大。
号称“百湖之城”的武汉,如今市区的现有湖面多用作养殖、游览, 真正专用于调蓄雨水的湖塘仅余汉口的西湖、北湖、后襄河、机器荡子、换子湖五处,纳蓄量十分有限。
曾在湖北大学任教的谭术魁、伍维周两位专家研究地方史志发现,汉口中山大道西北地区,原为面积广阔的后湖,因其纳蓄容量巨大,在1906年至1948年的 33年里(缺1936年-1946年资料),汉口日降雨大于100毫米的大暴雨发生27次,最高达275毫米,后湖地区却未有遭受严重淹渍的记载。如今后湖已变成繁华市区,屡遭水侵。而闻名全国的东湖自1913年青山港武丰闸建成后,由天然淌水湖转为人工控制湖,用以供水、游览、养殖,调蓄功能甚微。
“聊胜于无。”武汉市水务局湖泊保护处处长黄天荣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目前东湖面积大约是30多平方公里,6月18日前水位特意下调0.5米,可多容纳雨水1000多万立方米。但如果大面积排水入湖,会遭到养殖户的反对。此外,由于武汉城区多未实现雨污分离,为防止污染,雨水需经污水处理厂处理才能排入湖中,这也限制了现有湖泊发挥调蓄作用。
在整个中国,安徽芜湖、江西赣州等沿江或湖塘原本富集的城市在处理城市水系的方式上,也都像武汉一样经历先开发、再保护的发展路径。如今,后人只能依据残存的湖塘旧名,去遥想当年水系环绕的情景。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减灾研究所副所长向立云接受财新《新世纪》记者采访时称,国内城市想兴建巴黎那样强大的排水系统潜力不大,退地还湖也不现实,可行的方式包括化整为零,以增强整体的调蓄作用。据他介绍,台湾地区就立法规定,新开发楼盘项目前后地表径流不能增加,这有利于敦促开发商完善小区地面渗水和调蓄功能。同时也可在各单位、公共场所、住宅小区兴建蓄水设施,如日本东京很多地方都有雨水调蓄池。
据悉,北京等一些干旱少雨城市已经尝试建造储雨设施。然而,在武汉等具备天然储水优势的城市,湖塘河道等城市血脉仍在受到侵蚀。财新《新世纪》记者了解到,有两位在青年时代研究城市水系、呼吁保护湖塘、减缓内涝的学者,20年后也不约而同地把研究领域转向了土地规划和房地产开发。
6 月22日,在南湖的最北端,一处湖汊被红砖砌成的围墙阻隔,不远处,一个已售完的高档楼盘正在施工。李浩然笃定地说,至少去年10月他还曾来此观鸟,如今这里已经被建筑垃圾填平。在一片机器轰鸣声中,这位华师大学生的手机里响起了那曲《南湖秋月》:“朦胧月光,夜色未央,南湖水摇醒一片蓝梦乡⋯⋯”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