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蜀汉政权来说,关羽失荆州是一个致命伤,也是蜀汉历史上的最大悲剧。关于蜀汉在荆州战役中不发救兵的问题,大多数人都认为是来不及去救。但因为《三国志》中没有记载,所以后世对此也是猜测纷纷。然而到了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提出了一个惊人的看法,说是由于关羽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方针,所以诸葛亮决定要借吴人之手除掉关羽!“诸葛借刀杀关羽”于是被炒得沸沸扬扬。
诸葛亮的失职
在讨论诸葛亮的失职问题之前,需要先弄清楚一个关键问题――关羽攻打襄樊,到底是谁的决定?这场战争是不是从一开始决策上就存在失误呢?
关于这个问题,《三国志》中没有记载,但十之八九是刘备的决定,因为这样大的军事行动,没有最高统帅部的命令,关羽是不敢自作主张的。蜀汉的最高统治者是刘备,只有刘备才有决定权。自从刘备取益州,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形势一片大好。蜀汉的事业可以说是蒸蒸日上、欣欣向荣。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也说“汉事将成也”。不过尽管暂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此时刘蜀的力量跟曹魏相比还是相差甚远的,此时北伐的时机并不成熟。但刘备这时候的脑子可能有点发热,有点利令智昏。过去的刘备看见曹操非常害怕,凡是和曹操打仗,刘备是必败。但自从刘备和曹操争夺汉中,黄忠刀劈夏侯渊,刘备居然破天荒地第一次打败了曹操,从曹操手中夺取了汉中,这一下子,刘备就牛了,就抖了,就自以为了不起了。刘备自称汉中王后,和曹操并驾齐驱,刘备骄得很,狂妄得很,他不顾蜀汉国力弱小,竟然马上做出决定,命令关羽主动出击,攻打曹魏的军事重镇―――襄樊。
照理来说,刘备头脑发热,军师诸葛亮就应该冷静,应该在刘备发热的脑袋上泼点冷水,让他清醒清醒,但找遍《三国志》,也没有看到有诸葛亮在攻打襄樊这件事情上反对刘备的记载。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这个时候诸葛亮的职务是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就是说诸葛亮主管刘备统帅部中的大大小小的所有事情,刘备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诸葛亮都是可以参与的。诸葛亮虽然不是决策者,但他可以向决策者建言献策。可见在这件事情上,诸葛亮显然没有尽到军师的责任。
至于诸葛亮在关羽北伐襄樊战役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在《三国志》中并无十分明确的记载,但还是可以发现其中的奥秘的。最关键的一点是:关羽出兵攻打襄樊,无论从时机、条件等各方面的情况来看,都违反了诸葛亮早年提出的《隆中对》。
《隆中对》的策略基本上就是诸葛亮助刘备打天下的军事大纲。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得很清楚,北伐必须符合这样五个条件:第一,“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就是说蜀汉要同西南少数民族搞好关系。但当时刘备同少数民族并没有搞好关系,因为刘备虽然占领了益州,但他们是外来户,以孟获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对刘备侵占他们的地盘是非常痛恨的,一有机会就要兴风作浪。在关羽攻襄樊时,少数民族问题根本没有解决。
这第二条,就是“内修政理”。所谓内修政理,就是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刘备夺取四川汉中是非常不容易的,刘璋这个人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刘备打四川打得非常艰苦,连庞统也战死了。刘备前后经过九年的苦战,才得到四川这块根据地。九年的仗打下来,军队十分疲劳,四川的经济破坏得很厉害,老百姓也不堪负担。所以关羽此时的北伐根本不具备足够的实力。
第三个条件就是“外结好孙权”,孙刘联盟的重要性早在我们之前的三国系列就分析过了。但这时的蜀汉和东吴的关系已经很紧张了,虽然孙刘两家最后没有动武,但双方已经撕破了脸皮。
实际上,诸葛亮自己也知道孙刘联盟靠不住。他曾经对法正说过这样一段话:“主公在公安的时候,北面害怕曹操的强大,东面害怕孙权的威胁,主公的身边又害怕孙夫人。”所以诸葛亮对孙刘联盟的前景是非常担忧的。
可能有的人会这样认为,诸葛亮毕竟不是神,他也不可能未卜先知,可以预测到孙权会乘关羽北伐的时候偷袭荆州。诸葛亮确实不是神,但是诸葛一生唯谨慎,他用兵打仗向来小心翼翼,从不做冒险的事。在关羽出兵攻打襄樊的时候,荆州城防必然空虚,诸葛亮又怎么会那么粗心,不提醒刘备或者关羽要当心孙权会突然袭击,从背后捅上一刀呢?这是军事常识,诸葛亮怎么会不懂这个军事常识呢?他的警惕性又到哪里去了呢?
还有关于北伐的第四个条件。诸葛亮曾经说过,北伐还必须要等到“天下有变”。天下有变是指曹魏有变,这个变是指曹魏统治集团发生内乱,或者说是出现农民起义、兵变,总之,要等曹魏内部出现问题才能出兵。关羽北伐的时候,却是“天下无变”,也就是说曹魏内部很稳定。当时曹操已经完全控制了汉献帝,曹操称魏王,马上就要做皇帝了,而且也没有多少人反对,甚至连孙权也劝曹操称帝。不要说什么有变,简直就是天下太平,曹魏的统治稳固得很。
第五,诸葛亮的战略部署是蜀汉的北伐必须兵分两路,从不同的方向出发,荆州军攻打宛城、洛阳,益州军攻打长安,像一把老虎钳一样发动钳形攻势,使魏国首尾难顾。但关羽的北伐,只是出动了荆州军,刘备在益州的主力部队却纹丝不动,让关羽这一支偏师北伐,这不是完全违背了诸葛亮亲手制定的隆中决策吗?
诸葛亮为何不进谏?
诸葛亮对刘备是非常之了解的,刘备称帝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调动全国的军队讨伐东吴,收复荆州。这当然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但当时刘备已经做了皇帝,谁要进谏,搞得不好就要掉脑袋。只有赵云不管,照样说了一大通理由,坚决反对刘备伐吴。刘备果然大怒,一点也听不进赵云的意见,不仅听不进去,伐吴也不要赵云去了,让赵云留守后方,实际上是把赵云晾在一边。
《三国演义》上讲,赵云是五虎上将,其实,赵云的官要比关、张、马、黄小得多,关羽是前将军,张飞是车骑将军,马超是骠骑将军,黄忠是后将军,他们都是重号将军,但赵云只是个翊军将军,是个杂号将军。可见,由于赵云过于耿直,所以刘备对他不是太喜欢。刘备准备伐吴的时候,还有一个大臣叫秦宓,他也进谏,说讨伐东吴是天时不利,结果秦宓的下场就更惨了,差点被杀掉。幸亏大臣们求情,刘备才免他一死,把秦宓下了大狱,一直到刘备死后,秦宓才被从监狱里放出来。后来刘备伐吴惨败,火烧连营七百里,差不多全军覆没。这个时候诸葛亮才说了一句话:“如果法孝直在世的话,必定能够说服主上不要伐吴。即使主上伐吴,如果法孝直在身边,就不会惨败了。”这简直就是一句“事后诸葛亮”的话,这说明诸葛亮当时之所以没有进谏,可能是对刘备这个人的性格、脾气摸得比较透。在刘备大怒、一意孤行的时候,诸葛亮觉得说了也是白说,谏了也是白谏,那还不如不谏。但在这种事关国家利益兴亡的时刻,作为大臣就是要尽自己的职责,何况诸葛亮作为军师、宰相,更应该尽自己的职责。民族英雄林则徐说过这样一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意思是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用生命去换取也值得,岂能因为灾祸就避开呢。
而且,就算诸葛亮劝不动刘备,但总可以尽心尽责地帮助关羽吧?关羽这个人的骄横跋扈是出了名的,有一个例子:在刘备攻打益州的时候,西凉的马超前来投奔刘备。马超是一员虎将,连曹操这样一个把天下英雄视为鼠辈的人,看见马超也畏惧三分。马超前来投奔刘备,刘备当然高兴,就加封他为平西将军,与关羽的地位相等。这一下子可把关羽惹火了,关羽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本事可以同谁相比?诸葛亮马上回了封信给关羽,说马超文武双全,勇猛过人,武艺和张飞差不多,他们两人可以并驾齐驱,但同你美髯公比起来,还差了一截啊,因为你美髯公的武艺是绝伦逸群,天下第一。这一番话可把关羽捧上了九霄云外,关羽本来就骄,这样一来更是骄上加骄,他得意得不得了,还把诸葛亮的信拿给左右宾客们看。从此,关羽头脑更加发热,真的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了。诸葛亮这样做只会害了关羽,关羽不是一般的将领,他镇守荆州,承担着蜀汉政权差不多半壁江山的重任。俗话说得好,骄兵必败,关羽如此骄狂,以至于因张狂而不把孙权放在眼里,最后走麦城,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其中诸葛亮确实是要负责任的。找遍《三国志》,也没有看到诸葛亮离开荆州时,提醒关羽要注意和东吴搞好关系的史料记载。《三国演义》中孔明离开荆州将要进益州时,对关羽讲的八字箴言:“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完全是罗贯中虚构出来的。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