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纠结的水乡抗旱 旱区迎降雨江河湖库水位仍然偏低 |
www.sinoca.com 2011-06-11 人民日报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水乡的期盼
重新审视水资源变化,走出“靠天吃饭”困局
旱灾终究会过去,今年大旱,明年还会旱吗?
“去年西南大旱,今年长江中下游大旱,南方抗旱可能将成为今后的长期任务。”水科院抗旱减灾研究所副所长吕娟说,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强降水、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的概率都在增大,水乡缺水已非偶然。传统丰水地区应重新认识自身水资源、水环境的变化,科学制定水资源规划,今后要补的课还很多。
“此次罕见大旱,降雨偏少是一个方面,垸内渠道、湖泊调蓄功能下降也是重要原因。”南县水利局副局长姚年华说,南县大部分天然湖泊成了良田和精养鱼池,加之泥沙淤积,湖泊面积锐减,减少调蓄水量4484万立方米。
“原来湖泊多,下了雨可以留住水资源,再出现旱情还有水可用。现在的情况是,如果出现连续的强降雨,湖区很容易出现内涝,必须启动电排排渍,可一旦降雨减少,又没有水抗旱了。”姚年华说。
无独有偶,江汉平原曾被称为四湖流域,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规模的围湖造田,“插到湖心、收到湖底”,结果“人进湖退”,“四大湖”中的三湖、白露湖消失,成为稻田。大量围栏养殖的出现,加剧了水源的紧张。“需要装水时它装不下,泄洪时又泄不出。”
“不仅江湖关系发生改变,用水的需求也在变。”吕娟说,过去旱灾只影响农业,现在影响扩大到工业、生态,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忽视自然规律,忽视发展规律,难以走出水资源困局。
一些基层干部认为,大水漫灌的传统灌溉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气候和农业生产形势,南方丰水区也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通过工程、技术、管理多种措施的综合运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变对水资源粗放利用的现状。
吕娟表示,这次旱灾再次警示我们,首先要因水制宜,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科学编制抗旱及水利建设规划。另外构建水源骨干工程体系,全面提高水利工程抗御大旱的能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发展节水农业。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过度开发向合理开发、有序开发转变,从粗放利用向高效利用转变。从单一抗旱转向全面抗旱,从被动抗旱向主动抗旱转变,未雨绸缪解决好水资源问题,走出“靠天吃饭”的困局,才是治本之策。
建国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情况(链接)
近20年旱灾发生频次增加
从1949年至2010年61年的受灾面积数据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全球气候变化等,旱情旱灾发生频次增加、发生范围扩大、干旱持续时间延长并呈现日益加重趋势。与历史历次干旱过程相比,此次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干旱具有强度强、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影响程度重等特点。
各省的旱情同步性较大
长江中下游地区受灾最严重的前5年份分别为1978年、1959年、1988年、2000年和1961年。长江中下游诸省的旱情同步性较大,特别是1978年,几乎各省都是重点干旱年,流域受旱面积广,持续时间长。1978年受旱面积17716万亩,成灾面积7265万亩。
1988年南方发生春旱,湖北从2月29日到5月5日的66天中,大部地区未下过透墒雨,受灾农田133.3万公顷,灾害严重的有66.6万公顷,旱死约20万公顷,全省130多万人、47万多头牲畜饮水困难。
2000年长江以北地区春夏连旱时间长,受旱面积大。其中湖北省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春旱,夏收作物大幅减产,至5月底,湖北省农作物受旱面积278.7万公顷,成灾151.9万公顷。且200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雨季不明显,6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降水偏少,干旱持续。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