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流域湖泊集体遭遇生死劫 沉重打击生物链(图) |
www.sinoca.com 2011-06-01 南方日报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填塘抗洪为今年大旱埋下伏笔?
人类的影响,并没有止步于湖泊,长江沿线水系调蓄能力其实一直在走下坡路。
监利县水利局局长吴爱清说,洪湖边的人从来只知防洪、不知抗旱―――这似乎已成了一种指导思想,而恰恰是“一切围着防洪来”,也为今年的大旱埋下了伏笔。
1998年的特大洪灾,仍是荆州人挥之不去的噩梦。吴爱清介绍,1998年后,为了减少管涌等险情保护长江大堤,应对以后的洪涝,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将长江沿江的小塘、小坑一个个“搞平”。
吴爱清说,这些自然形成小塘、小坑每一个调蓄能力都不大,但加起来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力量。它们被人为破坏后,在洪涝灾年防汛效果显著。但谁也没料到,旱灾却不期而至。
监利县赵家月塘周边的村民,今年夏天只能眼巴巴等着天上降雨。曾经的“塘”,很多年轻人连位置都找不到。村民回忆,正是在1998年后,这口可解决3个小组灌溉的水塘被填平。从那以后,附近的农民失去了千百年来的水源,只能从内湖提水。
这种情况多得数不过来。吴爱清举例,监利尺八镇下辖两村交界处的何埠塘子,可解决两个村3000多人的灌溉与用水,但在1998年后的“建设”中同样被填平。
“填平这些塘、坑初衷肯定是好的,但造成的影响到底如何,现在看来真不好说。”吴爱清说。
有意思的是,当年填平这些水塘时,相关部门租用停泊在长江江面中心的大型挖砂船,从长江抽砂填塘。没想到,10多年后,当初填塘的工具再次派上用场。不过,这次需要滤掉的是河砂,宝贵的长江被抽上来,通过当年运砂的管道,送到田地进行灌溉。
吴爱清心里清楚,再过一段时间,如果仍无有效降水,上游三峡也将无水再放,到时将无水可抽。
生态受损洪湖或需10年才能恢复
当洪湖边百姓抱怨被大自然害惨时,他们没意识到,同样被“害惨”的其实还有大自然本身。
以洪湖为例,2005年整治后,被视为重要生态指标之一的荷花,从零星分布一跃到连片生长,面积达到8万-10万亩,并由此获得世界湖泊保护实践奖。但去年一场水灾,荷花淹死了,今年旱灾后原来生长荷花的地方变成滩涂,“刚刚开始好转的环境,连续遭遇灭顶之灾。”洪湖管理局曾晓东说。
5月9日,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调查报告显示,旱灾导致洪湖洲滩增加面积达108平方公里,约占整个洪湖湿地保护区面积的1/4。此外,大量水生植物死亡,生态系统受损严重。
如果说湿地是地球的肾脏,那湖岸线则是“肾脏的肾脏”,曾晓东说,大部分的水生植物、鱼类和鸟类都集中在湖岸线一代,湖边湿地是它们繁衍生息的天堂。但旱情持续,湖水见底后,很多水生生物都会死亡,直接严重破坏了生态复杂性和生物多样性。
“按照国际经验,唯一的补救措施就是通过灌水抢救小范围的水生生物,让它们作为种子,在水位恢复后进行繁殖,但是对于一个这么大的湖泊来说,作用不大。”曾晓东说,根据多年湿地保护的经验,这次春旱导致的洪湖湿地生态破坏是空前的,至少需要10年才能恢复。
而一江之隔的洞庭湖,今后的情况也许更糟。
时下,正是洞庭湖芦苇生长的最佳时期,往年到这个时候,芦苇长得有一个成人高,但目前洞庭湖大面积洲滩裸露在外,芦苇没有了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生长情况岌岌可危。连锁反应由此出现:芦苇变旱田,鱼虾蟹难以存活,渔业经济受损在所难免,迁徙洞庭湖的越冬候鸟同样成为“受害者”。
专家预测,如果6月汛期来临较慢,将会给洞庭湖区的田鼠提供充足的由洲滩向内垸迁移的时间,那么6月底到7月极有可能爆发致命的鼠害。
人的一举一动,深刻影响着大自然,也为自己埋下祸根。程刚说:“很多自然现象,尽管目前无法证明是人为所致,但也许有一天大自然就会更严厉地报复,让人类刻骨铭心。”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