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揭秘:毛泽东为啥17岁才赴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 |
www.sinoca.com 2011-04-28 星岛环球网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是很多人熟知的毛泽东改写的一首诗,1910年初秋的一天,在赴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前,他把这首诗夹在了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表达了自己有志求学的信念和决心。那一年,要去上小学的毛泽东已经17岁。
上小学,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学习经历。现在,我国的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已达99%左右,小学5年巩固率已达95%左右。国家不仅将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重要阶段,还在近年来免除了小学学杂费。但在100年前毛泽东上小学的时代,旧式的私塾教育仍然是启蒙教育的主题。当时,中国积贫积弱,正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而在中国的绝大部分地方,落后和闭塞始终顽强地阻挡着孩子们学习新知识的梦想。要上新式小学去读书,是少年毛泽东做出决定其一生命运的第一个重大抉择。
那么,毛泽东是怎样排除困难争取到这个宝贵机会的呢?
毛泽东从9岁就开始接受启蒙的私塾教育,先后在韶山的6处私塾读了“六年孔夫子”,熟读了他不大喜欢的儒家经典著作,因为他更喜欢诸如《精忠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隋唐演义》等中国古代传奇小说。十几岁时,他读到了《盛世危言》、《校颁庐抗议》这样的“新书”,萌发了爱国思想,激发了继续求学的愿望。1910年,父亲毛顺生决定让毛泽东去湘潭的米店当学徒,而他却心向求学,十分想去表哥文运昌在读的东山高等小学堂学习新知识。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动员了所有能动员的亲朋好友,请到两位舅父、两位表哥和几位私塾老师轮番劝说父亲,最终征得了父亲的同意。随后,他跟着表哥挑着简单的行李,步行50里山路,到东山高等小学堂报名读书。然而,他的入学之路也是一波三折。先是招生考试时间已过、名额也满,幸得堂长李元甫爱才惜才,给他重新出了入学题目《言志》。毛泽东精心写就的《言志》一文博得了堂长李元甫和一些老师的赞赏,惊呼他为“建国材”。可他籍贯湘潭又引起了一些校董和老师的反对,不同意录取这个没有什么“背景”的外地生源。为此,围绕是否录取他,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在以李元甫为主的同意方以辞职相威胁的情况下,大家终于达成了一致意见,同意破格录取这个“大龄”小学生,编在戊班,也就是第五班学习。从此,这个从落后闭塞的韶山冲走出来的农家子弟,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
毛泽东在小学里都学到了什么呢?
来到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后,毛泽东才知道,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两年前就死了。由此可以看出从旧式的私塾到新式的学堂,要弥补的差距该有多大。东山高等小学堂全称为“湘乡县公立东山高等小学堂”,由东山精舍、东山书院发展而来,是湖南维新运动中传统书院向现代教育发展的改革先锋,秉承“公诚勤俭”的校训。相对于传统书院的皓首穷经,东山高等小学堂的课程设置是一种翻天覆地的改革,开设的课程包括修身、国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体育、图画、音乐等。它学风严谨,选择有真才实学的老师,注重师生之间的理解与沟通。它办学理念先进,注重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发展,了解世界大事。这种新式的教学环境,契合了毛泽东独立不羁的个性,促使他更加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知识,是他后来投身革命洪流成为一代伟人的一个重要台阶。
在这里,毛泽东接受了新式教育,极大地开阔了眼界,激发了刻苦学习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在历史课上,他第一次听到了俄、美、日这些国家的名字,知道了华盛顿经过8年苦战才建立了国家,了解了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才逐渐变得强大;在文学课上,有的老师用新观点解释旧经文,有的老师开讲当时被列为禁书的《饮冰室合集》,有的老师甚至在讲《天方夜谭》、《泰西五十轶事》这样的国外名篇;在地理课上,他第一次看到了中国地图,直观了解到国家版图的广阔;在从来没有上过的音乐课上,他跟随曾留学日本的萧老师唱着日本歌曲,并因此感受到了日本的骄傲。他还学习了英语,尽管这门课程相对于国文、历史和地理课来说吸引力没那么大。
学习这些新式课程让读过“六年孔夫子”的毛泽东耳目一新,让他知道了中国以外的世界,也让他知道了只有刻苦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为国家的复兴贡献力量。东山小学堂有个藏书楼,收藏有大量的中外书刊,毛泽东是这里的常客,尤其爱读以前未曾读过的外国历史和地理书籍。他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利用一切机会汲取新知识。有一次他看到同学萧三手里拿着一本书《世界英雄豪杰传》,便借来阅读,深深被书中描写的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等人的事迹所感染,还书时他对萧三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究富国强兵之道,……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他酷爱国文、历史与地理,学习成绩很好。尤其是他写的文章被同学们誉为“文章魁首”,经常被老师批阅“传观”,就是张贴在宣传栏里供同学们阅读学习。他在东山小学堂的学弟、开国大将陈赓曾回忆说老师经常要他背诵毛泽东写的文章。
在这里,毛泽东大量阅读了有关维新思想的文章与书籍,原本蒙的民族意识和政治意识逐渐觉醒。东山小学堂为了开阔老师和学生的视野,使之跟上世界发展的大潮,做到了“兼容并蓄”。学校允许教师在课堂上公开讲授维新派的一些文章,允许学生仿效“康梁体”作文,还利用有限的经费,定购了当时比较昂贵的《饮冰室合集》、《万国公报》、《格致汇编》、《申报》、《汉报》、《时务报》、《新民丛报》等书刊。毛泽东特别喜欢梁启超的那些笔端带有感情的文章,他一遍一遍地读到能背诵出来,还时常写出心得和批语。他说“我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他给自己起了一个“子任”的名字,后来他创立新民学会,显然与他这时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有关。
除了学校提供的书刊,表哥王季范和文运昌还借给他《大同书》和《新民丛报》合订本供他阅读学习。在《新民丛报》第四号《新民说》第六节“论国家思想”处,留下了迄今能够发现的毛泽东最早的政论文字。他写道:“正式而成立者,立宪之国家,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拥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专制之国家,法令为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前者,如现今之英、日诸国;后者,如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也。”毛泽东爱听李元甫堂长“中国一天天贫弱,是遭受列强欺侮之缘由”的时事训话,特别对其关于“中国的地形像一片桑叶,日本的国土像一条蚕子,中国有被‘蚕食’的危险”的讲述,感触极为深刻。这一切对于毛泽东来说,都起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自此,他产生了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深深忧虑和报效祖国的决心。
在这里,毛泽东修养了身心,磨炼了坚强的意志与体格。17岁的毛泽东第一次离开家乡韶山冲,怀着激动与喜悦的心情到东山小学堂读书,不久却感到懊丧与苦恼。昔日在家乡,作为殷实人家的长子,他得到的多是赞赏、羡慕和爱护,可在东山小学堂这些富家公子面前,他第一次体会到了受人歧视的心境,其心理上的落差可想而知。他因穿着破旧而被阔学生讥讽为“乡巴佬”,还曾因主动打扫自己的房间床铺而被人嘲笑,甚至因为个子高大被纨绔子弟试图雇为“佣人”。当时,学校的学生经常因来自湘乡上中下三里的不同地域而发生纠纷和冲突,作为一个湘潭的外乡人,毛泽东受到的歧视就更多了。他曾回忆说:“我从前从没有见过这么多孩子聚在一起。
他们大多数是地主子弟,穿着讲究;很少农民供得起子弟上这样的学堂。我的穿着比别人都寒酸。……人家不喜欢我也因为我不是湘乡人。在这个学堂,是不是湘乡本地人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还要看是湘乡哪一乡来的。……我在这场斗争中采取中立的态度,因为我根本不是本地人。结果三派都看不起我。我精神上感到很压抑。”但他并没有就此消沉,没有改变自己的本色,而是表现得沉稳冷静。他曾写过一首诗《咏蛙》以自勉:“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那个虫儿敢作声!?”大气而不做作的诗句恰如他在学堂中的表现:在困境中审时度势,引而不发,小怯大勇,敢为人先。此后,他通过刻苦的学习来提高自己,通过力所能及地帮助贫苦同学来坚持自己,从而逐渐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在挫折中走向心理上的成熟,对于一个未经世事的少年来说,是一种何其重要的成长经历!
毛泽东还通过体育锻炼来磨炼自己的意志品格。当时,东山小学堂虽已将学生的身体锻炼纳入教学内容,配有专门的体育教习,但学校的重视程度有限。毛泽东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参加体育活动。除了必修课外,还经常和几位要好同学在早上起床钟敲响之前起床,先围着学校的围墙跑几圈,然后跑步登上学校旁边的东台山做操,回校后用冷水洗脸、洗澡。从此,体育锻炼成为他的生活习惯。多年后,他在接见一位来自湘乡东山的同志时,还问到东台山的树木和凤凰寺现在是否安好,说那是他当年经常去攀登和锻炼身体之处。
“年少峥嵘屈贾才”,“鲲鹏击浪从兹始”。从1910年秋天到1911年初,立志求学的毛泽东在东山小学堂度过了他难忘的“小学”时代。1936年他对记者斯诺说:“在这所新学堂里,我能够学到自然科学和西学的新学科。”“我在这个学堂里有了不少进步。”1950年,他对自己的同学、后来担任湖南省副省长的湘乡人周世钊说:“我虽然是湘潭人,但受的是湘乡人的教育。”1955年,他对东山小学堂同学谭世瑛说:“那一年,我真是‘土包子’进了洋学堂啊。那时候,我这个‘土包子’对康有为、梁启超,可以说是崇拜得很呦!山沟沟里的娃子懂什么,连孙中山都没有听说过呢!人的思想嘛,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就跟小孩子学习走路一样,都有一个摸索的过程……”后来,他也多次跟自己的子女说过:东山学校是所好学校,我不到东山学校来读书,就走不出韶山冲。这段只有一个学期、几个月时间的“小学”生活,在毛泽东83年的人生中虽然短暂却十分重要。它的意义,正如毛泽东所说,是“小孩子学习走路”的阶段,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