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进品的17年 一个“乡土法官”的得与失(组图) |
www.sinoca.com 2011-04-14 三联生活周刊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从村官到司法所干部,杨有旺曾经很疑惑。“司法所的很多纠纷,都是村里可以自己解决的,以前我们在村上的时候可不是这样。”他现在找到了一种解释,“以前,村干部是上面指定的,开展工作不怕得罪人,现在村民自治,选出来的都是自己人,反而抹不开面子,不敢得罪人,不敢办事情,村民当然就不愿意找他们了。”村民自治在基层的“四不像”变异,已经日见端倪,去年公郎镇搞村委会换届,三个大寨之间明争暗斗,两个寨达成联手协议,另一个寨获悉后就用反间计,放出风去要选其中一个寨的酗酒者,搞得联手的两个寨内讧。
初衷良好的制度设计,落实到基层却水土不服,在法院改革中也同样存在。龙进品这17年里,同样经历了一轮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从强调以法官为主导的调查,到强调公开庭审,法官坐堂问案。传统的审理民事案件的方式过于强调法院的职权,“当事人动动嘴,法官跑断腿”。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诉讼行为增加,人少案多的压力使得法院不堪重负,效率低下。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探索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真正以制度方式确立下来是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在总结近10年来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发布了《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对举证制度、庭审方式及合议庭和独任审判员的职责进行了明确的规范。2001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又颁布《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一次对我国民事诉讼的证据规则做了统一和较为全面的规定。
龙进品认同这种改革对于规范法庭审判程序和证据规则的价值,但也在实践中发现制度的“一刀切”有些问题,他回忆:“我先经历的是进村入户办案,到了90年代中后期,上面的新政策下来,公郎法庭也开始改革,结果效果非常差,老百姓非常不理解,觉得法官高高在上。山区的老百姓其实非常淳朴,如果你亲自去村里跑一趟,一些案子的效果完全不同,就算是输的一方,也会变得心存感激接受判决,如果不去,本来可以案结事了的都不行了。”
在城市里顺应潮流的制度设计,落到农村就未必,二元化结构下的城乡差异,不是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大。龙进品也觉得,“让大城市的法官用这种田间地头的方式办案就不现实也没必要,案件类型差别太大了”。可是在乡村,17年的办案经验告诉他,“老百姓的法制观念并没有建立起来,他们对法律依旧不了解,读过书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地选择出去,留在原地的,其实还是受教育程度最低的那些人”。法律的乡土理解,并不是信任制度本身,而是信任一个人,从而信任他所代表的一切。就像现在的公郎镇,因为信任留在这里17年的“小龙”,所以当地的老百姓愿意信任法庭,信任法庭的调解和判决。17年间,龙进品承办案件1000多件,平均调撤率70%以上,零上访,零投诉。在“诉讼爆炸”成为诸多法院难题的时候,公郎法庭的案件却很稳定地保持在每年100件左右。其实,人们能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大量的纠纷,在萌芽的时候,已经被龙进品的各种努力化解了。
“乡土法官”的得与失
公郎镇上唯一的娱乐是桌球,响彻全镇的只有两种声音,学校的铃声和清真寺的诵经声,全都定时定点。每6天一次的“赶街天”是公郎镇最热闹的时候,四邻八乡的村民汇集到镇上,平时空荡荡的集市三角地人头攒动,主街上停满了各式各样的卡车,远处的村民结伴坐车而来,置办了东西之后再一起回去,镇上又恢复到往日的宁静。
龙进品就在这样日复一日的宁静里驻守了17年,他保持着南涧县法院最高的出勤率,除了下乡办案,几乎任何时候都能在法庭找到他。他把家安在法庭里,以前在老法庭,他和妻儿一家三口,20平方米。2010年7月,新法庭竣工,宿舍条件才有所改善,一个没有厨房的两居室,妻子龙丽美每天要在走廊上用电磁炉做饭。儿子龙飞扬的卧室也是他的书房,小书架上的书都年代久远,以前的教材、1999和2000年的《读书》和《随笔》,他都保留着。镇上没有书店,最近的书店在南涧县城。他的弟妹们都已经结婚成家,父母和弟弟、弟媳住在老宅里,离法庭走路不到10分钟,可他常常忙得连回去的时间都没有。
从地势最高的公郎清真寺看下去,发展中的新乡镇格局一目了然,回营村像龙家老宅那样砖木结构的老房子,正在被砖混结构的新楼房所取代,现在时兴的是全落地的整面弧形玻璃窗,“那些新房密集的地方,当地人叫‘龙家堡’”。公郎镇马氏诊所的医生马继东说:“别看我们镇上只有2000多回民,但我们回民历来重视经商,村里的竞争意识很强,比家境、比子女谁更有出息,比谁的生意做得更大更有钱,平均每3家至少有一辆车。”
马继东家族几代行医,1990年从南涧中等卫生职业医士班毕业后回来开办诊所,比龙进品大4岁,两人同村,认识多年。“吹牛的时候,我也会取笑龙进品,说他没出息,大学生毕业回来,大案子不办,办这些婆婆妈妈的案子,其实就是随便说说。”马继东笑,“他真的很不容易,办案办得太细了,经常下乡,有时连我都看不下去。”马继东的诊所是公郎镇的某种集会和信息传播中心,他说:“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听到有人说龙进品半句不好的话,用老人的话说,就是‘龙进品的墨线弹得比较准’。”
龙进品从2003年开始担任庭长,一个人带着两个书记员的基本格局持续了将近8年,2010年11月,陆续补充进来几个新人。按资历排,书记员皇凤祥和法官吴美敏都刚来几个月,助审沈武斌在这里两年,还有一位是月初刚刚从大理州中院下来锻炼的新人。每个人到来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很坦白地承认,如果有更好的机会就顺其自然。
只有龙进品没想过离开,自从想明白了之后,他从来也没有觉得自己委屈,崇拜他、爱他的妻子,乖巧的儿子,尊重信任他的村民们,这些就是他的财富。
另一种财富,应该就是在他的努力下,公郎镇慢慢形成的法律氛围。法官身份之外,他成了村民们的义务法律顾问,这种付出的回报很有些无心插柳的意思,好些在法庭打过官司的人,都跟他成了朋友,因为他耐心、态度好、有问必答、不厌其烦。这些人把亲历后学到的知识,用到了日常生活里,义务替亲友和村民们调解纠纷,而且从中获得乐趣。公郎镇政府的伙房师傅袁玉清、中山村牲畜改良中心站的兽医李国旺都是这样,他俩都是善于表达的人,听着他们绘声绘色地讲着乡土故事,间或冒出几句地道的法律用语,是件很奇妙的事情。自从龙进品获得各种表彰之后,他们的情绪变得有些矛盾:“希望龙庭长有更好的发展机会,但又不舍得他走,别的法官不是不好,只是他们几年就走了,只有龙庭长一直在这里,我们熟悉他,相信他。”
除了义务乡村调解员,还有开始以“法律人”自居的村民刘春吉。刘春吉今年33岁,他的父亲曾经是公郎小学的老师,一直帮不识字的村民代写书信,后来也代写诉状,1997年父亲去世后,村民还是找上门来,他就接替父亲,学习代写诉状。高中辍学是他的隐痛,他是长子,必须在父亲过世后扛起重担。他很感激龙进品给他的帮助,除了答疑解惑,龙进品还送了《中国常用法律大全》、《人民法庭实用手册》和《怎样写好法律文书》3本书给他。后来,刘春吉又从旧书摊上买了两本薄薄的小册子,《怎样打官司》和《如何行使婚姻自由权》。这5本就是他的全部参考书了。
公郎镇目前依旧没有律所,慕名来找刘春吉的人越来越多,他也在这份新鲜的兼职中找到了乐趣。“我愿意做这些,也喜欢做。这也可以给家庭增加一定的收入。”他越来越喜欢法律,也试图让自己变得更专业一些,下地干活的时候,都会带上一本法律书。他说:“孤单孤独的时候,我愿意以书为伴。”打电话约刘春吉的时候,他正在地里收麦子,时下正值农忙,晚饭后登门拜访,他已经西装革履地在等候我们,这是他定位为“法律人”之后的待客方式,“表达对他人的尊重”。这些改变,都让龙进品觉得快乐,他坚守的乡土,至少法律的种子已经播下。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