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别把西南的极端气候自然灾害归罪于三峡大坝 |
www.sinoca.com 2011-03-13 新华网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有关专家指出:极端天气气候与三峡大坝无关,三峡大坝对周边地区气候影响微不足道。
近几年来,全球变暖,极端天气气候、地质灾害增加,中国西南地区也出现了一些影响较大的此类事件,如2007年7月川渝特大暴雨、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西南特大干旱等。不时有个别人把这些灾害事件与三峡工程联系起来。
正在北京出席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三峡大坝对周边地区气候有些许影响,但微不足道。“把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归结为三峡工程的影响,缺乏科学依据,也很难得到科学界的认同。”
全国政协委员、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烈荣告诉记者,三峡水库给当地带来的变化,就是湖北、重庆部分地区的水面增加了1500平方公里左右,水面蒸发范围大了,局部地区降水量增加了,但范围极其有限。三峡周边区域比三峡水库面积大几千、几万倍,三峡及周边地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三峡水库对三峡周边这么大区域的天气而言,影响是很小的。”
中国工程院去年底发布的《三峡工程阶段性评估报告·综合卷》指出,三峡不会成为“第二个三门峡”;川渝大旱与暴雨和三峡工程没有必然联系;汶川地震并非三峡水库蓄水触发;库区地质灾害是可以控制的;三峡蓄水后,长江中下游河势总体未发生巨大变化。
国家环保总局审查通过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对三峡水库形成后的气候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基本结论是:三峡水库建库后对库区及邻近区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范围不大,对温度、湿度、风和雾的水平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10公里,水库附近表现最明显。
在自然降雨的情况中,大气中的水分循环包括:外循环,即按地球自转规律水汽随大气环流进行输送的循环;内循环,即局部区域内大气局地环流中的水分循环。
郑国光说,从气象学的角度来看,三峡工程建成后,水体面积扩大了、水位升高了,是增加水分的内循环,到大气中的水分增多了。但大区域范围的水分循环并不会因为局部地区的地表改变而改变。外循环对降水的影响占95%,内循环对降水的影响仅占5%。“三峡水库与这个区域的降水因果关系很弱,不应该把三峡水库与周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联系起来。”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根据三峡蓄水前后的气候监测资料分析表明,三峡水库对气温的影响是:冬季有增温不足0.5℃,夏季有降温不足0.3℃;对降水几乎没有影响。
郑国光认为,把这种微调作用和大气环流异常引起的大范围高温热浪、极端干旱、区域暴雨洪涝联系起来,至少是缺少科学依据。
在地质危害方面,李烈荣告诉记者,中国相关部门最近几年对三峡库区做了比较系统的调查,政府专门拨款对地质灾害进行预防治理,总投资已超过200亿元。
中国政府在2001年成立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与湖北、重庆政府一起,统一规划协调,防治三峡地质灾害。
“十年来,我们取得很大成效,整个三峡库区灾害减少很多,没有一个水库蓄水以后产生地质灾害造成库区人员伤亡,也就是实现十年‘零伤亡’,该治理的治理了,有隐患的消除了。”
长期从事水利问题研究的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也表示,西南干旱与三峡水库没有关系。
张博庭说:“三峡大坝形成的是狭长的条形湖,少量的水汽只能影响到局部地区的气候,对整体气候影响非常小。这就跟某个城市的小湖,周围可能凉快一点,水汽高一点,昼夜温差小一点,但无法影响大范围的气候。”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重点实验室王国庆教授表示,大面积水体替代陆地,确实会对区域气温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作用总体表现在对气温的“缓冲”和“调节”上,通过升高最低气温、降低最高气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气温的日差以及年内变差和年际差异。
王国庆说,理论上,三峡水库蓄水后,由于温度引起的大气结构稳定性的变化,局地降水和雷暴日将产生一定的变化。但大型水利工程对降水模式的影响相当复杂,其影响需要大量观测资料进一步证实。
三峡工程是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已基本建成,并作为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开始发挥防洪、发电、航运等巨大的综合效益。(记者任沁沁、刘紫凌 冯国栋)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