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宣恩县山区蜿蜒盘旋的通村公路(2010年9月7日航拍照片)。“十一五”5年里,中央对农村公路建设投入资金达1978亿元,极大地带动了地方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全社会共计完成投资9500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186.8万公里,其中新增农村公路52.7万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45万公里,为广大农民群众出行提供了便利。到2015年,农村公路总里程将达到390万公里,基本实现“有路必养”,完成县、乡道中桥以上危桥改造,大力发展农村客货运输,实现所有乡镇和90%的建制村通班车。新华社发(宋文 摄)
“村里通了水泥路,原来要走两个小时的山路如今坐车只要10多分钟;政府支持修建了两个沼气池,每个月可以节省上百元燃煤开支;家里种的金银花价格从10元涨到现在的30多元,靠种金银花全家收入翻了一番……”这一串“幸福数字”,说出了贵州省清镇市下归宗村农民杨春贵的心声。近日,新华社记者走进乡村、居民区、企业,与一些普通群众共话过去五年的生活。“再过五年,我们的生活又会大变样”成为他们共同的心声。
58岁的杨春贵说,地处大山深处的下归宗村曾是一个“穷山沟”。随着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村民开始利用退耕土地种植金银花,但由于交通不便,种出来的金银花打不开销路,村民都提不起种植兴致。
2006年底,下归宗村修通了水泥路。随着进村收购金银花的商人越来越多,村民种植金银花的积极性跟着价格一路水涨船高。“种金银花比种玉米省事省心,还更值钱。如今村里大部分土地都种上了金银花。”杨春贵说,金银花喜欢长在山旮旯里,苗种下去只用除草和追肥,三年后就能产花,1亩金银花能收入3000元左右,“我们家去年的10多亩金银花就卖了4万多元,全家收入比5年前整整翻了一番”。
“水利对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真是太重要了!”辽宁省凤城市大梨树村党委书记毛丰美告诉记者,“十一五”以来,大梨树村依靠上级支持和村集体经济的壮大,不断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尝到了甜头儿。
“大梨树村是全国最大五味子生产基地村,种植五味子达到5000亩,但五味子用水量很大,一旱就掉粒儿。为解决灌溉用水的问题,我们在50米宽的大梨树河上修了90个坝、3个水库,蓄水40万立方米,有效解决部分土地灌溉问题。”毛丰美说,去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比‘十五’末期增长了50%多;村集体经济得到壮大,净利润达到3000多万元,全村生产总值突破10亿元大关。”
2005年以后,江西省永修县虬津镇横石头村的徐永强就没有外出务工了,在家从事特色养殖业。五年来,他亲眼看到了家乡的变化:村口泥泞的马路被宽敞的水泥路取代了,通往各家各户的小路也基本上实现了硬化,村民出行再也不会“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了;大部分村民外出都有摩托车,少数富裕的家庭还购买了小轿车;村里每年都要新建楼房。
徐永强自己就在今年春节前搬进了面积有20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盖这栋房子花费了30多万元。他家的房子不仅外墙贴了瓷砖,每个房间都铺了地板,厕所和厨房的装修一点也不比城里的差。不仅冰箱、电视、空调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徐永强还买了电脑、接上了宽带。通过互联网,他不仅可以学习种养专业知识,还可以了解市场行情。
“如今种田有补贴、看病有报销、小孩上学也不用交钱,农民的消费水平自然就提高了,现在的农民吃穿住行方面样样都不比城里人差。”徐永强说。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龙须门镇食用菌种植大户肖国清说,最近这几年,他发现农村问候语发生了变化。过去,宽城农村的左邻右舍见了面,第一句问的话往往是“吃饭了么?”“去哪儿串门了?”如今,他们见面说的问候语大多是“建大棚了吗?”“项目批下来了吗?”反映出农民生活的新变化。
经济意识越来越强的现代农民,不再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搞起畜牧、蔬菜、林果、运输等多元化经营。过去贫困的龙须门镇,如今形成了“家家有副业,人人有钱赚”的局面,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多元,五年时间翻了近一番。
“要说这五年的变化,那真是天翻地覆,比过去几十年的变化还大。”山西晋南农民马天令说。
马天令今年54岁,是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苏堡镇西尹壁村村民。作为村里的能工巧匠,他近些年带着村中富余劳动力在周边城乡承建水利工程。他向记者细数这五年家里的巨变:除去老人留下的老窑洞外,不仅新盖了四间现浇房,还在街面上新建了十几间商铺门面;在国家推行“家电下乡”政策时,购置了32英寸液晶电视、中央空调、豆浆机、微波炉、摩托、三轮车等;过去安不上、安不起固定电话,而现在是家里人手一部手机;更是在去年花十多万元购置一辆现代伊兰特轿车。
“咱一普通农民也过上了体面的、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这在过去连想都不敢想啊!”
马天令一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是当地农村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他告诉记者,过去五年,由于种地收地实现机械化、大大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年富力强的农民纷纷选择出外务工、勤劳致富,物质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像以前只有20%的村民能盖得起新房,现在80% 的人都盖了新房。”
2010年,哈尔滨市民王晓东从棚户区喜迁新居,“原来我们一家三口人住27平方米,这回住上了60多平方米的高层新楼房,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这是‘十一五’我家的最大变化。”
滨江新城小区几栋20多层的崭新住宅楼住的都是棚户区改造的回迁居民。记者来到12楼王晓东家。刚进门,迎面一幅“满室新美”的十字绣先映入眼帘。主人王晓东高兴地向记者说:“这是搬了新家后我媳妇特意绣的。搬进了宽敞的楼房,出门就有绿地,配套设施非常齐全,一看心里就特别敞亮。”
据了解,2010年,哈尔滨启动了陶瓷小区等42个棚改项目建设,回迁1.2万户居民。而整个“十一五”期间,哈尔滨累计完成棚户区改造1033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成为全市改善居住条件、提升居住环境质量、带动经济发展的亮点。
长沙宝悦汽车服务公司员工黄兆霞说,现在交通设施越来越健全。我的老家在湖北监利县的农村,2007 年,我在广州工作,当时要回趟老家真是不容易,最快的“T”字头火车到武汉也需要10个多小时。武广高铁修通后,我回家的次数也多了,从广州到武汉直达只需3小时。2010年我调到长沙以后,从长沙坐高铁到武汉只需1小时。
“五年前我家还是泥砖瓦房,现在变成了两层红砖楼房。”谈到“十一五”期间最大的变化,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黄竹岗村民李忠武最满意他家住房的“升级”。
李忠武所在的黄竹岗村是一个上世纪六十年代搬迁到这里的水库移民村。“刚搬到黄竹岗的时候,住的是泥巴房。”李忠武说,生活生产环境的变化和耕地的减少让黄竹岗村民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在当地政府引导下,李忠武和黄竹岗村民们总结出“水果立村,柿子主营”的生态农业模式。近十年来,李忠武和村民们大力种植柿子和柑橘,黄竹岗这个移民村一跃成为年人均收入过万元的模范村。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桂林市大力开展了水库移民新村建设,通过库区移民自身努力和政府支持,目前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77个像黄竹岗这样的水库移民新村。恭城黄竹岗、永福县蒙岭和临桂县金凤等水库移民新村更是实现了家家住楼房,户户有小车,成为“十一五”期间水库移民新村建设的典范。(参加采写记者:李劲峰、石庆伟、沈洋、张涛、南婷、强勇、陈文广、何程)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