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营企业家千万美元外捐与中国大学的自娱自乐 |
www.sinoca.com 2011-01-27 腾讯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位于深圳的民营股份制高科技公司――― 中国温斯顿电池制造有限公司创办人、稀土锂电池发明人钟馨稼1月24日向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捐赠1000万美元,资助该校伯恩斯工程学院开发清洁电池、太阳能以及可持续交通研究。河滨分校校长提姆・怀特称,这是该校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
有网友发问,为什么不把这笔钱捐给中国大学,却要捐给美国大学?这一发问,几乎与去年1月时,网友针对中国人民大学校友、耶鲁2002届毕业生张磊向耶鲁大学管理学院(SO M )捐赠888.8888万美元的“质疑”一样。这种质疑本身,就反映出一个严重的教育问题―――捐赠是每个人的权利,捐多少、捐给谁,是他人所不能干涉,更不能贴爱国不爱国之类的标签的。有网友动不动就质疑他人,这种思维方式,或与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在此前的张磊捐赠耶鲁一事中,我对此已经撰文分析。并指出,这或是张磊认为耶鲁对其一生改变重大,从而捐资的重要原因。而中国民营企业家此番捐赠美国大学1000万美元,用于研究,还反映另一方面问题,即中国大学在与国外大学的竞争中,正在失去国内企业的信任。
中国大学近年来的“科研事业”蓬勃发展,以至于诸多大学为了科研,都把学生培养一事放置一旁,但结果如何呢?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2009年宁波大学校长与企业家论坛上,中科院政策研究所专家张红石指出:国家拨付经费的科研项目很少有人去追究科研项目的产业转化率是多少。有的科研项目拿到几十万元经费后,就干脆直接发几篇论文,“空对空”过关,80%的科研经费都被“玩完”了。浙江沁园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叶建荣则直言:一切围绕经费申请与发表论文转。
大学科研就这样变为“自娱自乐”的经费学术、论文学术、职称学术。大家都想着法子,弄经费造“成果”,再由“成果”搞经费。于是,经费多、项目多、“成果”多,但所有“成果”中,基础研究没有多大原创价值,应用研究没有市场转化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家把钱捐给大学搞科研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很大的可能就是被“玩完”,折现进了研究人员的腰包,或者变为水电煤气费的报销单。
我曾经与数十家企业老总就中国教育问题进行交流,这些老总都表示,他们所在的企业曾经与中国高校合作过,包括联合开展研究、设立联合实验室、设立奖学金等等,但是,这些事项后来都慢慢停止或缩减。企业发现,捐赠给学校的先进设备,大多闲置,有的从来就没启用,原因是管理实验室要维护费用,学校没有部门愿意承担,有的学校就直接向企业提出,不要再捐赠什么设备,直接给学校现金;有的与大学合作开展的研究,在隆重的开启仪式之后,就没有了下文,追问相关人员,回答是我们对待国家课题也是这样,何况与企业合作的在职称评审中并派不了多少用场的横向课题呢?再就是,大多数研究项目,虽说由名教授挂帅,但真正做的都是研究生,与企业的设想,相距甚远。
客观而言,中国大学的两个“支点”―――“教育”与“科研”,现在都陷入尴尬境地。搞教育,得不到学生的认可―――今天,很多大学校园里都飘扬着“今天你以我为荣,明天我以你为荣”的旗帜,但有多少毕业生在离开母校之后,还会牢牢记住母校呢?北大、清华近年来成为美国名校的最大博士输出基地,学生们“以脚投票”做出了自己对博士教育的选择。搞科研,既得不到国内市场的喝彩,也难获得国际学术界的认可。
但遗憾的是,我国的教育管理部门和大学,似乎对此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就在前不久,在2011年清华媒体交流座谈会上,清华校长顾秉林表示,争取在2011年即建校一百周年之际,使清华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这是师生认可的世界一流大学?是国际高等教育认可的世界一流大学?还是学校“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一流大学呢?当然,从大学“关起门”来玩科研的高度“自娱自乐”中,对于建设一流大学的这般“自娱自乐”,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不过是“自娱自乐”精神的延续罢了。不对师生负责、没有基本的学术追求,在偏离教育与学术的轨道上“疾驰”,到最后,“玩完”的就不只是经费了。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