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亥革命百年之际:孙中山的思想仍多硬道理(图) |
www.sinoca.com 2011-01-08 中评社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春秋史家必授予孙中山一定之历史地位。 常言“百闻不如一见”,其实孟子一书的最后一段话〔尽心篇〕早已区分闻与见:“由文王至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然而无有乎尔…。”今适值辛亥革命整整一百年后,对孙中山见而知之的人必极稀,但闻而知之者则大可比比皆是,当然这种类比的前提是必须先尊孙中山为近乎“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之圣人级的伟人。
作为推翻中土数千年帝制的共和体制之首席缔造者,春秋史家必授予孙中山一定之历史地位。中国传统衡量伟人向有“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的标准,孙的事功及政绩,除成功推翻满清之外,由于主客方面的诸多原因(如年不及60,1866-1925),许是力有未逮;孙本人临终前一日尚自谓:“死生常事,本无足虑,但数十年为国奔走,所抱主义终未完全实现...。”最值得后人缅怀当乃他的思想体系,及品德风范。我辈尤其距他非远,对其之见闻又岂应有如孟子上述“无有乎尔”之憾!再仔细思量之,孙中山思想还真仍能甚切当今之时宜。
民国初立,孙被南方十七省代表推选为临时大总统,但就任仅三月即为谋取南北之议和及统一而主动让位予袁世凯,之后再屈就铁路督办,慨言“吾党不必身揽政权”,充份展现其“做大事,不做大官”和功不必在我之器度和德行。他费时数年兼遍走大江南北而完成的实业计划此著作,主论发展交通,主张借用外资修建铁路,惜因困于其时极忿乱之政局,皆止于纸上谈兵,毫无落实之机会。孙今若地下有知现中国铁路系统之发达已居世界前茅,当堪至慰。
说及孙中山的思想体系,开宗明义,依孙之自语乃:“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术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笫一部份,孙说:“中国有一个道统,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相继不绝,”他就是要“继承这个正统思想,来发扬光大。”论及此道统,尧以“允执厥中”四字转舜,舜再以“人心惟危,道心为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授禹,所强调者不外乃孔子中庸之道,故孙中山思想要属不极端不偏倚。中国传统还讲求一种与霸道相反的王道精神,孔子“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一话最足代表。孙中山也说:“中国从前的强盛是独强...各弱小民族和国家都是拜中国为上邦…中国完全是用王道感化他们。”
孙尽管自幼赴洋深受西学之洗礼,而且身处彼时全盘西化甚盛风气之下,却仍能彻悟和珍惜中国悠久精深的传统文化,不忘本的立场诚极难能可贵。今所谓之“中国特色”说必亦以此传统为本,离此无他由径;孙讲民权主义时有段这样的话:“至于欧美的风土人情,和中国不同的地方是很多的,如果不管中国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像学外国的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机器,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故孙确乃此“中国特色”主张之先行者。
诚如美国学者杭庭顿所说世界各主要文明都各有积淀深厚之本,中国文明属最悠久,自有其过人处,今中人绝不应枉自菲薄。如何珍惜和发扬光大我传统中国性,孙中山所指引出的明确方向,我辈自当知所汲取,温故知新,承先启后,用能维系数千年绵延不断之中国文明于不坠。
第二部份,孙于1894年28岁上书李鸿章自言:“幼曾游学外洋,于泰西之语言文字,政治礼俗…皆略有所窥,而尤留心于其富国强兵之道,化民成俗之规。”同篇又载有名句:“(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1897年孙32岁在伦敦走避清领使馆后,每日赴马克斯当年常往之同一大英博物馆潜心治学,其三民主义的思想渐成体系,当中无一不受到欧美学说事迹之深刻影响。
孙中山深信要振兴中华,“除了恢复一切国粹之后,还要去学欧美的长处…如果不学外国的长处,我们还是要退后。”是的,大凡国家之存亡兴衰很多时是系于与外部的相对形势。特别在今全球化时代,中国尤其不应孤立于世界的主流国家之外,必须善交他们,彻底扭转冷战年代所遗留与之对抗的心态,并能确实掌握自己仍处于发展阶段的定位,不卑不亢,甚至在内部作出必要的顺应和调整,以期为己谋得一席真正安稳的国际地位,再求进取。孙中山常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者昌,逆者亡”,中国特性必然不可违逆普世现代性,这是适者生存的自然定律,不因人的主意图而异。孙中山的国际眼光,今本土型之国事最高领导人们莫不应见贤思齐,则善莫大焉。
第三部份,乃孙融会贯通古今中西学之自创论述,于今仍深具启发意义之荦荦大者有:
1.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在物质建设上有上述的实业计划,在心理建设上有讲“知难行易”道理的孙文学说。他列举十大例证,以说明“天下事情,如果真是知道了,便容易行得到。”他又指出,细味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可当能解)”此话实反证了知难行易的道理。知之重要,于当今知识经济之社会为更甚,现中国面临经济转型,不能只停留在作为世界工厂的状态,欲提升竞争力,孙中山鼓励求知的态度尤适发扬。
2.“在民权发达的国家,多数的政府都是弄到无能的,民权不发达的国家,政府多是有能的。”此话竟出自毕生奉献于民主革命事业的孙中山之口,或许当时因专制而成功如德日俄等国的示范效应太大,也足见孙贯有独特之洞识而非人云亦云者。他因有如此之叹才引申出“权能区分”的政治理念和架构:政府必须有能,但人民当须有权以防制之。他提出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直接民权,政府则在常见的行政立法司法三治权之外,应多加考试和监察两权。考试权是沿袭中国行之已久,公平客又开放的文官选拔制;监察权则参照中史上直通天子的谏官御史制,亦可有效防患行政权之滥用。此五权宪法在台沿用至今,运作无碍,效用颇彰,是乃孙之创见得获实现之例。
3.孙一再曾说“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类似的话,但名称虽同,内容却大不同。孙中山的节制资本及平均地权等主张,相对都是很温和务实。他又借重了当时美国学者Maurig Williams的研究,认为“历史的重心是民生”,以民生史别于其时独领世潮风骚的唯物史。放眼今天世界各国,不以民生为重者其国必穷必乱,孙中山的眼光毕竟够深邃兼远大。孙中山平生特喜广书“博爱”二字赠人,他的演讲文稿也总蕴涵着浓烈的同胞爱,都自然流露出他仁民爱物,悲天悯人的正宗民本胸怀,更能反映出中外史上诸多超大历史人物之如何视人民如草芥。孟子举孔子及伯夷等“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之正气例,孙中山确然是则同。
总上,孙中山一生奔走革命,尚能勤于著书立论,居高见远,集行动及理论于一,典范不世而有。可惜天妒英才,孙操劳终生,寿稍差60而卒于肝癌,令其事业无以延续发皇。特别可惜的是他晚期“联俄容共”的路线不被继承,国共两党关系恶化而至内战及尔后接踵而至之诸多政治劫难,而迄今两岸问题犹未根治。台方在两蒋崇孙时代之后有所谓“去中化”之演变,孙之历史地位及现实待遇早已大不如前,反而大陆新近转向对孙至为厚尊,历史之吊诡及时空之差错,究可克服否,今两岸是否尚可藉孙中山之遗业而达共识之合同,中山陵上之英灵,其可盼乎!
孙中山临终弥留时连呼数十声“和平奋斗救中国!”今神洲规模已具,为臻长治久安,凡我辈有志后人,宁不思稍法孙中山无时不念及国事之精神乎!兹再录孙当年悼念列宁的祭文以追思之:“茫茫五洲,芸芸众生。孰为先,以福齐民。伊古迄今,学者千百。空言无施,谁行其实?唯君特立,万夫之雄。…天不假年,于君何说。亘古如生,永怀贤哲。”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