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延安的女性多被干部娶 周末招待所团聚(组图) |
www.sinoca.com 2010-10-22 南京报业网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导读]婚姻很多是由组织出面介绍,女性一般会同意,很简单也很现实的一个道理,干部享受的物质待遇高。还有当时结婚也有限制,比如说要符合“358团”,意思为“其中一位为团职以上干部……
江青
中为孙维世
上世纪50年代,金山和孙维世。 (朱鸿召:延安学研究专家,著有《延安文人》、《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等书)
《周末》:当时去延安的这群女性都是些什么人?
朱鸿召:大都来自大城市,家境殷实,读过一些新书,思想开放。她们抱着“救国、抗日”等诸多理想,认为延安是实现理想之地。她们以知识分子居多,只有极少数是女工、农妇和家庭妇女。
《周末》:去延安就如现在的“追星”?
朱鸿召:有过之而无不及。1937年年初,这种风潮开始蔓延,对于年轻的知识分子而言,去延安是最时髦和最时尚的选择。1941年皖南事变后,因国民党封锁,风潮才冷却下来。
《周末》:什么人都可以去吗?怎么去延安?
朱鸿召:如果你持有共产党各地办事处或知名人士开的介绍信就可以直接去。如果没有“路条”,那一般就得先去延安附近的三原县,那里有一个团中央办的“青年救国联合会”,在那待一个多星期,名为训练,实为甄别,共产党也怕有特务混入。
西安是去延安的必经地,那里有一个八路军的接待所。西安距延安400多公里,坐车3天,走路要一个多星期。去延安的人一般都是结伴而行,一是怕出危险,二是国民党阻扰,怕他们“抢人”。
《周末》:这些女性进入延安后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朱鸿召:生活上和男人基本一样,做早操、训练、读书、跳交际舞。不同的是,她们有着爱美的天性,比如说带去的一些漂亮衣服,都响应号召将之剪掉,打草鞋时做成装饰,既美观又不扎脚。发给她们的军服,将腰身收一下,显得更加苗条。
《周末》:没有不习惯吗?
朱鸿召:也有,一些来自南方的女性刚去吃不惯小米,用水也不习惯。但往往几个月后都会适应,加上平时训练,个个身体壮实,英姿飒爽。
《周末》: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这么多女性的情感问题如何解决?
朱鸿召:很正常啊,就像现在一样,如果双方有好感就可以谈,谈得不错就可以向组织申请结婚。但当时延安条件艰苦,都是集体宿舍,于是就有“星期六招待所”,星期六开放,5毛钱一晚上,双方还要自带被子,早晨起来分别再去工作。如果女方怀孕了,就可以分得一间窑洞,可以成家了。
《周末》:娶这些女性的,据说都是干部?
朱鸿召:大部分是干部。这些婚姻很多是由组织出面介绍,女性一般会同意,很简单也很现实的一个道理,干部享受的物质待遇高。还有当时结婚也有限制,比如说要符合“358团”,意思为“其中一位为团职以上干部,双方都是党员且有3年党龄,年龄之和为50岁”。
《周末》:有没统计过,当时去延安共有多少人?其中女性占多大比例?
朱鸿召:1943年12月底,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上,任弼时发言时说,“抗战后到延安的知识分子总共4万余人,就文化程度言,初中以上71%(其中高中以上19%,高中21%,初中31%),初中以下约30%”。4万人中,女性接近一半。在延安的男女比例中可以反映,1938年延安的男女比例为30∶1,1941年为18∶1,1944年为8∶1,女性人数是在增长的。
《周末》:您如何看这批去延安的女性?
朱鸿召:如果放在今天,这批人绝对是最时尚最抢眼的女性。她们敢作敢为,敢爱敢恨,在那个革命的时代,她们为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现在很少有这种女性了。
上世纪40年代,延安是中国的“圣地”。很多年轻知识分子千里迢迢、不畏艰险地来到这里,试图寻找救国和人生理想。其中,青年女性竟占到近乎一半。这些怀有“信仰”的女性,在那个革命圣地,留下诸多的传奇。
延安的六大女明星 石联星
1914年生于湖北黄梅。1932年参加革命后到延安。她是苏区红色剧运动的开拓者之一,同李伯钊、刘月华一起被誉为当时的“三大赤色红星”。
1945年,石联星和导演凌子风在延安结婚。1949年拍摄的电影《赵一曼》,周总理点名让石联星主演,因为她有着与赵一曼同样的革命经历。
解放后,石联星先后在北京电影学院、北京电影制片厂、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工作。1984年8月1日,石联星因患癌症医治无效逝世,终年70岁。 胡 朋
原名初韫诚,祖籍山东蓬莱。1916年出生在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1938年胡朋辗转到延安,先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分配到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开始了她的艺术生涯。
在此期间,胡朋曾演出《戎冠秀》《日出》《雷雨》等话剧。1949年她被调到东北电影制片厂(现长影)工作,又参拍《白毛女》《土地》等影片。2004年12月28日胡朋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于 蓝
原名于佩文,1921年出生于辽宁岫岩。1938年秋天,17岁的于蓝来到延安。她先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不久被调到鲁迅艺术学院实验剧团,并与鲁艺实验剧团艺术指导科长田方结婚。1950年,于蓝转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先后在《翠岗红旗》和《龙须沟》中扮演主要角色。1981年,已经60岁的于蓝受命组建儿童电影制片厂并成为首任厂长,至今健在。她的第三个儿子,是著名导演田壮壮。 李丽莲
共产国际派到中国红军“顾问”李德的第二个妻子,身材颀长,俏丽动人。1931年,17岁的上海姑娘李丽莲进入“天一”影片公司任演员。1937年底,李丽莲与江青等从上海来到延安。在舞会上,她认识李德,两人很快结婚。
1939年8月28日,李德收到紧急通知,要求他回苏联述职。李德要带妻子一起走,但因护照签证问题未得到批准,从此天各一方。
李丽莲后来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助教,建国后任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和对外联络部部长。1965年4月病逝于北京。 陈波儿
原名陈舜华,1910年生于广东潮州,1928年进入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读书,投身戏剧界。1938年,陈波儿到达延安,从事戏剧、电影的创作和组织工作。她的感情之路坎坷,在上海时与同学任泊生结婚生子,此后因去延安,两人分开。之后她又与演员袁牧之结婚。
1946年,陈波儿到黑龙江的鹤岗,着手主持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创建工作。1951年,陈波儿因心脏病发作去世。
江 青
1915年生于山东诸城,抗战爆发后,江青到达延安,后与毛泽东结婚。“文革”中,她与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结成“四人帮”,给党和国家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1981年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1991年5月14日,保外就医的江青在其住地自杀身亡。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