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去的李敖,有多少误解?他变了,还是我们变了? |
www.sinoca.com 2010-09-03 凤凰网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李敖世博行,有热捧有非议。热捧者一如既往欣赏其胆略与才气,非议者则认为他已失去锋芒,不再是曾经笑傲江湖的李敖。之于我,曾站在其对立面,但几次交锋贴身观察,其实他原本是一个可近的学者。无论血与火,斗争或被斗争,他已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风烛残年,我们不应该再把自己的责任担当,仍推向这样一位75岁的老人。
但我们依然看到,坚定的反对者,向李敖倾泄着不尽怨气。而仅仅还是在五年前,迎候他的还是呐喊般的喝彩。五年,李敖是真变了,还是我们误以为他变了?上海锦江饭店,杭州国宾馆,往返沪杭的火车上近身随访,我几次提到这个问题。李敖说,变了的不是我,而是你们。沉吟良久,他又说,我的性情真的有了些改变,刘长乐先生亦如此。而实质上他骨子里并未多少改变什么,改变的或只是他斗争或生存策略吧。
往返沪杭火车上,列车员抱着一叠又叠书薄,请李敖签名题字。连续多日奔波劳顿,其子李戡侧在沙椅上睡着了。而同样疲倦中的李敖仍耐心重复着题字,一本又一本――终于累了。他停下手中笔笑侃:看,这就是不买火车票的下场!言毕继续签名――这已经不是曾经的李敖――若在五年前,面对此情此景,他会不会早已掷笔而走?
他已不再是辛辣的李敖,知道给人面子,而总又小心翼翼。五年前,我在“李敖,你因何不锦衣夜行?”一则小文中,有过这样类似的描述:我个人更愿意接受台下那个李敖。台下李敖谦逊而又谦和,尽管有时的客套有些程序化,但仍能令你体会到他的亲切并感觉到他仍是和大家一样的凡人。问题是,如果台上李敖仍如台下那般表现,他还是李敖么?
是的,如他所说改变的不是他,而是我们。五年前,我这篇短文记录着包括我在内当时世人心态:“许多人心目中的李敖,正渐行渐远,面目迷离。因此有人说,他们心目中的李敖,是一袭青衫神情落寞的李敖,是翻着白眼睥睨今古的李敖,是激扬文字粪土权贵的李敖,是三两好友把酒临风的李敖,是悲凉无奈黑色幽默的李敖……而不是志得意满明星般微笑的李敖,拖家带口免费旅游的李敖,衣锦还乡四处撒美金的李敖,大学讲坛上隔靴搔痒讲笑话的李敖……
“在北京,在上海,我听到了空山冷雨发出的、或是代表了李敖众多仰慕者的这样一个声音:多么希望李敖一个人登上北京的城楼,俯瞰熙熙攘攘的人群和苍茫的落日;多么希望李敖一个人踱步于北大,细听他的精神导师胡适、他的父亲李鼎彝遥远的足音;多么希望李敖一个人踏进法源寺,在悠扬的钟声里,寻访历史的烟尘;多么希望李敖一个人漫步于北京秋天幽深的小巷,向斑驳的门楣投去深沉的一瞥…… ”
调阅五年前这段文字,我忽生感慨甚或不安:我们是否过于苛责了李敖一个人的战斗?
其实今天的李敖,仍不失为战士。他是在另一条战线,以又一种方式战斗着。如网友所述:我们这些懦夫把希望寄托在这位强者身上,把本应由我们自己完成的加于一人。但这位强者却令我们这群懦夫失望了,于是便带着深深的失望情绪,把所有不屑与愤懑投向于他……他无言以对,只带着笑,一种无法形容的笑,这笑意也许只有他自己明白。于是他也有一个期待――期待我们能读懂他的笑。
我们不能站在巅峰呐喊,无论珠峰或乔戈里。因为我们上不去,就是能上去,尽管浩荡无涯,也不会有人倾听。没有听众的舞台,就如在暗夜的波阳湖高歌,无论多么慷慨或凄婉都激不起涟漪。每个时代至少有两种人,呤者或听者。李敖完成传业授惑历史过度,以另种方式回归。他没有退出舞台,只是我们自己尚未适从……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