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劳模密林独巡31年?网友不信组团调查被震撼 |
www.sinoca.com 2010-08-18 新华网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因不相信网上关于劳模吕清森的热帖,5名网友自发组成“调查团”进入长白山深处,与劳模一起历险丛林。一连串“意外”就此发生:调查之旅半途而废,从不上网的吕清森被捧成“网络红人”,近百万网友对他展开“精神搜索”……
巡线,不是简单的户外运动
一篇题为《31年的密林独行,您还要走多远?》的帖子不久前在网上引起关注。主角吕清森,51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独自在长白山深处的密林中巡检电线长达31年。
这个劳模是不是“被包装”的?这个人是有“病”吧?……在一片质疑声中,有网友建议干脆近距离一验真假。很快,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5名网友组成了“调查团”,打算和吕清森一起巡线,把看到感受到的真实情况公布上网。
7月6日,他们到达吉林省桦甸市后,就直奔吕清森工作的供电所。第二天凌晨5时,他们随同吕清森开始密林巡线,当天的目标是20个电线塔位,60公里山路。 “调查团”成员都身强体壮,也有户外运动经验,之前一直抱着“看看劳模能不能追得上自己”的想法。谁知,吕清森一进山就不理人,一路上跑得飞快,有时候连跳带跑。开始,“调查团”还能跟得上,但没走到一半,5人中就有4个被远远落在后面。
按理说,巡线工作可以顺着塔基走两点间的直线,但吕清森为提高巡线质量,发明了专门在没有路的丛林中沿“之”字行走,方便站在不同角度,检查不同侧面。这让“调查团”费尽了体力。到后来,只有吕清森一个人走“之”字形,“调查团”只能走直线。
山里没路。脚下是腐烂植物沉淀成的厚厚滑土,一不小心就会人仰马翻。而“路”旁就是荆棘丛生的悬崖,摔下去连人影都找不到。遇到河流要趟过去,河水不深却是冰凉。
穿行约6个小时后,“调查团”已经体力不支,他们在网上这样描述当时的感受:“对于我们来说,这就是绝望:体力的绝望,孤独的绝望。”
“蛇!”在穿越第二片丛林时,网友“铁面”正准备整理自己已湿透的鞋子,忽然看见有什么东西向他扑来。
大家悄悄围拢一看,是条深褐色的蛇,吐着鲜红的信子。吕清森说,这种蛇叫“土球子”,与这片山里的蝮蛇、小青蛇都是伤人的,会时不时碰到。网友“温超”在网上写道:“没想有这么多蛇,这种日子,我一天都没法过下去!” 网友“江中鱼”还遭遇了“草耙子”。这种黑乎乎的虫子如果钻进肉里,就不断吸血,很难拽出来。多亏吕清森经验丰富,迅速点上烟,慢慢把虫子从肉里“烤”了出来。
隔天,穿行还碰到了阵雨,密林中冒出阵阵地热之气。连绵的青山让“调查团”的网友们双腿沉重得一步也不想多迈了。他们自我打趣,“每个人都在借牙齿,为什么借牙齿?不是说咬咬牙就过去了吗,我们咬碎了也过不去,先借点牙备着”。
就这样硬撑着走了2天,原本打算跟着走7天的网友都疲惫不堪,验证活动只能提前结束。吕清森则钻进丛林继续前行,一眨眼的工夫就从网友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老吕,不是传说中的武松
带着怀疑和挑剔的眼光,“调查团”几乎是拿着高倍放大镜观察吕清森的生活细节。
刚见吕清森第一面,“调查团”的网友就对他“拿腔作调”地说起了一大堆客套话。面对这阵势,吕清森原本的笑容僵硬起来:“那,那个啥啊,你们……来自天涯海角,跨越千山万水……”
网友们笑作一团,吕清森却更加拘谨,不停地搓着双手。这时,徒弟在门外喊了他一嗓子,他才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招呼都没打就溜了出去。
“这至少说明他不是个‘被包装’过的人。”“调查团”组织者“鸡非鸡”得出初步结论。 第一次和吕清森吃饭时,网友们心里打好了小算盘,想知道平时看上去敦厚、淳朴的吕清森,在酒桌上会是什么表现。两杯酒下肚后,吕清森向这群刚认识的朋友敞开了心扉。
有一次,吕清森走到半山腰的时候,忽听见树上有哗啦啦的声音,抬头一看,就在几米远的一棵树上,一只黑熊正在摘梨。为了不引起黑熊的注意,他蹑手蹑脚退到山下,拿出巡视日记,写下“194号到195号间,有熊出没,注意安全”。
林中午餐,是一壶水和一块面包。吕清森说,为了预防山里的虫子、熊瞎子,自己吃饭的时候都是半蹲着的,从来不能坐下吃。不管寒暑,都是一壶水、一张饼或一块面包。
这么多年,遇到的野兽多了,现在他只要看留下的痕迹,就能判断出是什么动物,大约什么时间路过。每次巡线的路上,都会带上一根棍子。在林子里一边走,一边用棍子敲,不时还要大声唱歌壮壮胆儿。但他没有一次因为害怕而放弃巡线。网友说,原来老吕胆子也不大,不是传说中的“打虎英雄”武松。
网友“温超”还发现,吕清森和每一个路遇的老乡都亲热得像一家人。“老吕,你的朋友就是我的朋友,走,吃饭去!”这是“调查团”常常受到的邀请。而且,吕清森在经过每一片庄稼地时都会绕着走,甚至拽着树枝“跳”过幼苗。
一栋七层的老楼,吕清森一家五口住在不到70平方米的房里。老伴揭他的“短”:当年她生小孩时,家里人都在忙活,他一紧张吧就跑出门去遛弯了,他遛弯不是在城里,跑附近的山头去了,一口气跑了三个山头。 “调查团”还了解到,31年来,吕清森放弃了多次升任安全员、技术组长的机会。即使在2004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后,他依然选择留下,继续做着最基层的巡线工。
搜索,不只是一种答案
孤独、寂寞、虫兽袭扰,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吕清森在密林行走了31年?“调查之旅”在网上直播后,跟帖与留言蜂拥而至,“围观”和讨论的网友近百万人。网友们尊称吕清森为“森叔”,并开始从不同角度解读他,一场“精神搜索”启开了大幕。
“责任感”,这是“80后”网友“鸡非鸡”的看法。吕清森曾告诉他,父亲吕明俊是一位1947年参加工作的老巡线工,在他接替父亲岗位时,老人家的一句话让他记了一辈子――“木头杆我都看住了,如今是水泥杆了,你一定要看好。”
网友“开心橘子齐”说:“哥巡的不是线,是寂寞;哥守的不是31年,是承诺。”
责任感的背后是一种深沉的爱。有网友说,过去听到“爱岗敬业”“热爱本职工作”总以为是陈词滥调,但吕清森这漫长的31年间,只有依靠坚强的意志和信念,才能把这份平凡的工作用一种不平凡的精神坚持下来。如果社会上能多一些质朴、执着、坚韧的吕清森,少一些虚伪、浮夸、急功近利,社会将变得更美好。 “搜索”吕清森的过程,实际上是在搜索一种平凡却又无比宝贵的品质,搜索一种代代相传却又相显稀缺的精神,搜索一种朴实无华却又生生不息的力量。
“调查团”成员“无间默玄”说:“虽然我已回到城市,但在梦中还会回到那片丛林,还会继续搜索。”
不少网友借“森叔”反思人生态度。网友“温超”说,为什么我们在工资比他高、住房比他大的时候,不能像他那样快乐地工作生活?可能人的欲望与幸福成反比,物欲越多,内心的幸福指数就越低,不能像“森叔”那样过简单、快乐、低碳的生活。
网友们还套用网上流行的“凡客”体,对“森叔”进行了时髦的“网络包装”:爱巡线,爱望远镜,爱奔跑,爱黄胶鞋,爱四件套,爱45度仰望高压线……动物看到我都会尖叫,我是老吕,我也穿49块的凡客。
搜索还在继续,答案不断“上贴”。在网络的多棱镜里,每个网友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的“森叔”。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