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的第一代移民心理 上海人看不起外地人 |
www.sinoca.com 2010-08-17 顾则徐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因为我是上海人,便经常会有人问我:“上海人是不是很看不起外地人?”或者,是跟我肯定一个事实判断:“上海人很看不起外地人。”我并不因为我是上海人而持否认态度,从来是予以肯定。但因为我觉得事情不能这样简单一句话进行表述,所以,通常会补充又一个基本事实:“年纪大的上海人比较这样,现在年轻的上海人很少这样观念了。”遇着比较想深入点了解原因的人,我则一般这样补充道理:上海曾经是远东甚至亚洲最繁华的近代都市,上海人因此比较骄傲,也比较小市民。
如果仅仅这样解释上海人看不起外地人的文化现象,其实是非常肤浅的。因此,针对个别比较深究的人,我会另外特别指出一种现象:在今天的上海,其实最具有看不起外地人心态的人,恰恰既不是年老的上海人,也不是年轻的上海人,而是刚成了上海人了的外地人,在一般的上海人眼睛里他们仍然是外地人,在一般的外地人眼睛当他们说上海话时则已经是上海人,或者只要知道他们有了上海户口后就把他们看作是上海人。如果从这个现象深入分析下去,就会发现,上海人看不起外地人并不只是个上海人的现象,而是中国人的一个比较普遍的文化心理现象。简而言之,就是一种普遍的中国人现象。
自古以来,中国社会的突出特点不是阶级社会,更准确说来,是一种等级社会。中国等级社会的结构很复杂:一是以土地或地域及其相应的籍贯为基础,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乃至种族、民族、宗族诸方面,将中国人乃至边缘“蛮夷”――可能被归在中国范围,也可能没有被归在中国范围――等级化;一是脱离土地或地域因素,从政治、经济、文化、血缘诸方面将中国人等级化,在这方面阶级问题只是因素之一。中国人的等级观念并不随着社会的演进而消逝,但随社会的演进而改变方式和内容。元朝是个特殊,有了一个种族、民族等级制度,南方汉族为最下等。鸦片战争后,逐步出现了一个非中国化自卑潮流,中国人将自己边缘化,将西方列强中心化,自视中国人为低等级。可以说,中国既有着强烈民粹主义的平等主义传统,又是世界上最缺乏平等精神的一个古老国家,等级观念深刻地浸透在中国人的血液中。
在这种普遍的不平等观念和历史、文化氛围中,当上海在中国近代化演变中走在前列时候,上海人看不起在近代化演变中后列的外地人就是自然的。相应于所谓先进与落后的关系,广州、北京、天津、大连、沈阳、青岛、杭州、宁波、苏州、无锡等等,比较落后于它们的地方,都存在着同样的现象,当然,不同城市强烈程度会各有不同。总体来说,中国近代化之后,前所未有地突出了城市与乡村的等级差别,原本崇尚乡土生活的中国人分裂为了城里人和乡下人两个大的等级,在上海人对外地人的看不起中,集中体现在将其它城市的人也称作为“乡下人”的口语上。这种情况在在1950年代户口制度的强化中得到强化,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达到了最极端程度,而上海人对外地人的看不起也就此得到制度化支持。当今中国大陆,对外地人看不起的程度是跟一个城市户口值钱程度相对应的,因此,最看不起外地人的城市莫过于上海、北京,如果把作为特别行政区的香港放进来考察,则香港人无疑是个冠军。
上海的看不起外地人,既有着近代化过程中普遍的特征,又具有很大的特殊性。所谓上海,原来是江苏的一个府,其近代化地位的突起跟移民进程基本同步,越是近代化则越多移民,因此,一方面是上海人看不起外地人,另一方面上海人本身发生了巨大的嬗变,原住的真正的上海人成为了“乡下人”,外来移民则成为了“上海人”。这后一方面的问题,是多数议论上海人的文章所严重忽视的。上海自宋以后的经济地理演变,至今还可以在地图上找到很明显的特征,总体上有一个自西而东向吴淞口、东海递进的海岸线层次,海堤内陆化以后成为了纵贯南北向的道路,从这一特征中可以知道,原本发达的松江、华亭、嘉定一线在近代化后成为了西部郊区,新兴的东北至江湾、南至西南徐家汇地区则成为了市区,这样,真正的上海人反而被边缘化,而集中到市区的移民则中心化,并且,这些移民形成了一种新的语言,原住民的语言被称为浦东话、宝山话、嘉定花、松江话等等,或统一称为“本地话”,移民形成的语言则被称为了“上海话”。这更是被普遍承认,比如嘉定人去市区会说是“去上海”,会把市区移民称为“上海人”,把他们的语言也称为“上海话”,似乎自己已经不是上海人似的。“本地文化”如果作为一个特称,则在中国专属于上海原住民所拥有的文化,比如“本帮菜”在中国菜系中特制上海原住民的菜系。在这样的情况下,所谓上海人看不起外地人,其实也就是成了移民的“上海人”看不起外地人,包括看不起真正上海人的本地原住民。
因此,人们通常所指的上海人、上海话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上海人、上海话,而主要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和他们所形成的历史很短的语言。所谓上海人,如果以三代移民为标准衡量,已经并不很多了,比如我这个上海人,实际在父亲一方我属于第二代,在母亲一方我属于第三代。如果以五代移民为标准衡量,则更是很少属于上海人了。在这个背景下,所谓上海人看不起外地人,实际上很重要的特征是获得“上海人”资格了的外地人看不外地人。当这些“外地人”越是认为自己是“上海人”时,就越具有看不起外地人的心理,而他们的子代、孙代、重孙代则反而没有那么强烈的心理。所以,我说年纪大的人比较看不起外地人,而年轻人这方面的观念则比较淡漠。
因为是移民,所以,当初到了上海时候就需要进行特别的努力。移民有的失败了,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定居下来的人则成为了“成功者”,获得了自我肯定的成就感。比如我父亲,他是个非常有故乡观念的人,十六岁到上海打工,因为吃不了师傅管束和工作的苦,跑回了江苏常州农村,但被我祖父重新打回上海,结果只好在上海坚持,成了“上海人”,一方面非常怀念故乡,另一方面则把“外地人”、“乡下人”挂在嘴上;一方面认为“乡下人”老实、亲切,另一方面却又认为“乡下人”很愚蠢,动辄叱责。我父亲这种,实际上是跨在“外地人”和“上海人”之间的上海人,自己是第一代移民,一方面有着很鲜明的“外地人”或“乡下人”特征,一方面却极其自觉着是个“上海人”。这类上海人特别注重自己能够在上海定居、生儿育女的成就,当面对“外地人”、“乡下人”时,充满了骄傲,回到故乡时候有着强烈的衣锦还乡感觉,既有着对故乡风土人情的热爱,又有着看什么都觉得落后乃至愚昧的心理反差。在现在网络上,当面对其他地方人氏批评上海时候,已经属于第二代、第三代的上海人的态度比较多是“觉得上海不好就别来”,而那些已经在上海立业买房成家的白领、金领或私人老板,则比较多会向“外地人”强调自己的努力和成功,把批评上海的“外地人”斥之为不努力者、失败者、心理失衡者、懒汉甚至垃圾等,话语中所蕴涵的“看不起”远要比第二代、第三代的上海人强烈。
第一代移民的这种心理由于上海特殊的历史而比较典型,但在其它城市或发达地区,也同样存在着。这甚至可以认为是中国人的一种普遍移民心理。比如,二十多年前,我的移民美国的同学跟我说,同样去了美国的中国人“比美国人还美国人”,实际反映出的就是这种第一代中国移民的美国心理。可以在中国大陆常见一种现象,在总体上说,一个来到的白人更尊重中国人,更能够与他所接触到的中国人平等交往和交流,而一个移民西方不多年的中国人回来,则在他眼睛的中国人更多是落后、不文明,他与自己祖国的人交往时更缺乏平等心和尊重态度。前段时间在大陆引起广泛反响的香港导游阿珍辱骂大陆游客事件,大陆新闻只说她是“香港导游”,其实,她是个移民香港十多年的湖北人。不知道那些因这一事件而谩骂香港人的大陆网民知道了阿珍原本是湖北人后,是否还会对“香港人”很愤怒?该是把她看作是真正的香港人,还是看作大陆人?
理解这种第一代移民心理,会对理解1949年后中国大陆农民进入最悲惨境地的历史很有意义――制定自古以来所没有过的严酷压迫农民的政策的那些人,正是通过农村包围城市进入紫金城了的第一代移民。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