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气 - 交友 - 服务 - 收藏 - 设为主页
加拿大华人网
新闻 | 移民 | 留学 | 工作 | 房产 | 汽车 | 理财 | 美食 | 健康 | 交友 | 情感
分类 | 活动 | 黄页 | 便民 | 网址 | 打折 | 旅游 | 视频 | 直播 | 英语 | 文化
论坛 | 时评 | 吹水 | 军事 | 历史
家园 | 加国 | 快乐 | 亲子 | 厨房
新 闻 加国 | 大陆 | 港台 | 国际 | 财经证券 | 数码科技 | 明星娱乐 | 体育竞技 | 环球军事 | 社会万象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大陆 新闻排行榜 看新闻请收藏本站网址 进入论坛 头条一览

危险的信号!中国放宽通胀容忍度的一个可怕后果

www.sinoca.com 2010-08-08  和讯  [复制链接]  字体:

  主持人:最近前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在《第一财经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对中国经济走势及政策的若干思考》其中一段话格外引人关注,原文是这样的:用市场机制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加大对通货膨胀的容忍度。我国价格扭曲的时间太长了,只要用价格手段,必然会引起价格的上涨。因而3%的目标可以放宽到5%,只要不出现恶性通货膨胀,不长期处于负利率状态,中国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这句话是否意味着宏观调控政策会有变化?对通胀政策的容忍度有所放宽?

  馨月:这篇文章我已经仔细看过了,巴曙松在和讯微博上也发了有关这篇文章的微博。通胀3%的目标可以放宽到5%,只要不出现恶性通货膨胀,不长期处于负利率状态,中国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我认为这个观点不仅有些危险性,而且容易误导社会,并加剧目前通胀情况进一步发展。其实这篇文章也是变相从另外一个角度谈放宽宏观调控政策,让我们的市场更加自由化。

  如果把通胀目标从3%放宽到5%,实际等于把宏观调控政策放宽了,表面上看是经济层面问题,而实质上却是政治问题。谈经济问题我想也要把政治问题谈明白,才能把总体问题看的透彻。就像一棵大树,只有挖开土壤才能彻底看到根系,从而洞悉它的全部真容。

  第一点我们先从政治角度来看问题。

  为什么要从政治角度开始谈呢?我们国家改革以来一直坚持搞宏观调控政策,调控的结果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了,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地域发展不平衡等都是宏观调控下形成的产物。

  通过宏观调控手段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后,我们把这个调控手段降低了,然后又让市场更自由化,就等于利用政策先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再搞自由化,等于把市场交给资本了。自由市场中政府参与经济管理的机能降低,甚至完全退出对经济的干扰,这就是我们所经常谈的自由市场化,让企业之间自由竞争,实际等于让资本主导市场。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市场的极大不公平性就完全体现出来了,第一部是让少数人先富裕起来,第二步是放开宏观调控开放市场,让先富裕的人用资本来控制市场,这具有极大的不公平性。

  这是前二步,还有第三步。第一步宏观政策让少数人富裕起来,第二步让这些富裕的人掌握了市场,第三步必然是这些少数富裕的人在掌握市场后谋取权利,最后达到的目的就是中国的全盘西化,这是最可怕的问题。所以说这些观点表面上谈经济上要不断放开、搞自由市场,实际上背后都是政治上的问题,引导中国走全面的资本主义道路。

  现在很多人都不断讲宏观调控放宽一点,让市场更自由一点,而让市场更自由的基础是什么?就是社会财富的再分配要平衡嘛,财富达到基本的平衡后才能把市场放开,否则当初采用的所有政策调控手段都成为一种骗局,共同富裕的目标也成一种骗局,因为首先占据资本的人他们必然占有先天之利,他们也会在未来发展过程会掌控市场,而绝大多数的国人却依然蒙在鼓里。

  所以放松宏观调控、让市场更自由化不仅仅是经济问题那么简单,背后的问题非常复杂,关于这一点我希望大家一定要看清楚、想清楚。

  第二点我们要从经济角度来看。

  中国在三十年发展过程当中,之所以经济发展快速。我前期曾谈过有六个字:“低通胀,高增长。”这是保证中国经济三十年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高通胀是不是能达到高增长的目的呢?我认为完全不可能。为什么呢?因为 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放宽通胀目标等于让市场投机行为更加剧烈,我们把通胀目标控制在3%之内2007-2008都无法控制市场的恶性炒作行为,如果把通胀目标放宽到5%,我可以断言天下大乱。

  现在的资本市场,尤其是从大宗商品市场我们可以看到完全是一种破坏性的发展,已经不是规律性的发展。由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激烈角逐,经济战愈演愈烈,恶性竞争此起彼伏,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恶性操控的手段都是极其恶劣的,这点我们从2007年到2008年泡沫形成和破灭的过程看得非常清楚,目前这种情况依然在延续。这说明现在的市场完全形成一种脱离实体经济的恶性投机行为,脱离于人们生活的价格进行恶性炒作,脱离于企业正常发展进行恶性炒作,也就是说现在的市场价格是一种严重扭曲的价格,如果说我们再把通胀目标放宽,问题的严重性就可想而知。通观世界经济史,世界主要的经济体,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在价格大幅波动中保证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所以说我们的通胀目标定在3%并不低,如果放弃这个目标,想走一条“通胀经济”的路,这种路走下去,它只能是一个中短期的繁荣,从长期来看是危机产生的主要根源,只管今朝莺歌燕舞,不管明日洪水滔天。

  第三点要从中美对比角度来看。

  我们现在的市场始终坚持宽松货币政策,是不是主要针对实体经济来考虑的呢?是否实体经济确实需要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呢?显然不是这样的。国家也可能有几点考虑:

  譬如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人民币国际化,一些国家可能会把人民币当做储备货币,这就需要我们加大人民币的供应量,那么我们就要不断发行人民币满足市场的需求,可能这才是采用宽松货币政策主要的立足点,但绝对不是实体经济的立足点。

  在经济危机最低谷的时候,我曾写文章说世界和中国经济已经见底了,并且不会连续性出现二次探底。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在经济危机时期,我主要着眼点就是金融体系,金融体系能否平稳就意味着经济危机能否度过。当欧美经济产生大崩溃时,欧美对银行业注入了大量的货币,保证了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金融体系稳定后,尤其是银行这个核心稳定了,那么危机就基本度过了,而实体经济受到的冲击实际远远没有金融体系受到的冲击那么大。

  经济危机后,尤其是从发展中国家经济表现上看,中国、印度和巴西等这些发展中大国,实体经济受到的破坏的程度并不是很大,相反在危机当中还加强了竞争力,这说明从世界整体经济上来看,实体经济发展还是比较稳健的,仍然处于一种上升势头。

  那么金融体系稳定了,世界的实体经济总体并没有遭到实质性破坏,经济危机就不会深化,所以当时我判断经济危机会结束,并且不可能连续二次触底。当银行业的危机度过后,并且欧美的大银行业的利润还迅猛增加,在这种情况没有理由不退出刺激政策,实质上我们早就应该退出宽松货币政策,但是为什么不退出呢?

  每个国家当然抱有不同的目的。美国之所以不退出,是因为美国是以全球经济为战略的,所以它的一些跨国企业大量渗透到发展中国家,要渗透就要带大量资本和美元进去,所以美元大量从美国本土流出。如果美国采取紧缩政策,就等于让这些资金从发展中国家退出来,但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这么好,它显然还不能放弃这些市场,这时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美国人来说就成为一种战略。这些资金充斥到发展中国家后,推动了这些国家经济发展,这些国家经济得到发展,其货币就会不断升值,美元就会依靠各国本币的升值获得了一层汇率上的利润,又依靠其经济发展获得一层企业利润,所以美国人获得了双重利润。当这些美元捞取足够的双重利润后,美元才会逐步退出这些市场,再反过来打击这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让其产生经济崩溃,经济下滑,本币贬值,当其成本降到很低的时候,反过来再用低成本收购其优质资产和企业,美元又“王者归来”,就是在这种一进一出,一兴一衰的经济活动中,美国占据了世界市场。

  那么中国的目的是什么呢?实际上国内目前发行的大量货币也没有有效进入到实体经济,大量货币完全是在各种商品上大幅度炒作,所以我们看到农产品和各种资源价格大涨,股市之所以没大涨是因为大量的融资吸纳了一定的流动性造成的。

  人民币想要国际化,想成为世界性的储备货币,希望学习美国,大量发行货币为人民币国际化铺路,但是由于我们的人民币还没有完全市场化,所以我们发行大量的人民币之后,不能大量的流出,这个时候就造成了我们国家的通胀情况难以控制,3%的通胀目标明显达不到,所以央行搞出来的宽松货币政策就会发生自相矛盾,从而要求放宽通胀目标。

  我们把放宽通胀目标的问题放在更高的角度去考虑,从政治、经济和中美对比等三个角度上看待这个问题,可能会看得更完整一些。

  主持人:近期有经济学家说中国经济将进入“次萧条”。学者对“次萧条”的解释是指宏观经济已经走出衰退,在反弹后再次出现经济下滑,从而导致经济出现振荡、波动、分化的底部运行特征,但下滑幅度还不足以构成“二次探底”的标准。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馨月:“次萧条”这个名词正逐渐被市场所关注。有些经济学者担心中国经济出现“次萧条”问题,我认为经济次萧条没什么可担心的。实际上“次萧条”问题并没有市场所担心的那么严重,恰恰相反“次萧条”可能让中国经济重新整合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为什么这样说呢?

  如果经济始终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有几个问题是解决不了,譬如产能过剩问题和高耗能问题等。因为社会有需求,一些品种生产出来就有市场,经济过热是怎么形成的?就是因为社会需求过大造成的,所以高耗能等问题就迟迟无法解决,产业也得不到优化。相反“次萧条”却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前期微博中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在8%到9%之间其实较为合理,这样的发展速度对一些产能过剩、高耗能等企业有压力,有压力的时候这些企业就会主动寻求转型,不然企业就无法长期生存,而且经济发展速度在8%-9%之间,对企业压力又不是十分严重,不至于使一些落后的企业不堪重负而倒闭,一些传统企业会在盈利和亏损边缘地带徘徊,还能保证企业正常运行,但是企业要想提升利润空间加强竞争力,那么就必须改变自我,提高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这样就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我们现在的经济略回落到11%,有些经济学者还说这是经济增速下降了,这些说法是严重错误。GDP达到12%这样的发展速度,是经济严重过热的信号,严格说中国经济保持在10%附近就是非常健康的。而从世界重要经济体上来看,经济发展速度能达到6%到8%之间都属于极其高速发展了,达到这样发展速度大国都是凤毛麟角,即使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达到10%这样的水平也是其他国家几乎望尘莫及的,所以我们不要把发展速度设定的那么高,过高就类似人发高烧,最后一定是崩溃的状态,比如车速不能开得过快,过快这会出现失控的危险,经济上也是这样。其实中国经济达到11%以上都是过热的,回到10%范围这是理性回归。如果不做合理性的回归,中国经济就会崩溃,经济过热必然会引发高通胀,经济过热时货币流通速度本身在加快,而我们投放市场货币量又很大,造成市场的流动性过剩十分严重,必然形成高通胀乃至恶性通胀,这样资产就会形成泡沫,经济怎能不崩溃呢?

  在未来的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谁率先调整好经济结构谁就占领了未来世界经济的先机。

  其实美国现在也想调整经济结构,但调整不过来,因为大量美元流入到发展中国家,使美国本土的实体经济得不到有效的发展,尤其是传统行业难以整合。美国在科技行业方面投入的资金比较多,但在传统产业投入的资金达却相对下降,那么传统企业就无法转身,使发展中国家的传统行业有后来者居上的趋势。所以当欧美不断研发高科技产品的时候,中国要注意二个问题,我们不仅要研究高科技产品,同时我们还要快速转型经济,这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如果经济能转型成功,在未来的三十年甚至更长远的时间之内,将会占据世界经济竞争前列,并可能占据主导地位。

  举个例子来说,美国是一个高科技非常发达的国家,它应该以高科技产品彻底的占领世界,那么钱都应该是美国人的,但美国贸易为什么始终出现较为严重的逆差呢?这说明传统行业在世界经济发展当中仍然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今天即使是在未来传统行业仍会占据重要地位,因为这是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衣食住行是人们不可或缺的,而高科技产品必须是人们解决衣食住行之后的需求,所以我们要将问题次序要看明白。

  所以“次萧条”对中国经济来说未必是坏事情,中国经济放缓一点可能更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持久发展,在经济过热的时候冷静一点,恰恰能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许多矛盾问题,同时经济放缓一点,外部的资源价格相应就会低一些,我们的生产成本就会降一些,也有利于我们的企业比较有序的发展,而现在过热的经济情况造成了各个国家对资源激烈的竞争,实际上对我们也同样不利。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9月中国经济或出现危机 六大火山可能同时爆发
下一篇:甘肃泥石流80人遇难2千余人失踪 温家宝速赴灾区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相关文章
·[加国] 加拿大2010年GDP预计增长3.5% 通胀率·[财经证券] 世行预测:中国核心通胀率保持低位 将
·[大陆] 媒体称中国各地爆发加薪潮 显示民众·[大陆] 通胀挡不住?中国5月份物价同比涨3.1%
·[大陆] 中国经济能坚挺多久?透析内外夹击的·[环球军事] 美国兵钞票点烟:抗战国统区恶性通胀
·[大陆] 谢国忠:大蒜两年上涨200倍 中国恶性·[大陆] 决战五月:通胀如虹,中国迎来一场真正
进入焦点图片专题
赴日体验男人泡女汤 尴尬遭遇女服务员进入(组图)
赴日体验男人泡女汤 尴尬
盘点中国最憋屈的城市 看你的家乡上榜了吗(组图)
盘点中国最憋屈的城市 看
移民热潮从未退去 是什么让国人魂牵梦绕?(组图)
移民热潮从未退去 是什么
活在帝都有多苦逼?北京地铁10大传奇告诉你(组图)
活在帝都有多苦逼?北京地
美媒盛赞:中国人在这十个方面做得比美国人好(图)
美媒盛赞:中国人在这十个
惊!汤唯邓超贾乃亮竟然合作过这么狗血的剧(组图)
惊!汤唯邓超贾乃亮竟然合
实拍真实的中国女兵宿舍生活 美女真不少啊(组图)
实拍真实的中国女兵宿舍生
日本成人片面试官的日常:让男人羡慕嫉妒恨(组图)
日本成人片面试官的日常:
编辑推荐阅读
本周点击排行
  • 24小时论坛热点
  • 本周论坛热点
  • 本月论坛热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