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奇帆接受专访:当年空降重庆面对“破产财政” |
www.sinoca.com 2010-07-12 中评社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黄奇帆接受凤凰卫视《问答神州》栏目组专访,解析近年重庆经济发展重要节点事件。
中评社北京7月12日电/重庆日报报道,7月3日,凤凰卫视播出了《问答神州》栏目组对市长黄奇帆就公租房建设的专访。11日,凤凰卫视再次播出该栏目对黄奇帆的专访,在访谈中,黄奇帆回顾、解读了近年来我市部分经济发展重要节点事件。本报今日刊登访谈内容,以飨读者。
吴小莉(以下称主持人):在很多人看来,黄奇帆是典型的技术派官员,他懂经济,谙熟金融工作,对经济数据的超强记忆力尤其令人叹服,被人称作是“有着一个电子头脑”。
在上海工作期间,他成功操刀的一系列上海本地股重组案例,曾经一度在中国经济界声名远播。而2001年10月,一纸调令让他带着满身的上海经验空降重庆,并从此开始了将海派理念嫁接到内陆水土的尝试。
画外音 在黄奇帆初到重庆时,这个已经直辖四年的老工业基地却处于财政破产的边缘。
主持人:您刚到重庆来的时候,其实重庆的债务是很高的,当时您有耳闻吗?
黄奇帆:我到重庆来的第一天,在机场碰上了当时的财政部长项怀诚。他跟我说,祝贺你到重庆去。接着说,重庆财政是个破产财政,你可要当心。我说你是财政部长“大人”,你以后要对重庆多帮忙。的确那时候重庆财政一年收入只有100多亿元,但是政府的负债有400多亿元,四年不吃不喝才能还上这笔债。
画外音 然而困境之下,直辖初期的重庆却亟待建设。因为多山,交通一直是这里的发展瓶颈。直辖前,开车从重庆主城到最北端的城口县要走3天时间。2001年,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8小时重庆”工程正式动工。目标是到2003年底,从主城区出发,8小时内能够抵达任何一个区县。
黄奇帆:在沿海如果想修一条高速公路,政府不用掏钱,可能有10个公司来竞争,甚至有人行贿,搞灰色交易来获取项目。但是在西部,招10个老板来搞高速公路,可能1个都招不到。我们当时想修2000公里高速路,那就要上千亿元的投资,在那时落后的情况下你要靠市场的力量,让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来修路修桥,搞基础设施,是没有人肯来投资的。那么城市要变化,要发展,就憋到一个死胡同去了。
画外音 2002年,黄奇帆借鉴上海经验,开始牵头将分散的政府资源整合,组建了为政府提供融资平台的“八大投资集团”。
主持人:您在上海的经验,对于在这里重组这些金融机构,或者是这种国有资产,是不是有很大的帮助?
黄奇帆:是的,因为我们当时想修2000公里高速路,所以成立了一个高速公路投资发展公司。然后还要修几千公里高等级路,也需要几百亿元,就成立了一个高等级公路的投资公司。类似这样的情况,我们成立的“八大投”就涉及八大领域。实际上搞了这个平台以后,把政府导向的投资项目,用企业的平台进行融资。通过这种融资,时间换空间,基础设施就搞上去了。基础设施搞上去以后,路修好了,运行了几年,投资者看到高速公路的效益还可以,又会来收购,最后的结果跟沿海招商引资是一样,只是我们先要起个头。
画外音 然而,窘迫的财政状况的背后,深陷困境的金融机构同样让黄奇帆深感棘手。2004年,中国银监会曾经对重庆银行亮出黄牌警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也曾经向黄奇帆表示,如不能重组,这家银行将有倒闭的危机。
黄奇帆说,当时除重庆银行之外,西南证券、重庆投资信托、三峡银行以及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率全部都超过了50%。
黄奇帆:在2003年的时候,我们注意到中国工商银行第一次年利润有了600亿元,我当时就想到,这600亿利润应该来冲工商银行的很多坏账,与其全国几百个城市都去冲坏账,跟那些坏账企业打破产官司,不如相对集中到重庆,把重庆或者几个城市的坏账先冲掉。所以我就跟他们讨论,如果来重庆冲坏账的话,可以给20%的回报。
画外音 在与工商银行初步达成共识之后,重庆市政府将这份重组方案上报给了国务院,很快获得了批准。此时,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主持人:我听当时的国资委主任回忆,2004年的一天您突然给他打了个电话,说您“三天内筹集十亿元”。
黄奇帆:实际上是这么个过程,工商银行哪怕同意我们的方案,但它要跟1000多个企业一个一个地签协议,这活干一年都干不完。我们采用了个办法,就是成立渝富公司,利用这个平台专门处理1000多个企业的债务,帮助做债务重组,由渝富公司先拿30亿元交给工商银行,工商银行就把157亿元债权放弃。渝富公司回头再跟重庆的1000多个企业,一笔一笔去了账。再有半年时间,找1000多个企业收回了30多亿元,这1000多个企业的100多亿债务也就彻底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渝富公司就是个债务重组的平台。中央批准了,我们3天里要把渝富公司建起来,要有10亿元的注册资本,3天要办成这件事,当时市政府副秘书长接受了这个任务,也很漂亮地完成了任务。
画外音 2010年2月22日,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在香港上市的方案最终出炉。而4月份,重庆银行的行长也表示:证监会已经正式受理了他们的上市申请。黄奇帆说,如今,政府当初为金融机构重组所投入的40多亿人民币的资金,市值已经增长了10倍之多。
黄奇帆:现在价值涨了十倍,我们好像也发财了,但这种发财不是为了与民争食,在人家困难的时候趁火打劫。我们是在困难的时候义不容辞,挺身而出,去救灾救难。有时候说重庆这些企业搞得很好是政府强势,我觉得是政府掌握了国际惯例,掌握了市场原则,掌握了国家政策,掌握了实际情况,是合情合理,调度操作的一个结果。
画外音 70多年前,战火硝烟中的“陪都”重庆,曾经是所有中国人团结一心,对抗外敌的大后方。而如今,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也就是ECFA的签署又最终花落这里,似乎格外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有评论就认为,ECFA签署之后,重庆不仅能够依托“陪都文化”的积淀,成为两岸间的重要交流平台,更将在中西部的新一轮外资争夺战中抢得先机。而其实早在2008年,重庆便已经闻风先动,在全球电子加工业从东南沿海转往内陆的进程当中,获益满满。
2008年,在金融危机的阴影笼罩下,黄奇帆察觉到了在笔记本电脑领域存在的商机。
黄奇帆: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电子产品、机械加工产品、化工品在2008年市场暴跌。但是唯有笔记本电脑,即使在2007、2008年,每年还是保持20%的增长。什么原因呢?一个是集成电路的性能提高了;第二是液晶面板大规模生产,价格下降了;第三是无线上网技术的普及。这三个条件使每个人拿个笔记本电脑像是拿一个手机。尽管面临金融危机,但笔记本电脑的市场需求3-4年要翻一番。2008年全球销售笔记本电脑1.6亿台,相信到2012年,笔记本电脑市场一年销售量会到3亿台以上。那么今后的约1.6亿台是继续布局在中国沿海、印度和东南亚,还是在别的地方?这时就有个新布局,有个机遇。这时可能大家都忙着应对金融危机,可能也忘了招商了,那么重庆这个时候出去招商是有道理的,很合理的。
画外音 2008年5月,黄奇帆带领的招商团队来到了总部设在美国洛杉矶的惠普电脑公司总部,让惠普方面并没有料想到的是,他们的此次招商有一些不同寻常。
黄奇帆:为什么找惠普呢?因为惠普是世界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制造商。所以我们去跟他们讨论。惠普自然就说了,过去20年,零部件从全世界运到中国沿海,加工完了销到全世界,现在如果在你们重庆做,增加的物流成本,就抵销了你们各种加工成本比较低的好处。
画外音 黄奇帆说,在最初的交涉中,惠普的总裁最为关注的问题是:重庆能够给惠普什么样的优惠政策?
黄奇帆:如果简单的靠税收优惠、劳动力便宜、土地成本低,靠低成本招商,其实是低层次的招商。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跟惠普的老总谈了一个模式。重庆是老工业基地,人才比较集中,我们有能力让笔记本电脑80%的零部件,不需要从全世界运过来,而都在重庆本土生产。这个模式说服了惠普的老总,他明白原来“两头在外”,在原油价格10美元、20美元一桶,飞机运输很方便、便宜的基础上是合理的,但是现在原油100美元一桶了,“两头在外”不合理了。
画外音 从美国回到重庆之后,2009年2月,黄奇帆再次出发,这一次,他的目的地是台湾。
黄奇帆:全世界做笔记本电脑零部件最大的制造商是富士康,富士康在过去十年做了大量的零部件,但是没有做过一台整机。
主持人:您在这个项目之前,认识郭台铭吗?
黄奇帆:认识,10年前在上海浦东的时候,我就跟他认识,但是到重庆来以后就没碰到过他。所以我去他当然会接待我,但他的确不知道我要跟他谈什么,以为我去只是一般的招商,所以他带了个办公室主任,跟我有个半小时的约定。后来我跟他说,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不是一般的招商,是我们跟惠普有几千万台电脑要加工,它可以拿出一部分单子让你来做整机,但条件就是你把零部件也一起带过去,这样,就是垂直整合一体化了。他一听高兴了,说你等一会儿,我去打个电话。过了几分钟就把十几个部室主任和四个副总裁一起叫来了,那这个会就不是半小时,结果讨论了三个半小时。这三个半小时就讨论富士康如果接了这个单子在重庆怎么布局。
主持人:但是那时候其实跟惠普并没有签正式的合约,有没有签备忘录,还是只是口头的?
黄奇帆:口头。也就是鸡和蛋,没有蛋就没鸡,没有鸡就没蛋,对我们来说,把两边互动起来,最后两边都承诺了,就成功了。
画外音 2009年8月4日,重庆与富士康正式签约。富士康拿到了2000万台惠普笔记本的生产配额。此后不久,重庆又分别与另外两家世界级的台湾笔记本代工厂英业达与广达签订了合约。
黄奇帆:这件事能够做成,就是垂直整合一体化模式的招商,所以,垂直整合一体化可能真的是今后10年、20年全球加工贸易的一个模式转换。
主持人:在深圳富士康问题之后,郭台铭曾经说过一句话,说他可能会把投资更多的转向重庆,是不是确实郭台铭也跟您讨论过这样的问题。
黄奇帆:我想是的,我跟他沟通过。我们还真做了一些调整,我们不要像兵营一样搞十万人、二十万人的宿舍区,应该搞成一个个组团,让下了班的人不是走10分钟就到宿舍,而是融入城市生活的环境。所以我们现在在笔记本生产基地布局几十万人的宿舍区或公租房小区,这些区域是跟城市社会融合的城市化地区,我们会把它变成开放式的布局。
画外音 2010年6月17日,在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的第二期“金融中心指数”排行榜上,重庆成为名次上升最快的城市,排名由去年的第21位升至第8位。
而在外界评论看来,随着两江新区、西永保税区以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等“金字招牌”相继花落重庆,这个以码头文化着称的山城,在经过了工业立市的几十年历程之后,正在初步显示出向长江上游金融中心蜕变的华丽身姿。
黄奇帆说,由于代工工厂零部件的输入和成品的输出,中国沿海地区每年有合计1.1万亿美元的加工贸易额,而由于中国外汇管理办法的限制,这1.1万亿美元的离岸金融结算全都集中在东南亚等地进行。
黄奇帆:这个结算过程有三种效益,一个是结算的时候,有各种各样的税收;第二,结算是在银行做,1万亿美元进进出出,银行会有服务费,有利润;第三是会计师等高级人才的聚集。以前几十万白领会计师可能都在香港、新加坡或者在海外其他地方。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加工贸易拿到的是最低廉的劳动力的费用,其他的研究开发在海外,结算效益在海外,是有点吃亏的。
主持人:要作为结算中心据说您还跟外管局进行了沟通。
黄奇帆:当然,因为这是离岸金融的结算业务,过去是不允许开设的,那么我们现在要开设,就需要获得批准。
我们有个目标,争取今后两三年,新增1000亿、2000亿美元的结算到重庆,这样重庆尽管在内陆,利用通信网络、人才服务,形成中国内陆的离岸金融结算中心。
画外音 2010年6月,根据媒体的报道:中石油与重庆合资成立的昆仑租赁公司已经筹备就绪,正在等待银监会允许开业的批准。而有评论认为,在这家租赁公司成立后,中石油已经几乎能够涉足金融业务的所有形态,一座扎根于重庆的庞大的金融帝国,正在巍然成型。
主持人:中石油跟重庆合资成立昆仑租赁,中石油为什么选择了重庆?另外听说昆仑租赁的总部要设在重庆,是中央的决定,为什么?
黄奇帆:这个其实是重庆建设金融中心的一个目标。重庆在银监会获得了一个许可,就是把重庆作为西部的金融中心来建设,希望国家支持我们租赁公司的发展。银监会这边很支持,给了我们建一个西部大型租赁公司的许可。有了这个许可,我们就把中石油招商来了。中石油如果在别的地方搞,可能申请不到这样一个名额、额度,但是跟我们合作,就可以建一个这样的公司。对重庆的好处在于,它的总部注册在重庆,在全中国融资租赁有六七百亿,产生的税收交给重庆,同时,等于把全国各地有意义的资源汇集在重庆发挥作用了。反过来也可以说,重庆的租赁公司支持了全国企业的投资、融资,这就对重庆以后成为一个金融中心,将起到凝聚和辐射的作用。
主持人:昆仑租赁有中石油90%的投资,会不会未来投资一些和石油相关的企业。
黄奇帆:希望中石油来控股,自己管理,哪怕90%都投到石油化工产业里,对我们也是好事,等于是中石油把更多的石油资源,石油化工的投资,产生的税收、融通,为重庆服务。
主持人:那未来会不会采取这样的模式,再招别的企业来?
黄奇帆:如果我们希望在商业领域搞租赁,可以再组建个商业租赁公司,如果装备领域搞租赁,可以再搞个装备租赁公司。在这个意义上,重庆的租赁公司也是要好好发展的。
画外音 曾经有学者对重庆的经济发展模式做出过分析,他们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一种“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结合试验”。9年时间,黄奇帆用他的海派经验,助推了重庆经济发展的生机和活力。而外界也纷纷期待,他的视野、魄力和实力,能够继续引领这座中国最大直辖市创造出令人瞩目的发展加速度。
主持人:有人说重庆是在巴蜀地区,所以有一种特殊的江湖义气的文化。但他们又提到说您带来了海派精神,这个海派精神也陪伴着重庆走出了大胆的很多步。您怎么看海派精神和码头文化的融合,会为重庆带来什么新的东西?
黄奇帆:应该说,上海的文化,是改革创新的文化,开拓开放的文化,它也是个码头城市,是一个吞江达海的大都市,所以在那个地方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养成了改革的思维,制度创新不受拘束。在重庆呢,恰恰这种生活状态重庆人也很喜欢,他们也希望直来直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不拘一格,能够创新,能够有改革的思维。所以在这方面,我觉得我跟重庆人很相融,我在重庆生活工作了八九年,已经变成重庆人了。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