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盘点世博园奢侈品 船舶馆惊现漂浮农场船(组图) |
www.sinoca.com 2010-05-05 网易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土库曼斯坦馆中美丽的挂毯 阿富汗的沙雕 印尼画师现场制作布质壁画 价值5000万人民币的意大利老爷车 光可鉴人,不同凡响 这个机器人会对垃圾分类 大得出奇的鞋子彰显意大利的浪漫奢华 不必再却步于名品店外,害怕面对售货员刻薄的目光,一张世博会的门票足以大开眼界―――今天,我们为你盘点世博会上的种种奢靡,从史上最豪华汽车到bling-bling的钻石,实现着关于生活的无数想象。
衣
女人的衣橱里总少件衣服,逛完世博,下一站是不是得直奔旗舰店?
世博法国馆LV展台,LV标志如繁星散落。CFP供图 『法国馆』LV“耍大牌” 手袋变身金雨
法国是唯一为奢侈品专门开设了展示区的国家展馆,LV担当了诠释法国奢侈品位的“重任”。从巨大的LV衣箱,到最新款的各种手袋,从影像到实物,LV在法国馆里可谓出尽风头。
在影像变幻的通道中前行,时而感觉身边是巴黎塞纳河缓缓流过,时而又来到了巴黎圣母院的塔楼之上。在光影的穿行中,天空中的繁星化成为L V经典标志M onogram花朵,洒落人间。
『意大利馆』生物力学化作鞋
Vibram五指鞋被称之为穿上跟没穿一样的鞋,鞋底浅薄柔韧,依照人体足部的形状设计,能完全利用身体的生物力学,为穿着者提供裸脚感受,被《时代周刊》提名为2007年度最佳发明,你能在意大利馆里一睹其诱人曲线。
『意大利馆』范思哲红裙惹眼
在意大利馆的广场上,杜嘉班纳、范思哲、普拉达、杰尼亚设计的奢侈品服装最招女人青睐,4个3.5米高的大型服装模特与12个装点墙壁上的常规模特前往往站满了人,范思哲剪裁独具匠心的红裙往往吸引最多女人的目光。
行
奢侈不仅是香车美女,也是经典与品位,记得赫本的微笑,就记得奢侈的本源。
『意大利馆』史上最豪华汽车
“这车现在还能开啊”,意大利馆展厅内一辆产自1923年的IsottaFraschini汽车引人注目,工作人员介绍,这辆车由Em ilioCastagna设计,价值超过500万美元,目前仍然能正常行驶,被尊为历史上最奢华的座驾。
『意大利馆』最经典的摩托车
意大利馆内一辆红色的踏板摩托让人感觉似曾相识,这车在电影《罗马假日》里出现过,奥黛丽・赫本骑过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这辆摩托车很经典,是来自比亚乔的韦士柏摩托车,确实在《罗马假日》里出现过。在这辆车的隔壁,是最新款的混合动力踏板车比亚乔Mp3。
『博洛尼亚案例馆』世界级名车兰博基尼
这是上海世博会还是北京国际车展?事实上这两个地方都能看到世界超级跑车兰博基尼。为吸引人气,意大利博洛尼亚案例馆放了一辆黑色的兰博基尼。尽管是世界级名车,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了解它,为此主办方还专门从意大利派一名解说员来进行讲解。昨天出现在现场的是一辆黑色的兰博基尼,工作人员表示4个月后还将更换一辆颜色更炫的兰博基尼作为展示。
食
意大利和法国的奢靡我们早已领教,比利时人则让味蕾有了一次尊贵的经历。
『比利时欧盟馆』皇室御用巧克力
想知道欧洲最顶尖的巧克力有多甜美吗?到比利时馆排上队,你就有可能亲口品尝到。慷慨的比利时馆将他们最富盛名的巧克力品牌GOPA带进了世博园的比利时馆,这个仅有2个人知道配方的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巧克力品牌,也成为比利时的招牌亮点。
对于不少国人来说,这是个稍显陌生的品牌,但只要我们知道,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女星伊丽莎白・泰勒都是它的铁杆粉丝,就明白这个40多年前成为比利时皇家御用品牌的巧克力有多“牛”了。
比利时馆的工作人员告诉南方都市报记者,已招募了英俊帅气的比利时巧克力制作师,在展馆现场用巧克力做雕像,而造型则是长城、东方明珠、外滩等中国和上海的地标建筑;另外一些巧克力则放在玻璃柜中展示,“让它们有珠宝的感觉。”
免费品尝之外,比利时还为他们的这个巧克力现场提供精致的小礼盒出售,不过价格不菲,6-8粒金色包装的小巧克力,初步计划售价在10欧元到25元之间。
钻石
现在,没有钻石的女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女人开始不再死等着男人送上那颗钻石,她们纷纷赶往世博园区……
『比利时欧盟馆』钻石网球拍
在比利时欧盟馆内,精美钻石打造了一场世博园内最奢华的展览。其中,在名为“从矿山到手指”的展览中,世界第十五大钻石重603克的“莱索托诺言”将出现在观众面前。这颗四年前开采于南非的巨型钻石曾在比利时安特卫普以1240万美元的天价被拍卖,参观者将见证这颗钻石在比利时顶级钻石工匠的巧手下如何被切割成26颗从55分到75克拉的美钻。
除此之外,比利时欧盟馆内还展示了来自“钻石之都”安特卫普省钻石博物馆的10件最负盛名的钻石艺术品,每件都价值连城。其中,包括闻名于世界的ECC钻石奖杯,这个钻石网球拍由6公斤黄金和总重量达150克拉的1600颗钻石镶嵌而成。
如果与恋人携手同行,也不妨在比利时欧盟馆内买一颗刻有独一无二的上海世博会与比利时标志的裸钻,请比利时皇家工匠将其镶嵌为首饰,成为世博会的订情之物。 位于世博园浦西区的中国船舶馆不但展现了中国造船工业的历史和最新成就,更展望了造船工业的未来,其中“漂浮农场船”的展台足以引发我们对未来的无限畅想。
蔬菜种植采用无土栽培
在中国船舶馆室内展区,一个“漂浮农场船”的模型引起关注。这个模型长度超过1米,在船头不但有绿阴阴的蔬菜,还有好几台风力发电机;而在船尾,则在立体栽培的蔬菜架子上安置着大量的太阳能电池板。而在中段宽敞的甲板区,一群母鸡在草地上吃食,一条条鲤鱼在水中欢畅地游来游去。
旁边的说明写着,这艘船是“航行城市的主要食品生产、供给基地,集海水淡化、蔬菜水果种植、家禽鱼类养殖以及食品加工等功能于一体,保证居民身处海上也可能吃上新鲜和营养丰富的食物。这艘船长330米,有60米宽,不亚于美国的尼米兹级航空母舰。
船上有家禽饲养区,可以在这里放养家禽,让它们在这里产蛋,也有孵化区,可以繁殖家禽。在这里还可以进行海水淡化,并用淡化的海水养淡水鱼,它还可以用无土栽培的方法种植蔬菜。这些生产出来的食物都可以通过高度自动化的流水线加工成食品,并且贮藏起来。 “农场船”设计零污染
这艘船是“真的”吗?为什么要舍弃陆地的农场,在海洋上种菜养鸡呢?中国船舶馆媒体主管胡晓峰说,这个模型展现了一种技术概念,现在它需要用的技术都有了,但是经济性还不够好,也没有必要现在把它制造出来。那么,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概念呢?
胡晓峰说,为适应本届世博会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中国船舶馆把展示重点定为“船舶让城市更美好”。两者的一个重要结合点就是“海上城市”的概念。未来,陆地上的生存空间可能已经不够人类生存的,陆地环境恶化,一部分人可能不得不移居海上,“漂浮农场船”正是为这种“海上城市”提供食物的。
那么,不污染陆地,就要去污染海洋吗?胡晓峰说,“漂浮农场船”的设计概念就是“零污染”。它的物质能够循环利用,不向海水中排污;种植、养殖和加工的能源都来自太阳能和风能,比如用太阳能电池发出的电能可以向甲板下的无土栽培蔬菜提供灯光照明。因为船是可以动的,所以总是能去最适合种植、养殖和发电的区域,可以说“和自然融为一体”。
馆内看点
海底建机组洋流能发电
中国船舶馆的另一个“未来主义的展品”是一段关于“洋流能发电机组”的动画,在深色的海水下暗流汹涌,巨大的叶轮慢慢地旋转,颇有些“阿凡达海底篇”的气势。在海底有着规律性的水流,称为“洋流”,“洋流能发电机组”正是把洋流的机械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在水下的涡轮机旋转,带动水面上的发电机组,发出的电能经加压后,在海底电缆中并网,输送到陆地上的城市。
馆内还有很多反映中国造船历史和现状的展品,其中包括1∶1的现代舰船桅杆模型、中国制造的世界最大薄膜型液化石油气船“大鹏昊”号、中国第二代地效船“天鹅号”、“北星号”全铝喷水推进自控深浸式水翼船、中国拥有知识产权的最大原油船“新浦洋”等舰船的小比例模型。海上半潜式石油钻井平台的模型,可看到底部小型涵道式螺旋桨,还有可四面放出的锚。
中国船舶馆还有一些多媒体设施,门口的水雾像帘子一样垂下来,投影仪在上面打出五彩旋涡。“未来海上城市”互动游戏,观众可用手通过摄像头控制墙上的鼠标,点击各种项目。
船舶传奇
“耆英号”清代引欧美关注
中国船舶馆的室外展区也很有看头。该馆因为是由上海江南造船厂的老厂房改造成的,所以保留了很多老厂房的元素,比如带吊钩的天车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很像流行的“Loft”。在室外展区有几个制作很精美的中国舰船模型,很多游客一看而过,其实这些舰船模型经过千挑万选,每条都有一段故事。
大家都知道《清明上河图》什么样,在中国船舶馆的室外展区展示了这幅画中的“汴河客船”的模型,在模型上可以看到在客舱顶上放着蓑衣和斗笠,看来是供雨中在船顶操作的船工们使用的,非常“人性化”。
这些模型中最有故事的当属“耆英号”。耆英是和英国签署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钦差大臣,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复杂人物。对于当时很难接触到中国人的英国人来说,耆英是个难得的“谈判代表”。
1846年,英国商人为了考察中国木帆船的结构和性能,购买了一艘中国造木制远洋帆船。为了感谢耆英的“合作精神”,英国人把这艘船命名为“耆英号”。当年12月,耆英号从香港启航南行,绕过好望角,后来到达纽约和英国,比美国纽约至利物浦的定期客船还要快,在西方引起注目。
“耆英号”一方面反映近代史的诸多诡异之处,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传统技术中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
LED和机器人是上海世博会上的科技亮点,两者在城市最佳实践区的上海案例馆融为一体―――亮相于“沪上生态家”的海宝机器人以LED制作,随时能换装、歌唱、对话;国际领先的“自主心智发育”则让它超越其他机器人―――作为场馆迎宾员,“海宝”将在6个月时间和7000万人流中不断“成长”。
已是第三代
2009年初,上海电气电站集团提出“沪上生态家”还缺台海宝机器人,希望复旦为此研制一个,作为第三代机器人的“海宝”应运而生。
2003年,复旦78级校友、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计算机与工程学院教授翁巨扬成为复大特聘讲座教授时,提出了“自主心智发育”理论。同年,“肢体化智能实验室”成立。当理论研究逐步成熟,机器人便担当了把理论成果付诸实践的重要平台角色。
相关学科的张文强副教授与张睿等人在翁巨扬教授的带领下,开始了“自主心智发育算法和智能机器人”的理论研究。
张文强觉得,相关理论已比较成熟,世博会正是一个展示成果的绝佳契机,项目最终敲定。
2005年,复旦百年校庆时,张文强团队从理论跨越到实践,推出首个机器人“复旦一号”,具有1岁小孩的智力。随后,“复旦二号”复娃机器人的成功研制,推进了理论的研究。“海宝”的诞生,在这个机器人家庭中已是孙辈。
LED懂“换装术”
“Hey Jude,don‘t beafraid……”“换”上猫王演出服,“戴”上墨镜,扮相朋克的“海宝”唱起披头士乐队的经典曲目《H eyJude》,这是2010年3月18日“海宝”首次在复旦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向媒体亮相的情形。
其实,在“海宝”的衣柜里还“藏”着西服正装、超人制服、夏威夷草裙等各式风格的着装;时而披上姚明的11号战袍,时而套上杨利伟的陶服,“海宝”瞬间就能炫出最酷的行头。“比‘变脸’还要快。”复旦大学软件学院张睿老师介绍,帮这个1.8米高、100公斤重的海宝机器人实现换装的,是布满全身的LED.
“最大的困难就是L E D这一块。”张睿说。他在团队中负责电子线路部分。传统的图像显示主要是平面方式,机器人也只能用普通显示器实现脸部的变化。为了做成曲面状显示的“海宝”,张睿花费大量精力对L E D进行选型、拼接、设计内部电路,最终使“海宝”实现换装的效果,“画面通过L E D显示,随时变,马上变,我们要把它做出一种‘炫’的效果。”
机器人会学习能变聪明
2008年底,张文强带领海宝机器人研制团队着手前期创意,探讨如何融入世博元素,最终决定,海宝不仅要“炫”,还要“智”。
在研究室的电脑桌上,摄像头来回摆动,反复地拍摄同一张椅子。
“这是在做物体识别测试”,张文强说,这正是团队为海宝机器人选定的展示“智”的方式,运用“自主心智发育技术”的“海宝”可以像个婴孩一样,通过多次重复的学习,逐渐认识越来越多的东西,提高智力水平。这项复旦独立研发的技术,目前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发育”的概念模拟了孩子成长过程。孩子的心智发育是通过父母反复的教育、与周围孩子的交流及对环境的摸索来发生的。
“海宝”机器人也一样,当它看到一件物品,能够根据一套算法提取物体特征,建立数据库。研究人员反复地告诉它这是什么,经过多次“学习”,当机器人再遇到这个物体,并与数据库的特征相匹配,它就能够知道这个东西就是研究人员曾经“教”过它的,从而实现心智的发育。在过去,传统的机器人学习必须通过编写新的程序来完成,运用“自主心智发育”技术,无须重新编程,机器人就能认识新事物。
由此,“海宝”拥有了与游客互动的能力―――它能模仿游客简单的手臂动作,游客在它面前逗留时间长,“海宝”能感知游客对自己有兴趣,它会自动进入高级的互动模式,主动邀请游客拍照,并将照片显示在自己胸口。
跨学科团队保障运行
海宝的制作团队有二三十人,包括复旦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还有6位带队老师;师生们来自不同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组合。
“海宝”具有三种模式:普通模式、高级模式和V IP模式。普通模式时,“海宝”不需要人员的操作,可以循环说话和做动作;高级模式可以换装、拍照以及互动;进入V IP模式,“海宝”就能够进行物体识别。
为照顾“海宝”,团队准备了全套的应急方案。一旦“海宝”发生故障,团队与配套公司将于四小时内响应,进入现场维修,“手臂我们备了两套,万一一套坏了,另一套赶快拆下来更换上去。”
据悉,除了在“沪上生态家”迎宾的海宝机器人,“复旦二号”复娃机器人也已确定作为展品进入世博会博物馆;两代机器人将在世博园区聚首。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