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气 - 交友 - 服务 - 收藏 - 设为主页
加拿大华人网
新闻 | 移民 | 留学 | 工作 | 房产 | 汽车 | 理财 | 美食 | 健康 | 交友 | 情感
分类 | 活动 | 黄页 | 便民 | 网址 | 打折 | 旅游 | 视频 | 直播 | 英语 | 文化
论坛 | 时评 | 吹水 | 军事 | 历史
家园 | 加国 | 快乐 | 亲子 | 厨房
新 闻 加国 | 大陆 | 港台 | 国际 | 财经证券 | 数码科技 | 明星娱乐 | 体育竞技 | 环球军事 | 社会万象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大陆 新闻排行榜 看新闻请收藏本站网址 进入论坛 头条一览

地震频袭中国 悲痛之余反思:日本人如何防地震?

www.sinoca.com 2010-04-21  网易  [复制链接]  字体:

  在日本传统里,地震被列为日本人“最害怕的4个东西”之首。仅在20世纪,日本则遭遇过10次死亡人数超1千人的大地震,关东大地震更曾夺走了10万人的生命。正因如此,日本也拥有了世界领先的防灾救灾机制。虽然日本的经验未必能被简单借鉴,但在面对地震之时,日本人表现出的对科学的严谨与对生命的尊重,却对我们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放弃精准预报地震,只作地震“预警”
  

  

  全世界约有20%的地震发生在日本。2005年,日本政府正式提出建立“全民危机警报系统”。这套系统由地面数字电视、手机短信、入室警报设备等多个媒介组成,当地震仪器监测地震的初期微动、并且震级到达4级以上时,预报就通过电视等媒介发送出去。

  研究地震预测不如研究地震机理

  与美国类似,日本也曾经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过以地震预报为目标的研究,还曾经实施了5个有关地震预报的“五年计划”。但随着国际地震学界在越来越多的讨论中否认了地震能精准预测的可能性,日本对地震的研究重点也逐渐放弃了地震预测。

  现在,日本负责监控地震的主要机构――国家气象厅,依然在通过监测系统在24小时不断地对地壳活动进行检测,但更多地是为确保在地震发生的瞬间计算出震源、规模、是否引发海啸并发出海啸警报和预报。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在一场地震被检测到的时候,要马上把有关信息第一时间传递到警察机构、通信公司、电视媒体、海上保安厅、消防机构等,并进一步发布至民宅、学校甚至船舶等地方。

  哪怕只提前10秒,也试图作“临震预警”

  虽然日本气象厅早已不再试图精准预测地震,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地震的“临震警报”,即在地震来到人身边的几十秒之内发出通知。根据日本的经验,在地震袭来之前,哪怕能提前10秒预警,对于人们完成自我保护工作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2008年6月14日,日本东北部岩手县和宫城县发生7.2级地震。在这一次地震中,日本气象厅在部分区域成功实现了由电视等媒体发布的“地震预警”。日本气象厅提前10秒做了预报,并且在部分区域在电视等媒体发布了预警。东京非赢利组织“实时地震信息联盟”的数据曾就此指出,如果主震区能提前2秒获得警报,其区域的死亡人数最高能减少25%;如果能提前5秒,死亡人数最多则可减少高达80%――因为人可以在最短5秒的时间内对自己进行基本的保护措施。当然,这套警报系统还远不完美,日本气象厅每年还在继续加大这一项目的科研。

  当地震来临时,自救与“公救”并行
  

  

日本各县的抗灾志愿组织,定期会进行例行地震演习。

  兼职救援队配合专职救援,居民先自救再“公救”

  作为灾害频发的国家,日本提倡“自救”、“共救”、“公救”的理念。灾害发生后,往往居民首先开始自救、然后是邻里社区共救、最后才轮到政府施行“公救”。在地震发生时,兼职救援队员往往是首先到达救灾前线的人。

  消防团是由公民自愿参加的组织,成员通过政府审查后,定期会被组织到消防学校接受培训,合格者被颁发资质证,并获得必要的设施和装备。消防团成员平时依然有正常的工作,属于应急救援自愿者,虽然不是专职的救援人员,但人数众多,常常充当了防灾和互助的骨干力量。不少日本的企业为了保护企业自身安全,甚至组建了自己的消防队,在遇到紧急的情况下,他们也接受政府调遣。日本的明石市就有一支常设的1400人消防团,另外还有一个由家庭主妇组成的“妇女防火俱乐部”。

  首相亲任地震救援总指挥,行动始于震后6分钟

  在大型灾害发生的时候,日本首相将设置“非常灾害对策本部”,并亲自领衔调度指挥。2003年,日本宫城县东部发生7级地震,这一次地震救援的参与者向世界展现了“惊人”的一幕:震后6分钟,首相官邸危机管理中心迅速成立对策室召开各部门紧急会议,指挥国土交通省、海上保安厅、总务省等部门开展工作;10多分钟后,宫城县警察总部直升机开始向首相官邸传送灾区图像;1个多小时后,内阁防灾大臣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政府救灾措施。

  抗震减灾常态化,每个人都“时刻准备着”
  

日本的“赤十字社”(红十字会)负责人也是“中央防灾会议”的公共机构成员之一,在地震救灾中扮演重要角色。
  

  一所小学校门口前,墙上有明显的“指定避难所”的铭牌,上面用日文,韩文和中文写明了用途和联络电话。2008年,日本文部省发布调查报告称,超过4万栋公立小学及初中的校舍抗震强度不足,占总数的34.8%。为此,日本政府决定动用国家款项,加大公立学校校舍的抗震工程。

  官方定期公布最新地震动向研究报告

  经历过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重创后,日本政府开始不定期发布基于科研成果的“地震报告”。这些报告由“中央防灾会议”根据地震专家最新研究成果制定,绘出7级地震发生后,甚至还勾勒出地震可能造成的具体死伤受灾情况、标明可能发生的海啸最先淹没的地区,和火灾最容易发生的地区。近几年,日本政府曾不断提醒日本国民,在以东京为中心的首都圈内,随时可能发生里氏7级地震。

  红十字会、媒体和电讯公司共同参与“中央防灾会议”

  负责向民众公布预测报告的机构,是政府下设的最高决策机构――“中央防灾会议”。这一机构的主席由日本首相亲自担任,成员由防灾担当大臣、内阁各部长、四家指定公共机构――包括日本电讯电话公司(NTT)、日本广播协会(NHK)、日本银行、日本红十字会的负责人以及四名科学领域权威学者组成,专门负责制定全国防灾基本计划和审议有关防灾的重要事项,其下设的“专门调查会”负责为会议出台报告提供各种资料。

  避难所“星罗棋布”,储备引用水可供1万人喝3天

  在日本,公立中小学今儿公园是常设的应急避难场所,与日本大多数城市的平均人口密度比起来,用“星罗棋布”加以形容并不为过。位于日本近畿地区中部的明石市,面积仅50平方公里、人口不到30万人,却有约42个应急避难所和10个防灾公园。市内的每个应急避难所都由3名志愿者负责日常管理,在10个防灾公园内都专门设置储备仓库和可供1万人3天的饮用水的耐震型储水槽,仓库内储备的专用防灾食品保质期长达5年。

  建筑物抗震要求持续更新,校舍避难所定期加固

  在阪神大地震中,公立中小学曾经在长达3个月的时间里,为地震的几十万难民提供了安身之地。在日本人的理念中,学校体育馆等设施能够容纳较多难民、周边隔离带又能防止一定程度防止火灾等蔓延,是理想的避难场所,阪神地震之后,更加让日本人对校舍避难非常重视。上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就实施了“校舍补强计划”,根据这一计划,全国各中小学校进行全面的抗震检查,不符合文部省(日本的教育部)最新抗震要求的学校需要立即进行巩固性施工。

  从1996年开始,日本政府把各类建筑的抗震基准提高到最高水准,要求除木结构住宅外,尤其是商务楼要求能够8级地震不倒,使用期限能够超过100年。每一次地震以后,国土交通省都会组织力量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对《建筑基准法》的修改意见,阪神地震之后,这部法律已分别在1992、2000、2006年经过三次修改。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茅于轼建议为所有农民工每人每年发1万住房补贴
下一篇:中南海御用营养师爆料 解开中共领导人长寿之谜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相关文章
·[大陆] 天安门降半旗致哀 悼青海玉树地震遇·[国际] 日媒连日刊登赈灾募捐广告 捐款对象:
·[大陆] 四川地震重建资金再遭挪用 彭州惊现·[大陆] 玉树州民族中学1600学生操场晨读躲过
·[大陆] 感人!玉树地震救灾中最不该忘记的十·[大陆] 中国明哀悼玉树地震遇难者 停止公共
·[大陆] 全校无人一伤亡 玉树地震中最牛学校·[大陆] 高原反应成灾后工作第一难 采访地震
进入焦点图片专题
震撼!看完这些图 你已走遍了中国最美之地!(组图)
震撼!看完这些图 你已走遍
海边玩看到这个请立刻上岸!很多人因此丢命(组图)
海边玩看到这个请立刻上岸
海南妹自述在欧洲打工的生活 薪水太可怜了(组图)
海南妹自述在欧洲打工的生
越战美国女影星赤身裸体探访南越 照片曝光(组图)
越战美国女影星赤身裸体探
新加坡摄影师拍到的朝鲜:完全在你想象之外(组图)
新加坡摄影师拍到的朝鲜:
王林往事:与军嫂连夜私奔 狱中变出酒肉出名(图)
王林往事:与军嫂连夜私奔
德国摄影师镜头下的香港:这些是给人住的吗(组图)
德国摄影师镜头下的香港:
曾比王林更牛的“大师”们如何经营朋友圈(组图)
曾比王林更牛的“大师”们
编辑推荐阅读
本周点击排行
  • 24小时论坛热点
  • 本周论坛热点
  • 本月论坛热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