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最牛村官 带村民脱贫致富 给温家宝上课(图) |
www.sinoca.com 2010-04-08 贵州都市报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朱昌国坚守贫瘠山村,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核心提示
温总理的到访,让人们把目光投向了黔西南州兴义市一个叫冷洞的村庄。在这里,一个叫朱昌国的村支书,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这个贫瘠的小山村,带领村民炸山造地,筑路修水窖,并在石漠化的山崖上种植金银花,使得冷洞村“绝地逢生”,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之路。
朱昌国感动了总理,自称被这位基层干部“用朴实的语言上了一课”的温总理,特地指出“冷洞村的实践彰显了一种‘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精神,这就是贵州精神。这种精神比创造的财富还要宝贵、还要长远。无论是抗旱救灾,还是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都需要这种精神。”
总理的到访,给朱昌国和村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冷洞村背后有着什么激动人心的故事?大旱面前,冷洞村如何应对?
“总理进村,是我最高兴的一天”
4月4日下午3:10,随着温家宝总理的到来,冷洞村沸腾了。
在村子口,刚下车,总理立即向夹道欢迎的群众挥手致意。见状,等候在旁的村支书朱昌国边迎上前去,边激动地说:“乡亲们,总理来看我们啦!”周围随即响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握手时,总理一句“你们辛苦了”,让朱昌国倍感温馨。因为“有很多话想对总理说”,在将总理迎进村的时候,朱昌国迫不及待介绍起了村里的发展状况。
冷洞村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山体裸露,怪石嶙峋,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属全省一级贫困村。“土如珍珠水如油,满坡石头无粮收,有女不嫁本地人,小伙外出去上门……”在过去,这首流传已久的民谣,曾是冷洞村的真实写照。近年来,作为村支书,朱昌国带领村民炸石造田,在石漠化的山崖上因地制宜,种植了两千多亩金银花,使得冷洞村“绝地逢生”,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之路。
朱昌国发现,在听取介绍的时候,总理始终面带微笑,听得很仔细,还频频点头。于是,他越说越动情:“不种粮不得了,光种粮富不了。如果不造田,农民就没有饭吃,如果不种植金银花,不进行石漠化改造,农民就没有收入,这个地方就不能长远发展,这些事情是跟我的命联系在一起的。”
朱昌国的话,深深感动了总理。温家宝说:“一个基层干部把群众的利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他用很朴实的语言,给我们上了一课。”朱昌国随后向总理提出:“能不能帮村里多修一些水窖?村里的通组公路中,还有10多公里的路段需要进行硬化改造……”总理当场肯定朱昌国“想法很好”,并责成相关部门给予落实。
走到村民李兴义家门口,总理在椅子上坐了下来,陈文华等村民获邀参加一个简短的座谈会。除了询问村里的抗旱情况,总理还走进李兴义家中,亲自察看。当揭开水缸盖子,看到满缸的清水时,总理称赞“这水很清爽”,李兴义如实相告:“这是乡政府送来的,大旱期间经常送。”
说到抗旱,总理大声问身边围着的村民们:“有党和政府的关心,你们有没有信心战胜这场旱灾?”当场得到的是响亮的回答:“有!”
在一个多小时里,朱昌国始终陪伴在总理身边。第一次与总理面对面,朱昌国的内心抑制不住兴奋,他说,总理给他的印象是一位爱民、慈祥的长者,快要离开冷洞村的时候,总理还语重心长地嘱咐他要带领村民们搞好抗旱工作。
“感觉肩上责任重大,我一定牢记总理的嘱咐。”朱昌国说,这是他最高兴的一天,也将会是终身最为难忘的一天。
一个年轻人的治村梦想
在崇山峻岭间,尽是光秃秃的大石山,山沟里,石林密如羊群。在古老的神话中,开天辟地的“盘古王”赶山填海,赶到这里时,“赶山鞭”断了,这些大石山就留在这里了。
1981年,高中毕业后,朱昌国回到了冷洞村。这个在村民们看来“有点冲”的年轻人,当然不相信这些神话,但他从小就和乡亲们一样,在这片贫瘠土地上艰难生活着。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村民就开始了炸石造地的探索,但日子依旧没有多大起色。由于石漠化严重,他们只能在群石中辟土开荒,可种出的包谷,一年也只管上七八个月,在朱昌国的记忆中,吃饭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个贫困的小山村。
不愿苦熬的朱昌国,开始带着一帮乡亲四处包揽工程,并逐渐使家人的生活得以改善。
1996年,经民主选举,朱昌国进入村委会。急于“想干点事”的他,熬了几个通宵,写出了满满四页纸的报告。在报告中,朱昌国提出了自己的治村构想:第一步是炸石造地,实施地改田,解决村民的吃饭问题;第二步是兴修小水窖,解决吃水问题;第三步是修建通组公路,解决出行问题。第四步是在山上种金银花,既治理石漠化,又增加村民的收入。
可是,让朱昌国失望的是,报告递交上去,便没了回音,他自嘲“太年轻”,却心有不甘,决定自己先行探索。
经过一番努力,朱昌国对自家的两亩多地进行改田试验,并修起了一个蓄水灌溉的水浇池,种起了水稻。当年,朱昌国便收获了1500多斤干谷子,全家人第一次吃上了自己种的大米。
看在眼里,一些持观望态度的村民动心了。
生产灌溉靠“望天雨”,不修建水浇池,地改田将难以完成,为此,朱昌国“越级”找到乡领导,为村民们争取到了8000元启动资金。在朱昌国号召下,村民们热情高涨,在两个月时间内,竟然修出了32个水浇池。
此后,一批地改田相继完成,冷洞村开始告别吃包谷的历史,村民们初尝甜头,兴奋异常。这事,让朱昌国在村民们的心目中威望日增。
2001年,朱昌国顺利当选为村支书,自此,他有了施展拳脚的平台。
年薪10万请不动穷支书
当时的冷洞村,大部分村民组不通公路,全是崎岖蜿蜒的羊肠小道,村民买化肥要请人背回家,养一头肥猪出卖时,还要请七八个壮汉抬下山,大家吃够了没有公路的苦头。
有一年,村民李天亮养的三头猪要出售,原本和猪贩子约好在村口交易,由于找不到人帮忙抬猪,他只得赶着猪走山路,没想到,惊吓之下,三头猪先后跌下悬崖摔死了。最终,猪贩子只按原价的一半,向李天亮支付了2000元,而这,几乎是他家一年的收入。回到家,李天亮和家人抱头痛哭,心疼不已。
听说这件事后,朱昌国痛下决心:修路!
于是,在乡领导的支持下,他争取到了7万多元资金,又说服村民投工投劳,两段总长5.5公里的通组公路相继动工。从第一天开始,朱昌国就和村民们一起挥铁锤,钻炮眼,砌堡坎,一心扑在修路上。
恰在此时,朱昌国家里“后院起火”了。
在贵阳读书的二儿子因突发心脏病,被送到医院救治。朱昌国匆匆赶到医院看了一眼,将儿子托付给妻子照顾,便又回来修路了,但妻子却为高达6万元的医疗费犯愁,只得硬着头皮向亲友东凑西借。
二儿子这场病,使朱家“财政”捉襟见肘。周末时,在则戎中学读书的女儿跑回家要生活费,家里却实在拿不出女儿要的15元钱。看着女儿一个劲哭,村民李志权默默拿出了自己的积蓄,这才解了朱昌国的燃眉之急。
一个大男人,连15元钱都拿不出,朱昌国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妻子趁机劝他:“你这村官一年也就1800元的补贴,我们都得跟着你受穷,还不如干你的老本行,外出承包工程……”
机会很快就来了。不久,广西一家路桥公司向朱昌国发出了邀请:“想请你来做管理,年薪10万元,如何?”
自己干过包工头,会看图纸,管理上也有经验,干这行可谓轻车熟路。可思考再三,朱昌国还是谢绝了对方的好意。“我走了,村民们怎么办?谁来带领大家脱贫致富?”
朱昌国尤为欣慰的是,通过百多天日夜奋战,路通了,自此,两个村寨与外界“天堑变通途”,而一开始对他很不服气的一些村民,也对他刮目相看。
大旱中金银花昂首挺立
一位7旬老人,背着水,艰难跋涉在山坡上,一个踉跄,老人摔倒在地,身上的水坛子也打破了,老人嚎啕大哭……
吃“望天水”的冷洞人,一到干旱年景,就要上几公里外的地方去背水。亲眼目睹的这一幕幕,一直在朱昌国的记忆中无法抹去。也正因为如此,烧了上任后的“第一把火”,朱昌国趁热打铁,把目光投向了修水窖。随后,他又争取到5万元扶贫资金,在一年之内,带领村民修起了124口小水窖。
吃上饭了,喝上水了,下一步,按照朱昌国的规划,村民们还需要解决“钱袋子”的问题。
小时候,他经常上山采摘野生的金银花,以此换取学费,这段经历给了他启示。他最终在金银花产业上找到了突破口。为了慎重起见,他到贞丰、安龙等地考察后,引进4000株金银花种苗,又在自家地里搞起了试验。
一些村民心存疑惑:“种包谷还能当饭吃,种金银花能成吗?”可喜的是,一年之后,山上的金银花长势喜人,开始产生经济效益,与此同时,朱昌国还领到了国家发放的退耕还林补贴款。
“种植金银花,既能治理石漠化,又能增加收入,何乐而不为呢?”在朱昌国的竭力宣传下,一些党员干部带头进行了尝试。渐渐地,金银花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四周光秃秃的山上,开始披上了层层“绿衣”。村民们的付出,也陆续有了回报。2009年,冷洞村2200多亩金银花的产值达98万元,实现纯利润22万元。为了对接市场,朱昌国还带领大家开办了加工厂,成立专业合作社,并准备扩大种植规模,“大干一场”。
但是,一场持续至今的大旱,打乱了朱昌国的计划。
从3月份开始,朱昌国发现村里的水浇池和小水窖相继干枯,仅存的1200立方水,也就能让村民们支撑20天左右,而且,更为头疼的是,山上的金银花也枯萎了。
怎么办?
这2200多亩金银花,无疑是村民们的生命线,在竭力解决人畜饮水问题的同时,朱昌国为抢救金银花的事坐立不安。面对难题,爱动脑筋的朱昌国,把废弃的矿泉水瓶装满水,在底部钻一个孔,然后放在金银花的根部进行滴灌,“这样既节约了水,又能把水用到最需要的根部,一点不浪费。”
经过试验,朱昌国发现滴灌过的金银花,枯萎的叶子舒展开了,于是准备在全村推广自己的做法,但这需要10万个矿泉水瓶,到哪里找?
消息传出后,兴义市社会各界紧急驰援冷冻村,10万余个矿泉水瓶被送进村里,派上了大用场,不出一周,满山的金银花又重现了生机,也铸就了冷洞村一段抗旱佳话。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