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重旱一片惨象 村民凭票供水欲哭无泪(组图) |
www.sinoca.com 2010-03-16 凯迪网络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会泽县钢厂村 6000方容量的大水池干枯, 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场
这是今天中央气象台公布出来的“气象干旱监测图”,大家看看云贵高原都到什么地步了,真是赤地千里,欲哭无泪!云南农业种植几乎全部绝收,黑龙江和吉林的粮食,今年可千千万万别出任何问题,就等东北粮食来救滇黔啦!
富源村民杨能每天有一大半的时间花在取水上。 从早上7点到中午12点,他要往返四趟, 从村里新修建的集中供水点背回 100 公斤的生活用水,估计这样的日子要持续到 5 月底雨季到来。6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 让富源县的群众生活用水异常困难。近日, 记者走进富源县的富村镇、黑泥塘村等几个缺水特别严重的地区, 见证了该村干部、 群众抗旱救灾的一幕幕情景。
富村镇村民凭票领水3月12日中午,富源县富村镇镇子中心的街道上,几辆运水车停靠在路边,车厢里装着的一个大帆布水袋,正通过水管给群众放水。每辆运水车的周围,都围满了群众,每位排队取水的群众,都要先交一张水票,才能取到水。
富村镇党委书记龙春华告诉记者,整个富村镇共有3万多人,住在集镇中心和周围的有2.1万人。为了应对饮水荒,镇政府采取了分类管理、无偿供给的办法。3月9日以后,随着水源点水量的紧张,政府采取了分发水票、定期、限量供水方式。政府已经为镇中心的居民发放了3800张水票,每张水票“面值”100公斤饮水。每天上午,镇上的居民凭水票到临时供水点免费领水,供水车驾驶员收取水票后,按照每张水票2元钱到镇政府财务处兑取运费。“形势所迫,只能采取凭票供水的办法,要不然镇子上那些餐馆老板也来取水,一次来取几千斤水,水肯定不够。”龙春华表示。记者在镇子上看到,很多餐馆因为缺水,基本上已经关门歇业。
龙春华说,镇上的水都是供水车从五六公里外的一个临时水源点拉来的。按照每人每天25公斤来计算,整个集镇片区一天需要380吨的生活用水。十几辆运水车每天要往返10趟左右,才能保障群众的生活用水。往年,富村镇居民的生活用水主要来自距离集镇5.8公里的迤左水库,该水库在2004年经过扩建后,库容量达到40万立方米。如果在降雨量正常的情况下蓄水,基本能满足全镇群众的用水需求。但从2009年1月份开始,当地持续的高温、干旱和少雨天气,迤左水库去年的蓄水只有13万立方米,不足其库容量的三分之一,而这13万立方米的蓄水,早在去年11月底已经用完。
春节过后,当地干旱的局面进一步加剧。政府动员各村村民进山寻找水源,打井,山沟里的地表水、沟箐水被分段截流,作为水源点,解决了部分自然村的用水问题。自从迤左水库见底后,富村镇集镇片区居民的用水问题就成为政府的头等大事。通过开辟新的水源点,采用集中限量供水的方式,暂时解决了眼前的饮水困难后,当地政府正在规划完善供水基础设施,启动集镇二期供水工程。“这项工程完工后,可以满足今后20年集镇的发展规划需求。”龙春华说。
黑泥塘村不顾庄稼忙建水窖
在距离富村镇镇中心大概8公里的黑泥塘村,这次大旱让地里的小春作物几乎全部绝收,村民们要到三四公里外一个水源点取水。眼下,这里的村民顾不上地里已经快要干死的农作物,而是全力投入到小水窖的建设当中。
3月12日上午,记者来到这个村子时,当地村民正在靠近公路边的半山腰处忙着修建水窖。“每家建一个水窖,可以存水30立方米,保证今后冬春季节的生活用水。”黑泥塘村委会主任罗光跃说,今年的特大干旱,加速了当地建设小水窖的速度。政府补助每家4500元,材料统一采购,群众投工投劳。村民在政府委派的技术员的指导下,在半山腰处开挖出一个个深五六米的大坑,放进模具后,底层和周边钢筋混凝土圈起来,然后再浇灌搅拌好的混凝土。水窖的底部安装了一根输水管,直接通到村民家中的水缸里。
“黑泥塘村一共149户人家,计划建设水窖不少于110口,目前已经基本建好30口。”罗光跃说,黑泥塘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历来无固定水源,主要靠雨季蓄水。村子里有两个蓄水池,但在去年8月份已经干涸,去年10月份以来,全村人畜饮水就已经严重紧缺。等水窖修好后,如果天气还持续干旱,村委会将考虑通过供水车往水窖里储水,先解决村民眼前的吃水困难。
在水窖修建现场,问及眼前喝水问题,一位妇女说,现在村子里唯一的一个水源点在三四公里外的山谷深处。
小羊场村 村里修建供水点
紧挨着富村镇的黄泥河镇,也是富源县受干旱影响非常严重的地区之一。3月12日早上10时,记者来到黄泥河镇小羊场村委会小羊场村时,建在村子一个山坡上的两个临时集中供水水箱前面,已经排出了几十米的长队。特大干旱让这个位于大山深处的村子在年前就已经断水了。
小羊场村委会共有8个自然村,1084户4233人。在人畜饮水遭受较大影响的白石岩村,村子里的一个水库的库存水量,初步测算最多可用15天;迤光村村中的水井已近干涸。而受干旱影响最为严重的小羊场等3个自然村,附近千余米范围内都没有水源。往年,这里的村民深秋和冬春季节的生活用水,都要靠储存的地窖水,如今村子里95%以上的地窖都已经无水可取。
富源县煤炭工业局在今年2月份挂钩小羊场村委会指导抗旱,在当地寻找到可作为生活用水的水源点5个。通过修建饮水管道,小羊场等四个自然村设立了临时供水点,村民们每天每人可以领取25公斤的生活饮用水。
35岁的杨能就是小羊场村的村民,自从3月份村子里修建了供水点后,他不用每天跑几公里到村子外面找水了。“以前我们喝的水都是下雨时收集的,污染很严重,你看我们这里人的牙齿都是黑的。”杨能说,虽然每天从供水点取到的生活用水数量少,但是已经经过有关部门的检测,证明水质可以饮用。杨能希望,在此次干旱结束后,村子里能修建集中供水设施,最好把村子外面合适的水源引进来,结束大家靠天吃水的局面。
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正遭遇历史上罕见的旱情。全省各地不少水库干涸见底,人畜饮水极为困难。记者走访该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时发现,这里旱魔肆虐,水比油贵,不少村民生存困难。
3月14日一大早,记者驱车从寻甸县城出发,顺着弯曲而颠簸的山路,向寻甸县东面行驶,踏访被称为“云南最渴的村庄”――河口乡石岩子村。沿途狂风吹起铺天盖地的黄灰,路两侧松林低头,松针枯萎,不少幼树已经死亡。驾驶员蒋勇指了指山上的桃树、梨树对记者说:“往年这个时候,满山桃花梨花,风光无限,但今年只剩下些枯桩桩。”
中午,吉普车行驶近40公里后,在石岩子村委会白河新村停留。这是一个居住着28户104口人家的小山村。坐落在一个山凹里,几片小平房,村民们一户挨着一户。在村头,看见村民们排着队,有的提着桶、有的端着盆,正在守候从乡镇送来的水。队伍里老人们衣服看上去好久没清洗过,妇女们脸上带着苦涩,嘴唇已经开裂。
记者走进该村困难户李绍荣家,这位75岁的老人和老伴正吃午饭,桌上没有汤,一点咸菜和几根萝卜条。柜上落满很多灰尘,干硬的毛巾和抹布挂在墙上。老人舍不得浪费有限的“生命水”,每天只滴几点水,用手湿润一下眼晴。李绍荣说:“自从长眼晴,就没遇见这么厉害的干旱。半年没下一滴雨,小春种的蚕豆、油菜全死了,家里的粮食也快吃完了。乡镇从去年腊月就开始给我们每天送点水解渴,否则日子没法过”。
村支书刘泽章说:“白河新村因地质灾害,2005年从白岩子村委会扯干河搬迁来这里,这地方本身水源就缺,加上今年遭遇60年未遇的大旱,3个月前就断水源,交通不畅,政府送水成本高,老百姓生存困难。”
离白河新村6公里山路的猴子洞,也是一个自然村,车子开不进村,记者随乡干部走了一段山路进村。见村口几位老人正静静地守候在一个小水窑旁,手指头粗的一条水管正往小水窑里进水。73岁村民周晓又说:“眼下整烟地了,一点水没有,瞧着这些烧焦的田地心里也焦了!”
从村民口中得知,这条小水管是乡亲们一家一户集资,从3公里外的水源点采水,再经过三级泵站一级一级送达到这个小水窑。村民们形象地称它作维持生命的“输液管”。当地村民说,他们日夜派人守班。电费、电机费、买水管费、抽水费、值班费等加在一起,平均每户村民已花费了1200元人民币。“算下来,一吨水的成本比用一吨油还贵。”
连续几个月没休息的河口乡党委书记张应良说:“河口乡是个回、彝、苗民族居聚乡镇、共有17个村民小组、263个自然村、6666人。类似白河新村和猴子洞藏于深山仍躲不脱旱情肆虐的自然村还有76个,这些山村自去年腊月就干涸,有的要从十几里外找水源,拉一转回来前后要用5小时。交通不便,山路难行,乡镇送水成本高,汽车跑山路一个月要更换两次轮胎。公路不通的要用马车拉、牲畜运”。
寻甸县一名官员称,由于干旱影响,全县40万亩小春作物85%绝收。近10万人和9万余头大牲畜饮水特别困难。他告诉记者,“像河口乡这样的地方,在寻甸不胜枚举,解决人畜饮水已成为县里的头等大事。但寻甸是贫困县,政府资金有限,投入抗旱杯水车薪,难以为继。”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