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的不是GDP 国家综合实力中国早就超越了日本 |
www.sinoca.com 2010-02-19 强国网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针对日本宣布2009年名义GDP仍略高于中国这一消息,凤凰卫视评论员何亮亮在2010年2月16日《新闻今日谈》节目中认为,从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来看,中国早已超越日本,名义GDP数字上的超越,只具有心理上的象征意义,从上世纪80年代日元升值以来,日本早就进入了盛极而衰的阶段。
很多人关注日本的经济,其实也是在关注中国的经济,因为之前就有很多人说中国成已经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但遗憾的是,日本在今年仍然保持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名义。所以,在一片“中国早已超越日本”的鼓噪声中,何先生只得自我解嘲,声明日本GDP仍略高于中国,“实质上的意义不大了”。笔者想,何先生的思维,正好符合中国官方的预期。“日本早就进入了盛极而衰的阶段”,也很沿袭了中国大陆1949年以来“始终不渝”的“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的“政治正确”观。
当然,这不能责怪何先生。他只是“据实”而言。因为2010年1月份中国公布了去年的GDP,一系列宏观经济的数字,当时包括国际上的一些经济学家,他们普遍都认为,实际上中国已经超过日本了。至于这些所谓“一系列宏观经济的数字”是否真实,当然只能是服从官方的政治需要,真假在中国实在是很无所谓的问题。
在中国的政治需要下,当前就必须宣传“日本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已经长达差不多四十多年了,今年肯定会让位给中国”。因为中日这两大民族从19世纪以来的历史,都一直是日本强中国弱;中国虽然大,国土大、人口大,而中国却一直积弱。现在, “中国崛起”了,尤其是政治“崛起”,就必须“中日两国的经济实力”被改变,否则政治就不正确了。因此,日本在今年仍然保持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名义”,但必须说它“实质上的意义不大了”,“日本早就进入了盛极而衰的阶段”,而“中国早已超越日本”!尽管此前官方媒体如何鼓吹GDP的增长是“中国崛起”的证明。
事实上,中国在出口不景气的形式下,内需也存在着明显的结构失衡问题,即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中国过去30年的增长模式,一方面带来了中国经济在20多年时间里的超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种种的问题,如与粗放型增长相伴随的低效益、资源的大量消耗,环境的严重污染、片面追求GDP、贫富差距扩大等。但时至今日,即使人们愿意忍受过去这种增长模式带来的问题和代价,这种增长模式也无法继续走下去了,因为支撑这种增长模式的一些必须条件开始丧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发展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过去的发展模式已经基本走到尽头,内在的动力已经是强弩之末。如果中国还不从陶醉中醒来,恐怕“中国早已超越日本”,就永远是一种梦呓。
消费不足一直是中国经济运行中的难题,无论是经济结构、增长动力,还是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国消费都处于相对较低水平,更不能和日本、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消费水平低主要表现为五个“过低”和一个“过高”:最终消费率过低,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呈减弱之势;居民消费率过低,居民即期消费意愿和消费行为受到较强的压抑;农村消费水平过低,城乡之间消费能力、消费水平和消费规模的差距越来越大;中产阶层人群比重过低,尚未形成成熟的大众消费社会和有强劲购买力的可持续消费能力;信用消费水平过低,中国即期消费需求主体实质上是有购买能力的现金消费能力;居民储蓄率过高,居民支出构成中消费与储蓄的比例失调,即期消费需求受到强烈的“挤压”。
上述问题的产生,既有历史原因,也与现行政策密切相关。除投资与消费失衡、即期消费能力与远期消费能力失衡外,还有六大重要原因。首先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不足,加大了居民未来的消费支出预期;其次,税收制度设计不合理,直接税比重过高,间接税比重过低,不利于促进消费能力的释放;第三,就业不足、收入水平低、中产阶层小,导致有购买力的消费需求不足;第四,城乡二元结构对扩大农村消费的深层抑制;第五,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严重滞后,是信用消费水平低和消费环境差的根本原因;第六是社会各阶层群体间收入水平差距过大,分配体系总体结构失衡。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已从供给约束型转向需求约束型,扩大有支付能力的国内最终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必须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正确处理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实施积极的消费政策,逐步解决约束消费增长的上述因素,以形成投资和消费对GDP增长的双拉动,实现扩大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其实,有关专家对中国经济中面临的敏感问题已经作了全面阐述。其中,“中国人消费水平低是因为中国人没钱”、“人民币年升值5%可以接受”等观点,早已被纳入人们的视野。而长期困扰中国经济消费不足的“顽疾”,根本原因在于“国富民穷”;中国人消费水平低。是因为中国人没钱。而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使得消费不足的问题变得更糟。在中国,年收入只有1万元左右的“低收入阶层”,就占到就业大军的80%,他们只能分享到新增GDP的40%左右,剩下的60%则被20%的高收入群体获得。
美国《时代》亚洲版曾有一篇名为 “中国能否拯救世界”的封面文章。文章中这样写道:“在上海,一个闷热的周六下午,出现在通用汽车展厅的一位年轻人张毅(音)在挑选新车,虽然他已经有一辆大众汽车了。作为某国有钢铁公司的中层经理,他对于自己的工作或是中国未来的前景并不担忧”。“现在挺好的,”他说,“这里随便哪辆我都买得起。”文章说,在他身后是一排熠熠生辉的新款别克车。“目前,在世界的其他地方,都不会有说话如此有底气的消费者。”由此,这篇文章也被国内媒体当成西方国家歌颂 “中国崛起”的范文进行宣传。但生活在中国大陆的普通公民都知道,象这样的国有钢铁垄断企业的高层,用的都不是自己的钱,当然随便哪辆都买得起。问题是,这样的人,中国有几个?能不能用这样的特例来作为中国消费有力的证据?不靠垄断地位,不靠灰色收入,这位“随便买”先生还有底气放卫星吗?!实际情况是,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激化,两极分化,贫富差距比起前几年,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越拉越大。现在,个人年收入和人均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数分别达到了 0.529和0.561,远远超过0.4的警戒线。
历史地看,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换的必然性是发生在这样的一种脉络之中,要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就必须转换经济发展的模式,将经济发展的动力置于新的基础之上。而这个新的基础,就是内需。但解决内需的问题要比解决外需的问题更为复杂。因为内需的问题表面看起来是个人收入和购买力的问题,但这个收入和购买力是与社会中的利益格局、社会结构和种种制度安排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曾说,就中国目前的情况而言,没有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没有社会结构的相应变化,没有相关制度安排的形成,能够支撑内需和国内市场的基本条件就不可能出现。只有从这个意义上,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调整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公正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含义,才能改变将追求社会公正与追求经济发展对立起来的看法,才能使构建利益关系协调的和谐社会成为一种自觉。据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数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对生活状况不满者近2亿人,占城镇总人口的 45%,非常不满意者约3200―3600万人,占城镇总人口的7%―8%。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上取得了长足发展。现在从GDP上来讲,已经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特别是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仍然势头不减,这才有了所谓“G2”和“中国拯救世界”的话题。于是,一部分“不明真相”的西方媒体,就热炒作这种话题。炒作这种“中国拯救世界”有什么意义?无非就是等待中国“政治正确”的人们脑袋热涨,昏招迭出;让当权者真以为自己实在是无比和无限的“伟大、光荣、正确”,以至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慈禧太后应运再生;那时侯,新“八国联军”就可以乘虚而入。当然,新时期的“八国联军”不会再用刀枪,可以很“文明”;象去年澳大利亚“力拓”事件,通过国内腐败份子轻而易举地从中国老百姓口袋里搜刮走几千亿,就是“文明”的象征。――笔者这个的言说,和笔者历来赞美西方的民主、人权、宪政下私有制的自由经济并不相悖;因为即使在这些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相互对经济利益的争夺,也都是常态。
多年的改革开放,虽然大多数老百姓也从中获利不少,但得益最多、最主要的还是是极少数权贵。如果说 “中国拯救世界”,那么中国官员的腐败、权力的毫无监督、国家机器的滥用暴力、“血汗工厂”、下岗工人、不少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群体,这一切的一切,又有谁来拯救?!如果中国真的牛气到可以拯救世界,何以国内精英纷纷选择加入外国籍,何以清华大学现在几乎已彻底回复其前身――“留美预备学校”?!
中国的经济奇迹,不知掩盖了多少真相!
从这个角度看去,即使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了,中国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在极权体制下,能创造短暂辉煌经济成就的,并不是仅仅只有中国;当年的苏联,就超过除美国外的其他任何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如果用日本和中国进行比较,中国的经济成就,从明治维新后,中国就从来落后于日本;即使在二战中被打败,中国从前景、从潜力,也都肯定没有超过日本的时光。原因在于,从19世纪中期以后,在面临西方文明强大压力的时候,中日两大民族做出了不同的选择;特别是在二战后,中国和日本都进行了全盘西化,但日本是在走向美国式的全盘西化,而中国却是照搬苏联,用斯大林主义全盘西化中国。所以,日本人在战争失败后,照样实现了他们强国的梦想。中国的改革开放,向美国的经济体制学习,屏弃苏联经济模式,才得以经济腾飞。
但政治体制仍然沿袭苏联模式,就注定中国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超过日本。当然,中国在统计数据上要超过日本,是非常容易的。因为无数例子可以说明,中国在这方面是天才。比方说,只要政治需要,亩产10万斤稻谷的统计数据都可以登堂入室,而且还可以附上世界一流科学家的“科学”论证。但人们知道,这些数据只能是自欺欺人;是否超过了,最后比的还是每个国民的口袋,至少是国民的人均收入。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