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受关注的重庆文强案一审终结,文强虽然认罪,但对司法机关将他逢年过节收到的红包、烟酒、工艺字画等钱财定性为受贿表示不满。文强认为,节日中收到的这些东西属于人情往来,是处在正当收入与非法收入之间的灰色收入,只能被算作违纪而不能被定为违法。
文强的这一说法表面上看似乎有些道理,但经不住推敲和细究,因为逢年过节的人情往来在中国的官场上完全变了味道。
中国历来看重节日里的人际往来,尤其是春节中的拜年,被人们当作重要民俗传统代代相传,早已成为民间礼仪的组成部分。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拜年通常分两种:一种是街坊邻居的互拜,大家相互串串门,表达喜庆问候祝愿;另一种是晚辈(年轻或年幼者)向长辈的拜见,晚辈穿戴一新前往长辈处,施礼道贺,长辈还以红包“压岁”,若晚辈已是成人以上,则以好洒好菜招待之。总之,传统的拜年是有分际和讲究的,就是晚辈与长辈施予“礼”,长辈与晚辈还以“利”。
官场拜年则完全不是这么回事,首先是大多拜年者不是出于自愿,总感到人家都给领导拜我不拜行吗?有一段子说一领导在某年关曾对一帮部属半开玩笑地说:谁到我家中拜过年我不一定记得,但谁没去我肯定记得。文强案披露:重庆刑警总队一副总队长从2004年到2008年每年都给文强拜年,但当文从市公安局副局长调任市司法局长后就再也没拜过年了。其次,官场拜年不合传统拜年礼仪,被拜者既收“道贺”又收“钱物”礼利双收,有悖情理。所以,官场拜年是“拜年”的异化,拜者借此平台行巴结贿赂领导之能事,被拜者以此为机会得金钱财物之实惠。
官场拜年自古有之,但这各种拜年不是真心实意的,拜的不是年而是权。明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官场拜年滋生腐败,损伤风气,其害处早已显露无遗,但无论发文警告、团拜活动都难以根除之。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恐怕还要从干部人事任用制度上动刀子。(强国论坛 龙舒一夫)
“禁礼令”为何挡不住拜年送礼者的脚步
行走在南京的街头,细心的人会发现,最近外地牌照的小车明显多了起来。小王是苏北某县经济部门的驾驶员,他开车来南京已经三天了,任务是送领导来南京“拜年”,说是“拜年”,实为“送礼”。他在所住的宾馆里,就碰到了好几位“同道中人”。“省里刚发了‘禁礼令’,你们知道么?”记者问。“当然知道了。”小王说。
其实,不单单是江苏省每到逢年过节,特别是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前,总会下发各种要求干部廉洁自律、严禁送礼、严禁使用有价证券、做好节日期间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通知、规定、要求。然而,禁令年年发、要求次次提,但是,各地、各单位、各部门的“拜年送礼风”,一刻也没有停止过,相反,还大有档次不断攀升、风力越刮越盛的趋势。那么,一纸“禁礼令”,为何挡不住拜年送礼者的脚步?
其一,“潜规则”已成“显规则”。“送了未必能看出效果,但不送立马就有后果。”一位地方政府驻京办人士坦言,有一次,因为时间原因没有及时把一位领导的礼送到,结果第二年办事时就遇到了有意无意的刁难。记者调查发现,拜年送礼者们都有一个普遍心态:过去年年去拜年送礼,今年突然不去了,总觉得欠了人家什么。另外,你不送别人送,不是吃亏了吗?这种心理充分反映和暴露出了现在官场上流行的诸如“有钱好办事”、“给多少钱办多少事”、“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等权钱交易的官场“潜规则”已然成了一种人所共知、人人要为的“显规则”。而春节期间,更是“小兄弟”、“小圈子”满足领导“小爱好”的最佳时机,更助推了“送礼潮”。“送礼风”不断,自然也就会使“禁礼令”失灵了。这边发禁令,那边照收不误、不送不行,成了一种“两手抓、两不误”的尴尬。
其二,“禁礼令”已被“形式化”。可以说,每年重大节日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种禁令是提了又提、发了又发,其良苦用心不言自明。但是,真正将禁令中的要求落到实处、严格执行的实在是少之又少,很多情况下,禁令一发一撂、要求一提一放,缺乏一种严密、严格、严肃的跟踪、执行、监督、惩治,“禁礼令”在一定程度上被“形式化”、“教条化”、“官僚化”了。即便一些地方也会组织一些明查暗访,但是,也都是走过场的多,甚至还提前打招呼,事先作交代,完全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惩戒的意义。因此,要想使“禁礼令”真正发挥提醒、警醒作用,必须严格执行、严密监督、严肃处理,尤其要制定科学规范的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单位领导班子因廉政建设不力的问责,使送礼者不敢送,收礼者不敢收,杜绝各种不正之风的滋生和蔓延。另一方面,很多禁令本身就说得模棱两可,缺乏一种严密性和可操作性,让人有空可钻,也难以操作。因此,对“官”的监督,应该“既体现人性、又严格制度”,对官员能否摆酒、能否收礼,摆多大规模算是“炫权摆谱”、收什么礼金算是“借机敛财”等,都应该有科学、合理、合法的严格规定。
其三,官员的自律意识已然淡漠。礼尚往来,本来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民间传统。但是,这种行为一旦被搬到了官场,就变了味、走了形。因为,官场中,有着巨大的权力磁场,送礼者看中的是领导者手中的权力,收礼者倚仗的也是自己手中的权力,而权力一旦被异化,便会使官员的头脑犯糊涂,失去原则性和自控力,而被一些不健康的人情往来所迷惑。正如记者调查的,犯难的不仅是“送客”,收礼人也有表示为难的。一位省级机关的干部向记者透露,现在的送礼人花样百出,有的直接送到单位值班室,有的是直接打听到门牌号码塞进门缝,有的甚至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联系到司机,直接放车后备箱,人都对不上号。对礼品的处理则更难,“土特产根本吃不掉,烟酒基本不需要,钱卡更麻烦,不能收又退不掉,不收也得罪人。”对收礼的人来说,“不收不好,收了更不好。”陷入这种两难境地,恰恰说明了一些官员的自律意识已经被彻底击垮和忘却了。然而,“春节收红包就像温水煮青蛙!”这是我省一名落马贪官在廉政警示教育基地的“真情告白”。这名官员在任上曾20多次获得省级以上荣誉,享受地市级劳模待遇。但正是从“以为春节期间收一点红包年礼无所谓”开始,不知不觉犯下了受贿罪。他告诫所有领导干部,春节期间要经得起各种诱惑,因为这个时间最容易放松思想警惕。行贿受贿害人害己,送者、收者都应自律,始终绷紧反腐倡廉、廉洁自律这根弦。“为官者”应该在社会的人情与“廉”、“俭”的自律上取得平衡,关键是坚定自己“当官为民”、“两袖清风”的信仰和追求。
人人都知道,不可贪腐、不能贪婪。但人性就是如此,“贪”字上面就站着一个人看着今天能得到多少钱啊!正因为如此,防贪、治贪,一刻也不能放松,年关为何屡成“廉关”?“年关通知”能否遏制“节日腐败”?面对人情社会的传统力量,如何厘清节日腐败与礼尚往来的界限?如何切实加大制度反腐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节日腐败”为何屡禁不止,“年关通知”能否遏制“节日腐败”,等等这些热议和思考还将延续,也永远不可能结束。(荆楚网 倪洋军)
将官场“潜规则”阳光化
一幕大戏,终于缓缓落下帷幕。戏终人散之后,留下的是无尽的思考。
历史总是如此讽刺。 10年前,文强一脚将张君踏翻于地,在手机里向上级报告时说道:“张君在我脚下! ”此役后,文强“打黑英雄”之威名响彻全国;10年后,文强却由当初的“打黑英雄”蜕变为最大的涉黑“保护伞”,由当初的执法者变为今日的受审者。更加巧合的是,文强与张君受审的,还是同一个法院同一个法庭。10年之间,文强与张君的角色发生了时空更替,恰恰印证了当年张君那句:“你有一天也会和我一样,只要你挡不住诱惑。 ”
文强在最后的陈述中反省,自己从“英雄”到“罪人”的堕落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身的,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制度约束的滞后等等。但最主要的还是自身原因。 ”诚然,自身的贪婪和放松警惕是堕落的主要原因,但文强所言“社会环境的影响,制度约束的滞后等”同样值得警醒。
在整个庭审中,有两句话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是文强在辩解下属拜年送礼不属于行贿时,反复强调的一句“这在重庆市公安系统是很普遍的”。另外一句则是文强老婆在被问到为何别人送她钱时,情急回答的“因为我是文强老婆”。
当官送礼,托人办事,已经成为社会所熟知的“潜规则”,文强案的披露,不过是将这些“潜规则”以具体化、阳光化的形式召之于众,也只是揭开了当前官场腐败的冰山一角。重庆的文强倒了,还有其他的文强尚未被揭露。希望这些文强们,能够吸取教训,及时停住腐化的脚步。正如文强所言,保持清醒的头脑,警钟长鸣。(新闻晨报 李晓明)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