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崛起的中国笑容可掬,对自己的责任念兹在兹,遭遇美国时不断忍让,在全球治理问题上积极参与,并且到处发动文化攻势,但是中国仍然无法获得许多人的信任。
原本同属社会主义阵营的波兰捷克不信任中国,推崇中国文明的印度不信任中国,与中国交往逾千年的东南亚不信任中国,需要中国协助共管世界的美国不信任中国,觊觎中国资源的日本不信任中国,甚至让北京动辄得咎的台湾或回归后屡获庇荫的香港也不信任中国。
台湾人不信任中国固然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包括日本殖民统治、国共内战与两大阵营的冷战在内,但是也有与世界各国共享的原因。一言以蔽之,就是面对中国有很浓的不确定感。本世纪的中国外交重点,正是要消弭这样的不确定感,既然尚未成功,则仍须努力。
其实,不是由外而内看中国感到不确定,就是从中国看中国,也有类似的不确定感。这包括对发展前景的不确定,对自身未来的不确定,或对世界看待中国态度的不确定,当然也包括对中央政策的不确定。
中央政策给外界不确定感的原因很多,一个主要方面是中央决策的机制不是公开的,谁是主要参与决策的人不得而知,因此外界要判断时,必须经过许多揣摩,就算中央一再宣传保证,人民仍感无法掌握出台的政策会持续多久。同理,政策若有修正或转向,也鲜少有人具体为之负责。
全是中国自己造成的吗?
中国的政策似乎是给外界一些掌握不住的感觉。与另一个大国美国比较,中国的政策稳定性可能比较高。然而,外界觉得自己看待美国时,就算政策有变化,也能事先有所预期,或事后有所解释,不论自己理解的是对是错,心理的安定感较大。
纵使中国的政策很少有变化,但只要记得历史上发生过的一两次令人困惑的大变化,就很难释怀,容易一直铭记在胸。这包括1958,1966,1978,1989等等关键年代。
中国人的处世习惯也加深了外界看中国时的误解。中国人重视关系,在一些枝微末节的问题上不愿关系破裂,可能起初就一直刻意忍让,顺便观察对方的意图,结果对方会错意,得寸进尺。等中国决定反击教训时,给人很大错愕。
在中国对外交往的过程中,有几个特性相互交织,但外界基于他们自己的一厢情愿,总是不能体会。首先,中国受到马列主义的薰陶,对世界上存在的不正义与不公平现象有一种斗争性,这就形成爱国主义传统。其次,中国固有的天下思维广结善缘,和而不同,这就形成儒家文化的传统。最后,改革开放的潮流澎湃汹涌,就形成效益优先的机会主义传统。
其结果,外界永远在猜测,中国下一步会怎么做,会不会翻脸?什么时候爱国,爱人或爱钱,不能预期。而事实上,中国更也必须时时刻刻猜测美国或欧盟会不会突然翻脸,会不会本来讲好合作友善,却又经常同时还祭出各种牵制与骚扰的手段。因为众口铄金,竟好像变成是中国的问题。
永远吵输就不如不吵
这里的一个关键,就是根据对中国政治体制的排斥,认定中国的决策不民主,所以若有误解,必然是出于中国的因素。因为外界与中国交往者如印度、美国、欧洲或港台等地,都自居民主,因此自认为自己的立场早就公诸于世,无法隐藏。
事实却是,民主成为外界对中国摆出前后不一姿态的借口或挡箭牌。中国若有人受不了,就表示是中央幕后发动的恶意或小动作。但美国或台湾若有人反对中国,那即是民主,而且还变成是值得炫耀的好事。
这种现象一而再的上演,并没有因为和谐世界观的阐扬,或政策上的退让,或孔子学院的开花结果,就有所改善。因为,中国还是有马列的传统,中国共产党还是不可挑战的执政党,因此和平演变的大山尚未攻克,外界自我中心的对中国猜疑,跟着持续不变。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永远是吵架时的输家。所以包括陈云林来台湾面对各种抗议在内,假如海基会代表到大陆也遭遇大陆民众对台独的抗议,不会像北京这样沉得住气,恐怕台湾上下早就哭闹成一团,说是北京刻意安排的,不相信大陆民众自己会发声。结果,被认为有小动作的还是北京。因为台湾的小动作号称是民间自发,不算小动作。
虽然这样的形式还会继续下去,但是北京若能理解外界的心态与习性,应该比不理解时要更好应对处理。往往这是双方面的问题,中国通常要单独承受,固然很不公平,但这不正是今天和谐世界得以维系的原因吗?(作者:石之瑜)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