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中国关注海归什么?四大亮点千人计划居首 |
www.sinoca.com 2009-12-26 人民日报海外版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2009年,对海归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千人计划”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更掀起了海外人才的归国热潮。在各行各业中,海归,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各地在建立本地留创园吸引海归的基础上,更“走出去”揽才,为海归一展抱负提供了广阔空间。海归创业,不仅仅是口号,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们相信,在即将到来的2010年,海归,将继续为祖国事业的快速发展添砖加瓦!
关注1
“千人计划”:引起领军型人才热
1月份,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制定了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简称“千人计划”),主要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在未来的5到10年内为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引进2000名左右人才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来华创新创业。“千人计划”颁布后,各省市2009年引进高层次海归的具体措施纷纷亮相。
连续报道各地争做“人才高地”
新年伊始,本报积极关注各地引进高层次海归政策,及时报道新动向,为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信息。
为解决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上海市进一步开放户籍政策。上海的城市环境、发展空间、国际化程度都是吸引海归人才的重要因素,但现行户籍政策制约了人才在上海扎根。“只有解决海外归国的高层次人才的户口问题,以及由此相关的自身社会保障、下一代的教育问题,才能使他们在上海扎根。”上海市有关负责人表示。(详见本报2009年1月17日第5版)
广州出台《关于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来穗创业和工作的办法》,设立2亿元人民币的高层次人才专项扶持资金,打造“人才高地”,鼓励高层次海外人才赴穗创业。
此外,近年来颇受海归瞩目的一些二线城市也纷纷出台2009年引进高层次海归的具体措施。
山东青岛在年初提出了引进海归的5大优惠政策,资金支持数额从几十万元人民币到百万元人民币不等。
这5大优惠政策包括资金支持、政策支持两大方面。对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来青岛市创业发展的优秀回国留学人员和创新团队,经认定后将一次性给予50万-2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
2009年,江苏昆山创业园通过“项目+人才”的引才方式吸引更多领军型和复合型人才,并且园区将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创新创业平台、人才资金平台三大平台,加大平台建设力度。 (详见本报2009年2月7日第5版)
目光投向人才切身问题
在海外高层次人才吃香的形势下,本报还进一步关注和思考包括身份认定和住房在内的归国人才的切身问题。
在回国创业的海外人才中,一部分人已加入外国国籍或取得绿卡,这使他们在回国后遭遇身份认同的尴尬。7月25日本报刊登《真好!蓝卡来了》一文,对南京发放首批海外人才居住证进行了报道。这张与身份证差不多大小的深蓝色卡片,被称为蓝卡。手持蓝卡的南京市海归可在资金申报、创办企业、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子女就读、居留和出入境、驾驶执照、购房等9个方面享受市民待遇。蓝卡不仅扫清了海归身份障碍,也成为人才证明。文章指出,早在1999年,北京市就出台了《北京市引进人才和办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的暂行办法》,海外人才可依据规定办理工作居住证。作为吸引人才的举措之一,上海和深圳也分别在2002年和2003年推行海外人才居住证制度。实行海外人才居住证制度对促进海外人才柔性流动、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创业和工作有积极的作用。
关于海归落户问题,本报于10月31日、12月5日刊登《百万安家费诱惑有多大?》、《海归公寓能否解决“安居”问题》两文对高层次海归人才安家落户进行跟踪报道,剖析引才政策,并建言献策。
南京市10名海归领取了首批蓝卡。作为海归的工作居住证明,蓝卡能使他们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的权益。
关注2
留创园15年:对未来充满希望
1994年,中国第一家留学生创业园――南京金陵海外学子科技园诞生,开创了我国留学人员科技创新企业服务园的先河。至今,留学生创业园(以下简称留创园)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经过多年摸索和实践,留创园的发展取得了不凡的成绩,积累了不少的经验。2009年,伴随着经济寒流的到来,留创园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15年发展:小荷才露尖尖角
据《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年鉴》统计,目前,全国各类留创园已经达到148家,各个留创园的孵化场地约比初创期平均扩大了4.8倍,其中在孵企业达到了6000余家。
2月7日《2009留创园发展进入竞合时代》报道了目前各地留创园的发展现状、发展模式,并指出了留创园发展中的问题。报道指出,目前各地留创园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发展模式同质化现象严重。针对这一问题,本报同样为留创园指出了4条出路: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进一步做好配套服务;具备国际视野,抓住有利时机引进高级海外人才,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充分开展合作。这一报道为各地留创园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2月21日《留创园,太多了吗?》针对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于留创园数量过多的质疑,对留创园的总量问题进行了独特的分析。报道指出,分析留创园发展的前景,讨论留创园数量的多少问题,在衡量留创园的经济效益的基础上,还要从社会大环境考察留创园的作用。本报认为,留创园数量的多少不是关键。现阶段,留创园的作用是“试验田”,它将留学归国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划分开来单独培养。留创园的多少并不重要,如何让海归创业从创业园这块试验田中走出去,最后适应中国这个大环境才是留创园的目标。
留创园未来: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自2004年以来,全国留创园建设的数量增长趋缓,但是,各地留创园更加注重孵化服务能力和质量的提升。随着留创园的规模化发展,其软硬件设施、服务能力、管理人员水平都有了显著提升,各留创园还在孵化模式、投融资体系建设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11月7日《武汉留创园 好个大舞台》对武汉留创园的发展进行了专题报道。报道指出,“协助运作”和“产研学一体化”是武汉留创园成功的重要经验,这一报道,无疑为其他留创园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和榜样。
另外,本报也对各地留创园目前的服务质量和模式情况进行了总结。留学人员广州创业园为企业提供入驻、工商、税务等筹建“一条龙”服务和周到的物业服务;西安创业园建立了专家服务体系,率先实行了“创业导师”这一新型企业培育模式;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充分利用合作共建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推进“专业孵化+创业导师+天使投资”的模式,拓展留创园投融资功能,通过“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带动社会资金对初创期留学人员创办企业的关注与投入,帮助留学人员创业企业快速成长。(详见本报10月31日第5版)
15年的时间,对于一个留创园来说,不算短;对于一项事业来说,不算长。我们期待留创园在将来海归创业中发挥更大作用。
关注3
借“平台”引才:
鼓励各地形成引才品牌
近年来,国内各地为引进海外人才搭建起各种平台。这些平台通过交易会、洽谈会等多种形式,为国内企业和海外人才“牵线搭桥”。在多方努力下,有些活动已初具规模,逐渐形成品牌优势,在引智引才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金融危机带来人才机遇
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当前,中国的经济环境吸引了大批海外人才和留学人员的目光,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选择到中国发展。
借助“北京学人中心”这一平台,北京今年引进海外人才中的重点是金融高端人才。
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吉林向外界描绘道,金融业已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第一大产业,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3.8%,2008年上半年更是提高到14%。这个比重在全国是最高的,已接近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水平,因此有能力广纳贤才。(详见本报2009年1月10日第5版)
平台化引才 高新技术领域人才是重点
金融危机使生产能力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以生物工程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相关领域的海外人才,也成为本年度各地引才的重点对象。
乘着广州留交会东风,海外留学博士海峡西岸行活动在福州举办;“海外留学博士团杨浦行”活动上海启动; 近百海归为珠海带去76个项目……(详见本报2009年1月10日第5版)
7月18日《蝶舞千丛花为媒――各地逐步形成引才品牌 》,报道了“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以及“百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江苏行”活动。报道指出,回国参加这些制度化的引才平台的海外人才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以色列、英国等国家,项目成果、研究领域涉及福建省重点发展的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环境环保等行业。
9月23日,国务院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要求进一步发挥中部地区比较优势,增强对全国发展的支撑能力,争取到2015年,中部地区实现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海归去中部,正所谓赶上好时代。
此后,本报在2009年10月24日、11月7日题目为《中部崛起,海归大有可为》和《海归去中部,没有创新真不行》的两篇报道,解析了中部创业环境。中部地区承接国际资本,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和高精尖人才的有力支撑。中部各省纷纷推出的“百人计划”,力争在短时间内拥有一批高端人才,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海归去中部,只有带着自主创新技术创业,才能进得去、扎得稳。
关注4
走出去揽才:
解读触角如何伸向海外
2009年,为吸引更多海外人才回国就业,国内一些地方政府纷纷以“组团”的形式赴海外揽才,把招聘会现场搬到了海外。这使得海归不必回国就可现场签约,省去了不必要的麻烦,为他们回国就业开辟了一条快捷的通道。
出国揽才大势所趋
面对金融危机的袭来,国外学子们纷纷表示愿意回国。事实上,中国的发展迅速且稳定。金融危机爆发后,尽管国际经济形势不好,但中国抗击金融风暴的能力让不少留学生睁大了眼睛,内心暗自称许。海归们想回来,但实际上,只单纯依靠国内的引才平台是远远不够的,同时更应该“走出去”揽才。
4月4日《外来“和尚”会念什么“经”?》一文报道了2009年1月对外经贸大学派代表团赴美招揽人才一事。报道指出,放眼世界的国际视野、打破常规的创新意识、得天独厚的人脉优势是海归相对于本土人更吃香的原因。这次海外揽才主要集中在教育领域,为国内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力。
7月25日《走出国门招人才》在继“海外学子”版《海外学子期盼“招聘团”常态化》一文后,及时跟踪报道了江苏苏州、河南各地出国招聘人才的最新动态。本报在第一时间让读者了解海外揽才的信息,做到了与时俱进,获得读者的好评。
10月17日,本报报道了山东烟台赴美揽才的情况,这次揽才涉及生物制药、新兴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学科、实验室带头人和跨国公司经营人才等。事实上,高科技海归已成为组团揽才的重要对象。
海外人才联络点成关键
作为海外揽才的重要手段,海外人才联络点现正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报7月25日报道,宁波市鄞州区通过海外人才联系会平台,在美国、日本和新加坡设立了3家海外引才引智联络站,启动新一轮海外高端人才引进工程。
8月1日《海外人才联络点――触角伸到海外去》指出,为吸引更多海外人才回国就业创业,苏州、宁波纷纷在海外设立海外人才联络点,引才机构常驻国外。借助海外华侨华人及人才机构的力量,海外人才联络点促进了海外引智工作更趋常态化,实现了人才政策协调、人才市场共营、人才资源共享、人才信息互通。
与在国内办人才招聘会或组团赴国外招聘相比,在海外设立联络点能使引才工作更加稳定和常态化。海外联络点将定期到当地大学和华人社团介绍国内的投资、就业和创业环境,每年组织海外人才回国参观考察。此外,企业需要从海外引进人才,可以随时通过联络点发布信息,有意向的海外人才便可与企业接洽。
对于想要回国创业的人才,海外联络点与国内的人事部门联系后,可由政府和创业园安排时间和行程,便于海外人才回国考察,为创业做准备。
出国揽才与在国内设立引才平台,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共同为海归人员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