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知道,涂博士是怎么从3楼走到顶楼11层,然后纵身跃下的。这位32岁的海归,今年6月才从美国芝加哥市返回中国。回国之前,他的悲剧毫无征兆,似锦前程在等待着他。然而9月17日凌晨2点,在留下了6页遗书后,他走上了他所居住的浙大综合楼顶楼。就在跳楼前6天,他还提交了申报副教授职称的相关材料。(10月22日《华商报》)
一个青年才俊选择这样极端的方式离开尘世,于他自己而言,也许是一种解脱,但留给他人的必然是绵绵心痛。尤其让人足堪痛惜的是,涂博士正值当打之年,从今天6月返国,到他弃世,不过3个月时间,在3个月究竟发生了多么惊心动魄的事情,导致他忍心抛开幼女奔向天国?我们不得而知。
拘泥于信息的不完整,我们无法猜定涂博士的死因。报道称,跳楼疑与评职称有关,即,他的死可能和他提前知道了评选结果有关――或许他得知自己没有被评上副教授。尽管这只是猜测,并未得到证实,但我们无需讳言职称之恶,日前,中青报报道,职称已成中国之“累”,多数人赞成取消职称评审,调查发现,职称评审造成寻租、作假、腐败现象严重;名额分配中潜规则重重,拉关系等现象层出不穷。凡是洞悉现实语境中的人都知道,这些病灶绝非虚言。
涂序新回国,可看做浙江大学“1311计划”的一部分。
浙江大学位于玉泉校区的综合楼,9月17日凌晨,涂序新在11楼顶层跃下轻生。
涂序新生前居住的公寓,大门已蒙尘多时。
在职称原因之外,其实最该关注的是涂博士的遗书,而遗书中的几句话更让人心惊肉跳、感喟不已。遗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此时刻,我认为当初的决定下得是草率的,事后的发展完全没有预计,感谢一些朋友事前的忠告。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虽然因我的自以为是而忽视。”
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这几个字,可谓字字如刀,让人不寒而栗之余,备感悲哀。在大家的印象里,学术圈相对单纯,干净,人事斗争少,生存压力相对不大,由于都是学人,都是高智识阶层,彼此之间应该保持尊严,温文尔雅,再不济,也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则,不会那么赤裸裸,更不会撕破脸皮,穷凶极恶。由于大家素质较高,也很少存在坑蒙拐骗,所谓的“性、知识分子和谎言”之类的剧情,很难发生。
但现实告诉我们,如今的学术圈已经不是当年的学术圈,或者说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学术圈,那种干净、单纯的学术圈只是一相情愿的幻觉而已。涂博士所感叹的残酷、无信和无情,想必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亲身体会的,非有切肤之痛,难有如此痛切的判断。事实上,就近年来,我们通过媒体公开报道的信息看,学术圈也早非净土了,我们所能想象到的恶,几乎学术圈都有。学术不端,比如抄袭还算等而下之的,学术腐败也让人见怪不怪了,学霸林立,互相倾轧,骗取国家科研经费,欺世盗名。屡屡有人感叹,学术圈已异化成名利场,此话不假,看看一个个学人,为了一点名与利,不惜撕破脸皮打破头,就足以知道名利具有的杀伤力了。还有人感叹,学术圈只有利益,没有学术,不管此说是否夸张,但就我们的观感而言,确实失望。
著名学者丁东谈到当今中国的学术生态环境,颇为激愤,他称,当今学术体制有如此基本特征:一是以官治学,权力本位。二是量化管理,这是以官治学的技术管理模式。三是设租寻租,权钱交易。这是以官治学的直接后果。四是压制创新,劣胜优汰。以胡萝卜为主,并不是不用杀威棒。当然,这只是丁东的一家之言,但我们不得不叹息,在许多时候,丁先生所总结的富有针对性和真实性。在这样的学术生态环境下,不谙世事的人确实很难适应,也难以很好地生存下去。
总之,一个海归博士的非正常死亡,让人唏嘘不已,在唏嘘之余我们不能不关注一下当下的学术生态环境。不管涂博士的死究竟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原因,当下的学术生态环境都堪忧,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到了非整饬不可的地步了。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