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要脱欧入亚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东亚共同体? |
www.sinoca.com 2009-10-13 中评社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今天在联合早报发表文章说,日本新首相鸠山由纪夫提出建立东亚共同体的设想,已经引出了很多很大的反响。东亚共同体作为一个概念并不新鲜,之前已经在东亚社会甚至国际社会流传有好多年了。很多人羡慕欧盟和北美共同体,希望东亚也能形成类似的共同体。从政治人物到学界、商界甚至民众,在这一点上似乎具有一定的共识。东亚共同体难以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和日本之间因为种种因素而达不成共识。所以,照理说,日本新政府的动议应当是非常受欢迎的。很多年里,中国政府在推动自由贸易方面不遗余力。现在日本政府也有了强大的动机,这应当是好现象,表明东亚共同体有了新的希望。
美国反对东亚共同体
但各方面的反映则令人惊讶。尽管也有些群体尤其是商界对此持非常积极的态度,但更多的人则是持冷静,甚至抱怀疑态度。日本社会本身的反应就非常冷谈。对日本政府来说,日本必须面对中国崛起这样一个事实,日本经济要复苏或者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考虑中国因素。鸠山的东亚共同体基于的就是这样一个事实。但是对日本社会和民众来说,东亚共同体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情。这是否表明日本要脱欧入亚?要日本产生亚洲认同,没有几代人的努力看来是不行的。在民众没有亚洲认同的情况下,政府的任何回到亚洲的努力注定得不到社会的强力的支持。
在国际政治上,日本最重要的同盟美国是强烈反对东亚共同体这个概念的。美国通过各种途径已经警告日本不可太过于靠向中国。冷战结束以来,美国越来越依赖日本作为其在东亚最重要的联盟来制约中国。美日两国之间的军事也已经相当整合。如果日本要靠向中国,这势必对日美联盟产生重大的冲击。
实际上,从战略安全方面来说,东亚共同体没有任何可能性,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很难成为现实。这里不仅有美日的因素,也有包括东南亚在内的整个东亚区域因素。现在的安全格局已经相当制度化,要出现一个和现有安全格局相悖的中日联盟超出人们的想象力。如果没有外在的因素,中日之间不同的安全观(因为历史的和现实的因素)也不可能促成东亚同盟。
中国对此反应谨慎
那么,东亚共同体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共同体?说穿了,很简单,是经济共同体。客观上,东北亚三国的经济整合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但制度化程度比较低。这主要是因为之前日本自民党政府没有很大的动力。正如日本人的心态,自民党政府的经济政策也是倾向于西方的。现在鸠山政府有了动力,促使日本经济往亚洲靠。考虑到日本和中国是世界上第二、第三大经济体,加上韩国,人们希望,如果三国政府能够在制度化层面为经济的进一步整合创造条件,那么势必为东亚经济的发展造就新的动力。的确,政治条件的好转,可以促成东亚经济区域主义如自由贸易机制的形成。
但即使是经济共同体,也并没有引出很多人的关注。中国的反应至少是官方的反应有些出乎意料。尽管中国政府并不否认东亚共同体的设想,但也没有太多的热情。对中国来说,鸠山倡导的“东亚共同体”的概念并不明确,包括亚洲共同货币在内的一些设想过于理想。但也可能有其他的原因。如果在十多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日本的这个建议可能对中国具有比今天更大的吸引力。例如,在亚洲共同货币问题上,中国经济发展发展到今天,中国的很多人对人民币的区域化似乎产生了更多的兴趣。当然,对中国来说,担忧的是在中日经济关系上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困难。中日双方的民族主义的存在是个可观存在,双方政府不可能对之漠视。所有这些因素使得中国政府在追求东亚共同体方面小心谨慎。
其他模式的经济共同体
但最大的问题是,尽管人们对东亚共同体的必要性有共识,但对于这个共同体应是什么样的,却没有太多的思考。之前,大多数人在讨论东亚区域主义时参照欧盟模式。虽然欧盟模式仍然是个理想,但现实可能性并不高。这和任何一个政府的意愿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即使东亚各国政府都有强烈的意愿,也不见得能够建成类似于欧盟的东亚共同体。欧盟的形成取决于该地区国家间特殊的历史(如二次世界大战)、同样水平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样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而这些在东亚国家之间都很少存在。
那么,北美模式呢?在北美,美国是头号经济大国,其实力大大超越其他国家,使得其他国家都高度依附于美国经济体。在亚洲,中国尽管逐渐成为亚洲的经济中心,但显然不具备美国那样的实力。北美模式表达的更多的依附性,而东亚表达的更多的是相互依赖性,两者性质很不不同。同样,从制度层面,中国也不会象美国那样行为。美国会动用其一切力量,把自己的制度强加给他人。但这并不符合中国的文化习惯。所以,亚洲的经济整合是事实层面的,而非制度层面的,这种情况还会继续下去。
东亚区域主义的特点
东亚区域主义有其自身的特征。很多年以来,东亚(包括东南亚)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开放性区域主义。而中国政府也是奉行开放性区域主义路线。开放性区域主义就是说区域经济秩序不是排他性的,而是包容性的。这里有历史的原因。首先是美国的因素。美国在东亚具有强大的经济战略利益。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对东南亚存在着巨大的影响。不管人们是否喜欢,美国的影响都会存在下去。开放性区域主义的存在对大国政治有很大的好处。经济上的互相依赖性促使相关国家在决策时必须考虑到经济理性和经济利益。例如中美之间没有走上往日美国苏联对抗路线,和中美两国的经济关系有关。同时,经济利益对民族主义也可构成有效的制约。要意识到,亚洲很多国家都是新兴民族国家,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如果没有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民族主义很容易演变成为外交上的激进主义。同样重要的是,开放性区域不排除其他新国家的加入,就是说,是向其他所有国家开放的,这和北美和欧盟排他性的区域主义非常不同。除了东北亚和东南亚国家,澳洲和新西兰已经成为东亚经济秩序的一部分,印度也如此。
实际上,从经济上说,人们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制度化,主要是欧盟模式,也要重新考量。欧盟在当时的情况下,制度化非常有利于经济的整合。当时欧洲国家一个个都是主权经济体,互相不开放。在这样的条件下,通过制度化促使各国经济的开放和整合,从而成为欧盟经济发展和增长的动力。(当然,欧盟整合的最终意图是以经济的整合来制约国家间的武力冲突。)但是高度的内部制度化也对外部经济交往带来一系列问题。制度化实际上使得欧盟成为了一个具有排他性的经济圈。整合强化了内部的生产要素的流动,但和欧盟之外的要素的流动则不然。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集团性保护主义,这又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制约着欧盟的经济发展。同时,欧元的作用也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大,至今还是没有力量来制衡美元。欧盟离其创始者的理想还很遥远,但似乎在很多方面它已经走到了顶点。欧盟的价值仍然会是追求的目标,但不会很容易成为现实。
应当注意的是,亚洲开放性区域主义的效率和效益并不比欧盟差。这从经济原理来说很容易理解。越开放,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的流动性就越大,其配置效率也就越高。就是说,开放性区域主义促成全球性经济资源的流动和有效配置。中国在很短时间里能够成为了世界的制造工厂和中国政府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坚持全方位的开放政策密切相关。
事实层面的东亚经济共同体已经形成。如果东亚共同体这个概念被各国所接受,转化成切实有效的政策,对亚洲的经济整合必然发生重大的影响,使得亚洲的经济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但这是一个和北美模式和欧盟模式全然不同的共同体。如果亚洲各国能够坚持开放性区域主义,而不去模仿欧盟和北美,那么从长远来,东亚共同体也会是一个更为有效的模式。
作为大国的中国,已经在建设东亚开放性区域主义秩序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和贡献,可以说,中国是这个新秩序的核心力量。中国也应当继续追求这样一个目标。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