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历代妇女内衣沿革变化 古代妇女唇形(组图) |
www.sinoca.com 2009-09-18 新华网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有可考的穿内衣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汉朝。那时的称谓是“亵衣”。“亵”意为“轻簿、不庄重”,因此即使洗干净了搁在那里也不能让人看见,否则是很失体统的。尤其是女性内衣,洗涤后绝对不能晾晒在外人可能经过的地方。大凡书中描写某女在人前露出内衣,那一定非良家女子。《红楼梦》中的尤三姐在与贾珍、贾琏饮酒时,“松挽着头发,大红袄子半掩半开,露着葱绿抹胸,一痕雪脯。底下绿裤红鞋,一对金莲或翘或并,没半刻斯文,两个坠子却似打秋千一般”。一个在中国古人眼中坏女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内衣在我国历史上各个时代有不同的称谓:汉朝内衣称为“抱腹”、“心衣”,魏晋称为“两当”,唐代称为“诃子”,宋代称为“抹胸”,元代称为“合欢襟”,明朝称为“主腰”,清朝称为“肚兜”,再后来就到了近代,则是我们至今仍可见到的“小马甲”了。
内衣称谓的变迁实际上表明了古代女人对胸部审美趣味的不断变化。以唐代“诃子”为例,唐代对女性美早早喊出了“以胖为美”的口号,当然,这里的胖并非肥胖,而是丰满。这决定了美丽的女性不能像前朝人一样穿吊带的“心衣”,那样容易勒出毛病来。于是,唐代女人便发明了无带的内衣,称为“诃子”,她们将裙子高束在胸际,然后在胸下部系一阔带,两肩、上胸及后背袒露,外披透明罗纱,内衣若隐若现,因而内衣面料考究,色彩缤纷,难怪人们总以盛唐为骄傲,那时候便“内衣外穿”了。“诃子”本身也有一个发展过程。这应该是以杨贵妃为分界线的。之前露胸较多,而后就有所收敛。蔡东藩《唐史演义》记载:“禄山与贵妃,鬼混了一年有余,甚至将贵妃胸乳抓伤。贵妃未免暗泣,因恐玄宗瞧破,遂作出一个诃子来,笼罩胸前。宫中未悉深情,反以为未肯露乳,多半仿效。禄山却暗中怀惧,不敢时常入宫。”由此可见,“遮丑”也是内衣的主要功能之一。
史前社会的妇女,一般不懂得挽髻,大多蓄发不剪,披搭於肩。后因感到披发有所不便,遂将头发编结成辫。
披发又作“被发”,是古代先民发型中最古老的一种,尤以西北地区为常见:这种发式,直到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酉北地区的广大妇女仍然保留着。
相传秦厉公时,有个名叫爰嗣的羌族首领,与一位被割掉了鼻子的姑娘相爱,并结为夫妇。该女子自耻貌丑,特将头发遮覆于面。羌民见之,争相效仿,久而久之,形成习俗,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古代羌人的活动地区――甘肃、青海等地,发掘出大批史前文物,其中不少器具描绘有披发人物的形象。如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的一件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瓶口呈人头像,像的五官及发式被塑造得非常精致:双眼深远,鼻翼隆起,额前垂着一排经过修剪的短发,其余的头发则由上而下自然地垂落,呈披发之壮。这是中国境内迄今所见年代最早昀一件塑有人像的彩陶,距今约有五千年历史,属仰韶文化庙匠沟时期之物。
从图像中可看出这时期的人们虽然习惯于披发,但还没有用头发来覆面。不过,稍晚的一些实物,如甘肃东乡出土的仰韶文化晚期人面纹彩陶盆残片,便显现出披发覆面的习尚:另外,在青海乐都、甘肃永昌等地,世出土了马家尝文化马厂时朋的饰有人头形象的彩陶器均,这些人物的形象,不仅都作披发之状,而且正面颊上都绘有一些明显的黑色线条,象征着下垂的头发。更为典型的是青海柳湾出土的彩绘人像陶壶,壶上绘一全裸妇人,除头部披发外,睑部也绘有墨线,像覆盖着一层稀疏的头发。由此可以看出,在这个地区的妇女中间,确实流行过披发覆面的习俗,而且在年代上,比劓女的传说还要早得多。
除羌族妇女外,在南方的滇族、越族和北方的匈奴族,也曾流行过披发的习俗。《韩非子・说林训》中就有关于“越人被发”的记载。《围书・突厥传》中也有突厥人“披发左,犹古之匈奴”的说法。在云南地区出土的西汉青铜器中,还能见到滇族妇女披发的图像。不过这个时期的披发样式,已不像史前社会那么简便,而是经过一番整理,由前朝後梳掠,中间用带系束,然后再披搭在背后。原始社会那种蓬发污首,披发覆面的现象在这时已基本绝迹?
披发的进一步发展是辫发。现存最早的辫发史科,是一幅原始社会的彩绘。这幅彩画绘制在一个彩陶盆上。整幅书面由三组人物构成,每组五人,携手列队,作踏歌舞蹈姿势。由於绘画者采用了抽象的平涂画法,因而无法看清人物的面貌、神态及服装细部,但各人脑後垂下的一根。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