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民沈天民培育超级小麦 将成为袁隆平第二(图) |
www.sinoca.com 2009-09-05 21世纪经济报道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沈天民从一个初中毕业的青年农民成长为小麦育种科学家,其43年的育种历程描绘出他的学习曲线,超级小麦800的研制成功,绝不仅仅是提高了小麦的单产,而是农民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标志,典型地展示了中国人是如何学习,又是如何创新,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十几亿人口的改革开放中,中国俨然变成人类有史以来的最大的创新试验场,在国家层面进行撼天动地的宏观制度创新框架下,正是千千万万个沈天民式“小人物”的微观创新,真实地展示了中国为何成功追赶的道理所在,也揭示了中国极为特殊的政治生态环境,这也正是中国成功的改革开放的逻辑所在。
第一大证明:中国人有能力解决吃饭问题
1994年9月,时任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的布朗发表《2030谁来养活中国?》一文轰动世界。他大胆预测中国2030年粮食总产量下降至2.67亿吨,而粮食需求达到6.51亿吨,粮食缺口高达3.8亿吨。他得出结论:1990-2030 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谷物进口国,中国的经济繁荣将使世界进入粮食短缺时代。
事实如何呢?在过去的六十年中,中国人口是1949年的2.46倍,粮食供给基本保持了平衡,基本不需要依靠进口。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农产品生产国。在19种主要农产品中,中国居世界第一位的有12种,第二位的有2种,第三位的有4种。根据FAO统计,中国的谷物产量占世界总量比重一直处于世界第一位,2004年为18.20%,美国为17.14%;中国劳动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如肉类、蔬菜和水果,已经居世界第一位,2004年分别占28.57%、36.62%,而美国分别占14.95%和5.01%,相当于美国的1.91倍和7.31倍。
特别提出的是,袁隆平历经40多年的杂交水稻育种,自1976年大面积种植到2006年止,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56亿多亩,增产的粮食每年可以解决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而今,我们又见到沈天民的超级小麦育种。在刚刚收获的季节里,仅在黄淮流域累计种植2000多万亩,按照每亩增产小麦100公斤计算,提高产量200万吨,可以养活520万人。如果扩大种植面积,超级小麦与超级水稻一样,真正实现造福全人类的梦想。
中国不仅可以保障14亿-15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也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财力资源,为全球的粮食增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大证明:中国农民也有巨大的创新能力
中国有3亿农业劳动力,占总就业人口的40%。30年前,正是农民的包产到户推动了中国改革的制度创新,而今又是农民的实践,推动了新一轮的林权改革。正是源于制度的不断创新,中国农民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方式,开始向科技型农业,向企业型农业转变。
当下,人们追逐的是金钱带来的奢侈生活,崇尚的是资本游戏“创造”的“价值”。但是银行会倒闭,数以万计的资金会烟消云散,而农民脚下的那块土地会永远存在。正是辛勤劳作在这块土地上的农民所创造的价值,起着社会发展保障的基石作用。只有当我们的目光更多地聚集在他们身上,才能看到这一群体蕴藏着巨大的创新能力。
以小麦育种为例:1986-2005年,河南省育成审定小麦品种113个,其中农民育种59 个,占59%;农民育种科学家除了沈天民之外,还有一个长长的名单:从上世纪50年代龚文生,60年代李德炎到90年代徐才智、吕平安、郑天存、薛国典……在小麦主产区大面积的土地上,已经收获了由这一群体培育出的高产优质小麦。
为什么农民育种科学家呈现群体崛起的态势?记忆在某种状态下是一种加工,没有什么比“吃不饱”,并经过时间的不断“加工”更折磨人心的了。“吃饱饭”――这个最“低微”的愿望,成为农民科学家育种创新“驶而不息”的原始推动力。虽然这一目标肯定没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崇高,但正是这“低微”的愿望而最终成为就伟大目标的行动。
如果用时间计算利益的人不能做育种研究,一个新品种的培育周期至少需要十年的时间。超长周期提高了进入的门槛,成为人们涌入的抑制剂。当今,大多数农业科学家们,犹如背负定期偿还债务的奴隶,课题经费数额、发表文章篇数、SCI(科学引文索引 Science Citation Index)引证率是他们的账单。在这种索取成果式的体制下,十年出一个成果?太奢侈!算计投入成本与产出收益,无疑给农民育种专家腾出空间。
农民育种科学家不是科研债务的奴隶,没有出成果的压力,更没有争取项目的干扰。他们不需急功近利,也不必急于求成。每年240天小麦育种期中,他们在田间观察品种叶片、株高、穗型、根系,每一个变化均被记录下来,如同享受孩子成长过程的快乐。
第三大证明:与改革开放并行的学习曲线
对于农民科学家而言,具有专业知识先天不足的缺陷。只接受过中等教育的沈天民用了十年完成大学四年课程。“文革”期间,蹲点下放的农业局科技人员成为沈天民的科普启蒙教员――讲授育种原理、提供课本,甚至批改习题。沈天民多次千里寻访中国几大区域小麦育种顶尖的专家,他们向沈天民传授杂交理论与途径。事实上,中国最顶级的五位小麦育种专家都曾经成为他的“导师”。这也是一份长长的名单:赵洪璋院士、庄巧生院士、李振声院士、董玉琛院士、程顺和院士,都曾经毫无保留地贡献出他们的研究成果甚至种质资源。
诺曼布劳格世界顶尖的小麦育种专家以及庄巧生、赵洪璋等从此列入被跟踪与模仿的对象。令一些科学家羡慕与妒忌的是,一个农民育种专家不需要单位批准,遍访27个世界最大的育种中心和最著名的小麦育种试验室。眼界的开阔使沈天民瞄准世界最高育种目标,借鉴远源杂交小麦育种技术。
为了克服农民育种中心缺乏相关仪器设备和相应的现代分析手段,特别是加强育种的基础研究,沈天民与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合作,创造强强联合的优势。其目的只有一个:尽快缩短与国外在小麦育种上的差距,培育出适合中国地理气候条件的优质高产小麦育种,接近小麦产量的理论潜力。
成功培育新品的关键是亲本资源的遗传基础,种质资源越多,选择的范围就越大,创新成功的概率也就更高。沈天民从世界各地“取得”一般育种机构也难以获得的种质资源。经过多年的努力,一个农民自办的育种基地所掌握的种质资源,居然超过一般的育种机构,尽管缺少冷冻设备不能常年保存,他就采取三年轮种一次的土办法。没有人愿意承认这一事实,但是沈天民做到了。
令人惊叹的是,作为一个农业县的兰考,居然召开了三届世界超级小麦育种的国际会议,世界小麦育种专家到会并宣读论文。每年的小麦生长期,兰考350多亩试验田中,常年有10-20位外国育种专家与沈天民合作研究育种。为了更加国际化,他送出年轻科技人员到国外攻读学位,创造条件让年轻科技人员参与国际组织中短期的项目培训。
河南省小麦种植面积大,总体来说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除了肥水条件较好地区的高水分利用率和高灌溉效率品种外,沈天民把育种目标锁定小麦抗旱品种选育。今年遭遇60年不遇的大旱之年,他们培育出不用浇水的抗旱品种,实打验收亩产514.2公斤。目前,沈天民已经抛弃试验田投入“不计成本”的模式,确立由特殊到一般,再由典型到机械化生产,最终达到大面积稳产、高产的育种目标。
根据2008年《世界农业展望》统计,2007 年,虽然中国小麦收获面积世界排名第三,位居印度、俄罗斯之后,但是总产量世界排位第一,而小麦单产排位第19名,落后于排位前五名的爱尔兰、比利时、英国、德国、荷兰,甚至落后于赞比亚、沙特、克罗地亚、纳米比亚和墨西哥。这说明改良我国目前现有的小麦品种,提高小麦单产有很大空间。鉴于目前耕地面积的限制,大幅度增加麦播面积不现实,而依靠多施化肥和农药等增长方式的潜力已经接近极限。因此,培育高产超高产育种一定是小麦育种工作的重中之重。
沈天民从一个初中毕业的青年农民成长为小麦育种科学家,其43年的育种历程描绘出他的学习曲线,超级小麦800的研制成功,绝不仅仅是提高了小麦的单产,而是农民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标志,典型地展示了中国人是如何学习,又是如何创新,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在沈天民的带动下,兰考-个有2000多人的樊寨村,老老少少都是娴熟的育种授粉“专家”,已经有7多人被授予高级农业技师的称号。
“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浓缩了中国改革开放成功之所在。沈天民等农民科学家培育超级小麦成功之路,惊人地再现了这一成功的学习曲线。建设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正是中国赶超的不竭源泉。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