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7时左右,记者见到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时,他刚从位于市中心的四牌楼塌方现场赶到会议室———头发滴着水,被水浸透的衬衫污渍斑斑,还来不及换衣服的他就赶紧“钻”进会议室,紧急召开事故相关单位碰头会。
昨天下午1时20分,位于合肥徽州大道与长江路交叉口处地下人行通道南北向主通道发生坍塌事故。在随后的20分钟内又发生两次小范围的塌方,第一次和第二次塌方间隔仅为6秒。坍塌区面积大约180平方米,下陷3米左右,足有半个篮球场大。事故现场20多块焊接在一起的钢板全部剥离陷入坑内,路面上沥青散落一地。塌陷区自来水管被沉重的钢板压裂,喷出两股水柱。事故发生时有两辆助力车、一辆出租车不幸掉落坑中,一辆灰色尼桑轿车被两旁翘起的钢板卡住。
据现场救援人员介绍,事故中共有6名市民落入塌陷区。其中,一男子受伤较重,脚部轻微骨折,经过救治后无生命危险,其余市民均无大碍。
据初步认定,对路面动态承载力预估不足,施工操作过于乐观,是事故的主要原因。
处置人员称
及时预警避免了更大风险
据了解,合肥四牌楼地下人行通道呈“工”字型,于2008年11月开工建设,由中铁十五局负责施工。
“中午12点30分左右,我们在下面施工时就发现不对劲了。”在地下人行道作业的施工人员说,当时作业队员们发现挖开处的“工字钢”有弯曲现象,并伴有不停脱落的土灰。“我们本来是想加固的,但情况比想象中严重。上报后得到紧急撤离的命令,之后不到20分钟就发生坍塌。现在想想真后怕,如果不是发现得早,后果不堪设想。”
处置人员证实,在施工过程中,现场测量发现顶部有沉降现象,支撑结构发生变形,并有零星土块往下掉落。建设单位立即组织施工人员撤离现场,并用红线把地面有可能塌陷的区域圈起作为警戒,同时电话通知上级主管部门及交警等相关单位。
由于发现及时,预警及时,并采取了有效的风险规避措施,施工队伍40余人得以安全撤离,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
随后,交警部门紧急派遣人员赶到现场,对路面进行疏导分流车辆。但塌方区地处繁华街区中心位置,车流量巨大,疏导工作繁重复杂。大部分车辆被有效疏导避开危险区,但仍有3辆车在塌陷事故发生时,滑入塌陷区钢板所形成的斜坡。
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合肥120急救中心就接到了交警求助电话。与此同时,消防、交警等部门的人员也在积极营救掉进塌陷区坑洞内的市民。很快,6名掉进塌陷坑洞的市民均成功自救或被救。受伤市民随后被送往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救治。
事故原因初判
工艺有问题项目经理疑无经验
当天下午6时,合肥市召开地下人行通道塌陷事故原因分析会,初步分析认为该工程设计没有缺陷,是施工单位“施工工艺问题,没有充分考虑到老城区施工的极端复杂性”;建设单位采取从通道中间向两边拆除的做法,恰逢路面交通车流密集,动态承载压力超出预计,最终导致塌陷。
据有关方面初步了解,该工程的项目经理疑无相关施工经验。项目经理自称曾经参与南京玄武隧道工程一段约300米长度的建设,还曾经承接较大的山体隧道开挖建设。但对于地下暗挖工程,他未能举证说明自己曾有施工经验,事故发生当时他本人也不在现场。这也可能是这次事故的另一方面原因。
市民反映
信息公开及时未造成恐慌
塌陷事件发生后,合肥市在当天下午及时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和事故情况调查会,把事故前后的情况快速通报给媒体。
事发后,孙金龙立即向有关部门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实事求是查明事故原因,是什么就是什么;二是要以最快速度向媒体通报,说明情况,讲清问题;三是要采取有力措施,继续推进工程建设,确保施工安全。合肥市市长吴存荣赶到事故现场指挥救援,组织召开了有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现场会议,初步分析了事故原因,成立了事故调查组。
在事故发生后3个小时,网络上出现了图文配发的报道。傍晚6时左右,当地电视台对此作了报道。
记者在街头就此事件随机采访了部分市民。有市民表示,从电视报道上得知,由于采取的措施及时,这次事故避免了更严重的损失。同时,政府及时将信息公开,避免了大家的恐慌。还有市民对此次参与救援的交警和消防人员赞不绝口,“合肥警力还是很有素质的,应急能力也很强”。
市委书记希望
请不要随便贴“标签”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为推进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脚步,合肥道路建设如火如荼。2006年以来,合肥市共安排新建扩建道路407条、桥梁83座,总投入595.81亿元。其中,不少项目建设都在老城区内开展。
据孙金龙介绍,合肥市大建设的所有项目都经过招投标,彻底打破了潜规则,引入的建筑企业大多是具有特级资质的“国字号”、“铁字号”。而这次闹市区塌陷事故只是一个在建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发生的一个差错,未建成的工程还没有接受使用的考验,绝对不是“豆腐渣工程”。
“当时长江路已经建设完毕,为了方便市民出行,建设单位就选择了敞开式的暗挖作业。出了这个事情,说明还得采取封闭式的明挖作业。现在这个建设还得继续干,但是要确保绝对安全,这也是为了尽早完成工程,方便老百姓。”孙金龙说。
“合肥还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各项设施建设还在按计划进行,对于未来的大发展大建设,我还是持乐观态度的。”孙金龙说,“我刚刚跟施工企业说,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这个事件也提醒施工单位要格外小心,绝对不能出现丝毫的差错。合肥大建设不能停,但得如履薄冰,稳扎稳打,不能赶进度。”
孙金龙还有一个希望———任何事件都要用事实说话,希望社会各方不要随便给它贴上“标签”。(本报记者 李光明 本报实习生 范天娇)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