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看到了《人民日报》记者王伟健8月3日的一篇报道《湖南再推用人新举措 16名县委书记"原地"提为副厅》,副题为“有效解决‘干了两年想调动,三年不动就活动’的问题”。报道还配了湖南省委讲师团主任、教授郑昌华的评论《“就地提拔”县委书记的意义(专家点评)》。看罢此两文,我也生发了奇想:我很想做个“副科”级群众——“副股”级也可,行吗?
按此两文的意思,湖南这次把16名县委书记“原地”提为副厅,即职位上仍做县委书记,但级别是“副厅”,安慰了县委书记们的希望早日继续升官的心,让他们安心工作,“有效解决‘干了两年想调动,三年不动就活动’的问题”, 郑昌华 教授的评论还称颂说这样做“打破惯例”,“对基层干部的成长都有重要意义,对提高基层的执政能力,对县域的长治久安有着战略意义”。
如果这样的做法与类似理论真的值得称许,那能否推广一下,把它扩大到别的地方、别的级别呢?比如,很多没有“级别”的人也很想在官场混个级别,能否也设立“副科”级百姓、“副股”级群众,让那些人也过过官瘾,以“有效解决”僧多粥少、人多“官”少这些“老大难问题”呢?由此类推,能否也多设一些“副处”级的科长与乡镇党委书记、“副部”级的地市委书记、副“国”级的XXX,来解决相关“棘手”问题呢?
一些县委书记“干了两年想调动,三年不动就活动”,这原因在县委书记们自己看来,可能是“市州或省直单位干部职位少”,升迁的渠道太少。但在老百姓看来,那根本原因却在于高级别官员权力过大、待遇过高、权责严重不对称,加上官员级别的“只升不降”,因而升迁的诱惑力实在太大。这同时说明了这些不安心于现职工作的官员绝大多数心中装着的已经只有自己的“官位”“级别”,早已把“执政为民”抛到了脑后。在什么位置做官便享受什么级别(中国官场的臃肿膨胀、等级森严本就非常不合理),这大抵还说得过去。但如果从相关县市区的老百姓的角度讲,有什么必要拥有一个“副厅”级的县委书记?在中国人税负率已居世界第二位了,庞大的官僚阶层仍让公共财政不堪重负的情形之下,相关改革的正 确取向本来应该是学习世界其他大多数法治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的做法,让每一届政府到期,所有官员“卷铺盖走人”、“还官于民”的。并且,县委书记们“三年不动就活动”,“活动”一词也正好说明了现有的官员选拔体制的弊端——小圈子选人而不是民众选票选人、暗箱操作选人而不是公开选人。面对暴露出的这些弊端,我们最该做的是,改革用人机制,靠推进民主政治,解决官职膨胀、人浮于事、跑官要官、只升不降等等官场弊端。但我们遗憾地看到,面对严峻现实,相关的“改革新举措”竟又一次倾向于满足官员们地位、待遇等单方面的愿望。
类似的“改革”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人哀叹“改革已死”,这样的“专家”“教授”,越来越多的人予以讥讽。我们能有多少理由予以辩护?(林明理)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