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咄咄怪事!经济衰退企业裁员 中国百姓收入仍大涨 |
www.sinoca.com 2009-08-02 中国经济网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7月2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平均工资数据。据统计,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4638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674元,增长12.9%。折算下来,平均月工资为2440元,这一数字在互联网上被大多数网友质疑。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房价涨了,股价涨了,收入真的也跟着涨了么?至少老百姓没有感觉到。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加 11.2%,农村居民增8.1%,在职职工上涨12.9%,据了解,这是近10年来居民收入增幅首次超过GDP。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央行调查显示,今年二季度城镇居民收入感受下降,并降至1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统计数据就像穿比基尼的美女
统计数字与现实情况的背离早已不是秘密,但是如此大的反差着实令人吃惊。套用一位学者的名言:统计数据就像穿比基尼的美女,露出的部分固然重要,遮住的部分却更加要命。
在平均收入快速上涨的同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却仍然持续负增长,虽然幅度有所放缓。按理来说,这意味着老百姓可以过上更为惬意的生活。但事实情况并非如此,央行此前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城镇居民当期收入感受指数为-8.6%,比1季度大幅下降20个百分点,是 1999年开展调查以来的最低水平。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也不乐观,并认为物价较高的消费者有所增多。
国家统计局对此数据的解释是,现行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统计范围,尚未包括城镇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而工资总额统计的是个人税前工资,并且包括个人缴纳的养老、医疗、住房等个人账户的基金,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甚至包括实物形式支付等。
针对社会上对平均工资数据的议论,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要改进工资统计工作。他透露,私营企业工资统计已经开展,去年私营企业平均工资已经统计出来了。因为当前平均工资数据还承担了各类补偿、赔偿、社保等政策依据的功能,在和有关部门商定后,将适时公布私营企业工资数据。国家税务总局此前也下发通知,力争在2009年底前将全国所有扣缴单位纳入全员全额扣缴明细申报管理。也就是说,从明年开始,在工资统计上就将有全员申报的税务数据,到时候将不会再出现拿一个“尚未包括城镇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平均工资数据出来的“玩笑”了。
居民收入和居民感受到底差在哪里?
如今,质疑“平均工资”其实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今年三月,北京市统计局公布,2008年北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4715元,折合每月3726 元,比2007年增长了12%。上海市统计局则公布出2008年度上海市职工平均工资为39502元,月平均工资为3292元,比上年增长13.8%,但据调查显示,实际上绝大多数网友的收入都远低于这一数字。那么为什么大部分网民没有感受到自己收入有所增长了呢?
统计局的官方解释
平均工资≠实发工资
工资总额是指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不论是否计入成本,不论是以货币形式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均包括在工资总额内。工资总额统计的是个人税前工资,并且包括个人交纳的养老、医疗、住房等个人帐户的基金。
职工工资总额统计的是税前工资,也就是说,还包括了单位代扣、代缴的职工个人应交纳的社会保险金和个人收入所得税等。职工工资总额还包括单位以实物支付的部分劳动报酬。所以工资总额统计也不完全是工资单上的"实发工资"。
计算方式是“总额除以人数”
按年度和季度公布的"职工平均工资"和"平均工资增长速度"数据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劳动统计报表制度"进行统计的。职工平均工资是利用年度(或季度)职工工资总额÷同期(年度或季度)职工平均人数得到的。
具体收集的方式是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各个部门通过地方统计局向全国城镇160万余家城镇基层单位和企业布置统计报表,按照季度、年度等时间的要求进行回收,由地方统计机构进行汇总,之后在规定时间内将汇总数据报到国家统计局,一级一级报,县报到市、市报到省,省报到国家统计局。
60%劳动者未进入统计
根据现行统计制度,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统计范围包括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单位,尚未包括城镇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而后两者尤其是私营企业,正是就业的主要方向。
平均工资调查范围中的这些企业所雇佣的人数是1.2亿人,而在2007年年底全国城镇就业实际人数是2.9亿,2008年的《统计公报》显示就业实际人数已经达到3.02亿,也就是60%以上的人没有包括在统计范围之内。
民间的解释和分析
少数高收入者拉升平均数?
实际上,如果搓澡工,保姆和泥水匠的工资在上涨,那才说明全社会工资水平在提高,因为他们的收入随行就市,最能反映平均水平的变动。说是“平均”,却不包含60%的劳动者,这正是“平均工资统计”的吊诡之处,当“平均工资涨幅”就变成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涨薪幅度,改名叫“铁饭碗指数”也许更合适。
一位名叫随风飘扬的网友表示,如果是真实数据,只有一种解释,两极分化在提高。
一位新华网网友表示,居民收入一点也没有增加过,只有行政事业人员增加了吧。他们增加幅度过大,平均到居民中,居民平均收入就是这样增加的。
而《新京报》署名马光远的文章认为,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都成了上半年拉动收入增长的第一动力。这说明,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国家开始重视向居民倾斜,这是一个很好的苗头。然而,统计数字与居民真实感受的偏差,很显然不能仅仅用转移性收入来解释。国家统计局恐怕需要回答至少两点质疑:一是个人所得税下降而工资收入却增长,这显然是一个无法自圆其说的悖论。根据财政部数据,上半年个人所得税完成2136.73亿元,同比增长0.7%,比去年同期增速回落了26.5个百分点;二是平均数字是否掩盖了收入差距拉大的事实。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5,而2009年中国上市公司的薪酬也表明,尽管遭受了金融风暴,但金融等垄断行业高管人均薪酬高达60.46万元。在收入差距拉大的情况下,居民收入增速超越GDP也许因为财富的过度集中而失去解读的意义。
有网友指出,这正是所谓“张家有财1000万,9个邻居都是穷光蛋,平均下来算一算,个个都是张百万”。
支出增长过快?
面对涨幅如此巨大的收入,为何大多公众却始终“没感觉”?《青年时报》署名石敬涛的评论认为,短板或许正在于公共产品的匮乏。2003年,中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据国际经验,一国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的过渡期,也是该国公共产品需求快速扩张时期,这一时期现代化以公共服务为基础。
而现在,我国可以说正处于公共产品需求的大扩张阶段,人们对满足温饱的需求已开始转为对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性公共服务的需求。这就意味着,制约公众工资增长和消费“感觉”的,不单是收入和消费的绝对增长幅度,还有住房、养老、医疗、教育、保险等公共产品的供给与保障。但事实上,目前这些公共产品的供给却始终难以让人乐观———昂贵的医疗救治、动辄大谈市场化的教育、坚挺飞涨的房价,压得在俗世中生活的人们喘不过气来。尤其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之下,人们生存的状况更是步履艰难。如此情境下,可支配收入自然感觉不到涨;消费支出,更是分分都要花在刀刃上。
以房子为例,署名马跃成的博客文章指出,比较起来,中国还处在一个低工资阶段,职工的工资收入没有达到最低的工资标准的情况也很多,这与当前房价的猛涨形成对比,收入不能随着房价涨,或者房价不能与收入相协调是十分危险的事情。
相关阅读: 七嘴八舌 众说纷纭 社会各方话说平均工资
放眼望去,只见经济在衰退,企业在裁员,在降薪,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失业者的行列。然而我们的收入却在以11.2%的幅度在增加,这岂不是咄咄怪事!难怪有人说,中国人加工资--空调。用小沈阳的话说,我们工资涨得老快了,眼睛一闭一睁,就11.2%。
马明哲们的收入是不会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他们有足够的权力做到让自己的个人收入逆势上扬。他们一小撮人的收入,被老百姓一平均,就可以带动一大片人的收入增长。这对统计局的数据是多大的贡献啊!看来,我们必须感谢这些人,正是他们,让中国人民在金融危机下,收入一次又一次地被大幅增长。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