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验文化差异:小小海归在中国经历的震撼与困惑 |
www.sinoca.com 2009-05-20 搜狐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女儿小学才上了半拉儿,便随我们来到美国。在这里跌跌爬爬上完小学,过了语言文化关;又辛辛苦苦从初中、高中一路苦读,年年位列优等生;如今终于得以优秀成绩自大学毕业,论文还被评为模范。也算得是学业初成,展翅欲飞了。
毕业证拿到手,方顶帽抛上天,大长袍扔一边。等把这些洋套套都应付完,丫头一脸严肃地来找爹妈谈话了,“下一步究竟是去读学位还是就业?我还没打定主意。但是我想,无论如何都要和中国的需求联系起来。将来优先考虑在祖国发展。”闻听此言,山人大喜过望“有这样的想法甚好。要不你回国一趟,先去摸摸情况、探探深浅,再下决心不迟。”商议既定,便托人在上海联系了几个单位。说好是跟班体验,只干活不拿钱。
丫头临行虽然不曾喝爹妈那一碗酒,可浑身是胆雄赳赳的气概,并不在当年李玉和之下。山人戏称之为小海龟闯乡关去也。拜现今高科技之赐,她每一、二天便发来一通电邮,将情况和感受一一道来,又称公开日记。其间有趣之事颇为不少,堪称是另类的文化震撼和困惑。随手采摘二三事登来,与大家共赏。
--混不下去的才回来
某日,丫头正与一帮子年轻同事们同进午餐。其中一人问道:“你在国外好好的回来干什麽呀?”她便如实作答:“在国外受完高等教育,想看看在中国能不能用的上。如果有机会为自己的祖国效力,我当然要优先考虑的。”他又说:“呦!看不出你还挺爱国的呢。你该不是XXX家的亲戚吧?”丫头正色:“当然不是。想回国效力有什麽不对吗?”另一人插话说:“你傻冒啊!现今的人都想方设法移居国外,赚大钱、住豪宅、开宝马。有几个回国效力的?在外面混不下去的人才回来。 ”所有在座的人一阵哄堂大笑。面对同龄人理想若此,丫头膛目结舌,无言以对。
--陈芝麻烂谷子
某电视台英文节目组。时逢英国旅游局一位高官来华推销赴英旅游。要来电视台接受采访。丫头卖力地帮着准备了一份采访提问的单子。在通常官样文章的访谈最后,女主持照单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到英国的中国人差不多都会去大英博物馆。在那里看到许多当年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从中国的圆明园等地抢走的国宝文物,感到很难受。中国人民都希望这些流落海外的国宝能尽早还乡,归还给中国。对此你怎麽看?”这位正在高谈阔论的英国绅士一下卡了壳,脸上红白交替,甚为尴尬。只能答非所问,顾左右而言它。
此事过了,但却没完。访谈的次日,节目组的头儿大肆训斥。说:“你们是吃饱了撑的还是怎麽的?采访外宾干吗提这种陈芝麻烂谷子的问题?”丫头先是目瞪口呆,继尔愤愤不平。她在电邮日记中这样写道:“把洋大人当做上帝!连这样的问题也不让提。感觉好象是退回到100多年前了。” 我尽力安抚她:“电视台是新闻传媒,又不是政府外交部。访谈中提这样的问题并无不妥。再说,中国政府也曾表明过要尽力争取国宝还家的态度。因此与政府立场也无矛盾冲突之处。他的意见和态度应该只是他个人的,未必算数的。”
隔天,丫头来电:“那一段硬是被删掉了不让播出。感觉真憋气、郁闷。”
--四个鸡蛋
丫头去老家湖北农村的感觉也没逃脱憋气和郁闷。老家仍然落后、贫困。在农民的床上甚至还以稻草为铺。表婶的家里没有买菜的钱,能拿出来待客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四个鸡蛋。看着家徒四壁的表婶红着眼圈不停地说着抱歉的话。其心情可想而知。关了门的化肥厂、水泥厂,庭院里满是蒿草和垃圾。坑坑洼洼的街道上,一个盲人拉着胡琴在乞讨。忧伤的曲调在灰朦朦的天空下飘摇。不远处,耸立着崭新的县政府七层大楼,空着一大半。也不知是哪位县太爷的政绩工程。这可是大名鼎鼎的红安啊!那个曾为共和国献出十几万红军英烈,贡献了两任国家主席和223位开国将帅的革命圣地。自然,它绝不会是最差的地方。
回到家,女儿把在中国尤其是在湖北农村的见闻整理成文字。开篇有这样一段话:当我站立在上海浦东的高楼大厦之间,我以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因为即使是在美国的纽约、洛杉矶也没有这么豪华气派的市容。可是当我站立在红安的土地上,看到农民床上的稻草,看到为招待我这个远方来客而拿出来的全家仅有的四个鸡蛋。我又以为,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一时间,我陷于迷茫。不知道哪个才是真正的中国。在农村赤贫的反衬下,上海的金粉一下子显得那么的俗气、怪异和不真实。这究竟是什么人的中国?也许,应该把这两个极端揉合在一起,碾碎了,铺撒开,那才是更加真实的中国。属于老百姓的中国。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