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90个奥运缶在网上拍出1283.65万的高架,然而有媒体人在网上发文称奥运缶是"丧器",花钱买的人是冤大头。该记者引用学者朱大可的观点称缶自先秦以来就是人死后才用的丧器。朱大可证实这一说法,但也表示这个问题在学术上是存有分歧的。
华商报3月18日报道 虽然北京奥运会已闭幕半年多了,可2008年8月8日的夜幕下,一片流光溢彩中,“鸟巢”中央那一声声有力的击打,2008尊缶激荡出动人心魄的声音,令每一个中国人久久不能忘怀。
有了这样的记忆,日前90个特殊编号的道具“缶”网上拍卖价格屡创新高并不令人意外。然而,网络上却传出一种声音:“奥运缶”是丧器,花钱买是冤大头?这一观点引发了网友与各方专家的讨论。
“奥运缶”高价完成首轮网络拍卖
16日,北京产权交易所启动的一次大规模网络竞价圆满完成。90个奥运缶的最终总成交价为1283.65万元,成交均价为14.26万元。其中,编号为1890的标的以28.8万元成交,成为此次拍卖的最高成交价标的。而网络竞价期间,共有17个标的的报价超过了20万元。据了解,此次拍卖参与人数之众,竞价时间之长,报价轮次之多,均属国内之最。
然而,很快有不同的声音从网络上传出。昨日,一篇署名为“周筱赟”的文章《“奥运缶”是丧器,花钱买是冤大头》被贴在了各大论坛和博客。作者告诫“买‘奥运缶’的冤大头”,你们都上当了!“你们买的缶,是古代死了人才敲的东西,是丧器!”“周筱赟”的个人资料显示,他是广州某报社的记者,曾在《新京报》、《东方早报》、《南方都市报》等发表时评若干。
文中重点引用了文化学者、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所长朱大可的观点:所谓的缶,从先秦以来就是专用的丧器,人死了之后,敲它一敲,表示人们的哀伤之情。秦国也流行过击缶作乐,那是因为它虽然军事上很强大,音乐和文学却很低级,六国都瞧不起它。汉灭秦之后,缶就只剩下丧器的含义了。到现在湖北民间还有丧歌队的传统,正在申请文化遗产。
拍卖方:
不便透露买主信息
这个缶到底值不值得收藏,各方又有些什么样的观点呢?本报昨日首先联系了负责拍卖的北京产权交易所,在该所的网站上可以看到,出价28.8万的竞拍者ID为“CJJWHC”。
信息部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根据竞拍规则,不便透露竞买者的真实身份,加之是在网上拍卖,只要在线注册、交纳了18000的保证金,均可参与竞价,他们也不了解更详细的买主信息。1890编号奥运缶能拍出最高价,应当是因为该缶用浮雕工艺制作,且品相非常好,没有损伤。至于网上的观点,他们只负责处置奥运资产,不参与讨论。
民俗专家:
收藏价值见仁见智
而文化学者朱大可教授却有不同观点。昨日,他表示帖子中的确是他的观点,来自其讲座《中国文化的危机与复苏》。他认为,对历史器物的胡乱开发,常常会制造出新的文化笑柄。奥运开幕式上“击缶而歌”,是一个典型的礼制错误……庄周死了妻子,“鼓盆而歌”,敲的就是缶。庄子所在的楚国,一直有这样的丧葬传统,并一直延续至今天湖北民间的丧歌队传统。最后,他表示,这个问题的确在学术上存在分歧,他个人坚持这个观点,也欢迎大家辩论。
对此,民俗学家、西安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宇共说,缶就是最早的陶器,因为古人制陶工艺比较好,轻敲时有嗡嗡的声音,那时人们没有更多的乐器,会击缶而歌。但是,在中国礼制里,没有明确记载,丧葬必须击缶。至于庄子为妻子击缶的典故也不能说明缶就是哀伤的。庄子是个很浪漫的人,击缶而歌是为妻子得到解脱、走向自由而高兴。
“网友的观点是有道理的。”赵宇共表示,就算和丧葬有关,也不代表不能收藏,王侯们会有青铜器陪葬,专业术语叫明器,现在古玩市场有很多东西都是明器,只要它有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都可以收藏。“至于这个缶,是现代复制的,收藏价值见仁见智。”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