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加拿大的时代周刊”麦克琳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谈卑诗大学是否“太亚洲化”,而遭到了华裔社区的强烈反弹,认为有种族歧视之嫌疑。
如今新的调查出炉,卑诗大学华裔将近四成,少数族裔加起来有六成五,白人则只有三成人,男性的白人更少,只有六分之一。可见,亚裔背景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真的成了“主流”,成了“多数”,而白人至少在卑诗校园中则成了“少数族裔”。从这个角度来看,动辄说华裔学生在大学受到欺负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当然,大学生在卑诗大学的族裔比例发生了转变,并不等于教师的比例也是华裔或者少数族裔占据多数,因此,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看,并不能说华裔或者亚裔已经在大学占据绝对的优势。
同样,在列治文,白人的居民也早就成了少数族裔,华裔和其他亚裔加起来,人数也应该占据多数。但是,问题是,华人还是有“受害者”的情意结,无法从心态上建立起在局部地区已经成为多数的那种心态。举例而言,就是吵吵嚷嚷了很长时间的商铺招牌是否应该双语的问题,就得不到妥善的解决,以至于列治文市政府已经展开社区咨询,看看是否要制定附例,来硬性规定商铺招牌必须要有英语(或者法语)的官方语言,而不能仅仅是中文。
列治文的一些商铺招牌上只有中文,店东或许认为商铺内的产品,只适合华人,或者商铺内没有说熟练英文的人手,或者说只收现金不收信用卡,因此不需要英文的白人顾客。但是,如果华人换这一种思维,把自己放在主流人口的位子上,来思考住在列治文的“少数白人”的处境,就能体会到他们被排除在外的那种孤独不满加上担心不安的心情,一如华人在过去处于少数时的那种“弱势族群心态”。
将心比心,在列治文日益成为“华人城市”的过程中,商铺招牌单用中文确实有点任性,给白人带来了“我被排除在外”的联想,内心当然不是滋味。由此可见,白人在列治文提出不能单用中文的主张,并非是白人“仗势欺人”,“以人多压迫人少”,而是他们作为越来越少数的人口,希望得到尊重和接纳,因此,这不是白人“吹毛求疵”,而是真实存在的问题。
我认为,与其让市政府立法要求所有商铺使用双语,不如华人社区自己动起来,让列治文的华人商铺招牌也使用双语。如果大家在这个问题沟通好了,未来华裔也可以善意提出,请一些单用英文的商铺,也可以加上中文或者其他亚洲语言。
这样,整个城市的商业环境,就会相当地多元丰富,种族歧视之类的感受,就会慢慢消失。华人多了,别人也乐观其成,而不是想起以前的那种“黄祸论”感觉。(作者:丁果)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