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灾难已经过去10年。它给周边很多国家带来巨大的灾难,包括印尼、印度、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和泰国,甚至索马里。加拿大的几个慈善组织也参与了那里的救援和重建。其中有一个为此专门成立的慈善组织,至今已在斯里兰卡海啸灾区工作10年。
这个慈善组织的发起人是家住多伦多的珍妮特·麦克尔维女士。 她以前在施乐复印机加拿大公司担任管理职务。由于热心慈善工作,从1997年开始转到“加拿大轮胎连锁店基金会”担任执行主任,直到2004年56岁时退休。
麦克尔维女士本来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很好的地方,有两个很好的孩子和一个很好的丈夫,还有很好的精力”,所以觉得很幸福。她家在多伦多北郊有一间湖边度假屋,她想像的自己的退休生活就是住在别墅里,坐在湖边的码头上,喝点伏特加饮料,时不时地出去看看世界。
但2004年万里之外发生的那场海啸却彻底改变了她的退休生活。海啸发生时的恐怖画面在电视上播出后,麦克尔维女士和其他很多加拿大人一样,也感到非常震 惊。开始时,她也像很多加拿大人一样,开支票给援助组织支持救灾工作。可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是,她觉得与海啸给当地带来的灾难来比,这点金钱上的帮助太不够 了。
麦克尔维女士说:“在随后的一个星期里,我一直心绪不宁,辗转反侧。我应该去那里帮忙的念头在脑海中出现后就一直挥之不去。一个星期后我做出决定,起身行动,去灾区做一些事情”。
其实在此之前,麦克尔维女士对斯里兰卡知之甚少,只知道加拿大有很多泰米尔人来自那里。但她直觉上认为,可能大多数想去海啸地区帮忙的人都会去泰国,印尼,所以斯里兰卡可能更需要她。于是她和丈夫布鲁斯商量,要报名到斯里兰卡去做两个星期的志愿者。
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总共造成25万人死亡,斯里兰卡的死亡人数在3.5万左右,失去家园的灾民则有50万。麦克尔维女士在4月份抵达斯里兰卡灾区,她 乘的车沿着海岸线旁的公路颠簸行进,她看到很多灾民的帐篷散落在乡村,海滩边则是一片一片的废墟。可另一方面,这些无家可归的人们,在见到他们这些志愿者 时,却仍然向他们微笑。麦克尔维女士说,那是一种能够穿过绝望的微笑,你只需要看到一次就会被感动,就会爱上他们。
他们的志愿者小组在两个星期中帮助建造房屋。麦克尔维女士说她学会了如何递砖送灰,同时也在想,加拿大人怎样才能为灾民们提供更多帮助。在灾区的亲身经历促使她在回到加拿大之后,继续与丈夫商讨这一想法,
这时有慈善组织的朋友给他们来电话报告说,斯里兰卡首都东南约190公里处的唐加勒地区有一块牧场土地要出售,三英亩2万美元,不包括牛,此外地方官员明确表示如果是慈善组织购买不用付给他们好处费。
麦克尔维夫妇很快作出决定,开出了支票,接着又创建了一个专门帮助斯里兰卡的慈善组织,在加拿大募集资金和人力,在买的那块地上盖房、建设一个新的村庄。 他们给这个慈善组织定名为“TRIP Canada”。到2005年的圣诞节,这对夫妇就带着一组志愿者到了那里。他们清除石块和树桩,建起不让牛进来的围栏,并开始和当地人建立联系。
当地人看到他们工作如此卖力,几天后就与他们成了好朋友,还从自己家拿来茶叶和崭新的茶具,请他们喝茶。后来这成了每天两次的保留项目。
这个由加拿大志愿者建设的村庄10年来由小到大,从第一批接纳24个流离失所的家庭开始,第二批又接纳了23个家庭。他们还将一个破旧的学校整修一新,把一个佛教寺庙修好,修建了几个供孩子们玩耍的场地,开设了课后辅导服务,创立大专奖学金资助当地有需要家庭的孩子。
今年4月,麦克尔维女士会第11次返回斯里兰卡。她会率领25名志愿者,一方面庆祝她们的慈善组织在那里工作10周年,另一方面再按规划建造三个新的学校和四个新的儿童活动场地。
麦克尔维女士说: “这是我一生中最令我兴奋,最有意义的经历。只要我还跑得动,我就会继续到斯里兰卡去,那里已经成了我心中难以割舍的地方”。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