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温流传着这么一个笑话。“你知道吗,世界上最长的桥是Alex Fraser Bridge,因为连接了印度(Surrey)和中国(Richmond)。”“不对,应该是Oak St Bridge,因为连接了中国(Richmond)和加拿大(Vancouver)。”
笑话归笑话,少数族裔在大温地区划地而居的情况可见一斑。移民来到加拿大之后,与同文化背景的人聚居在一起的情况非常正常。但最近,越来越多的声音指责这种文化聚居给非少数族裔的人带来了生活困扰;也有不少当地白人表示,由于少数族裔语言的盛行,英文的官方语言地位岌岌可危;更有一份报告声称,移民成为了加拿大的经济负担。
这些说法因何而来,有何依据?一向被视为主流社会的白人群体,为何反而觉得自己受排挤?这种排挤和威胁,真的存在吗?
看不懂 中文招牌成靶子
今年年初开始,有关列治文中文招牌泛滥、中文广告应受限制的争论四起。两位列治文市民Kerry Starchuk和Ann Merdinyan发起一项签名活动,收集了1000多位市民的签名,联名上书市政府,要求立法限制列治文广告的使用语言。但这份提案最终被否决,列治文市议会在研究报告中建议,市内的商业广告用语必须包括英文,但这一建议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
这一新闻曾在本地乃至整个加国掀起热议,从加西到加东,被诸多中文及英文媒体报导、评论。其前因后果,相信已为许多人熟悉。虽然事件受到了各方关注,也引起了不同族裔之间的对话,但诉求没有实现,两位带头倡议的列市市民感到“很受伤”。《省报》(The Province)近日以“族裔歧视”为话题做了专题报导。在采访中,倡议市民之一的Kerry Starchuk再次表达了自己的委屈。
“I don’t feel I fit here anymore.”(我感到自己不再属于这里了。)Kerry说。她指出,自己并不是对华人怀有“种族歧视”,而是希望中文和英文都被用于商业宣传,让不懂中文的居民也能看懂广告牌,让自己在这个社区重新找回融入感。
“融入感”这个词,听起来是如此的熟悉。这几乎是每一个新移民来到加拿大时的期望:“融入加拿大”、“寻找归属感”。而如今,白人群体中竟也传达出了找不到融入感和受排斥的声音。听闻此言,相信不少努力打拼,力求立足在加拿大社会并获得同等就业机会和工作待遇的移民都会扬起疑惑的脸,问一句:“你们为什么会感到受排挤?”
为了了解白人的想法,记者也在网上随机采访了几位本地白人。大多数人向记者表示,对他们来说,大温地区华人商家的中文招牌、中餐馆的中文菜单都不是问题,因为绝大部分商家都会挂出双语招牌。只有一位白人网友对记者表示,有些中餐馆的菜单上的英文字印得太小,而且有些翻译令他难以理解。但他同时表示,自己只会在有华人朋友同行的情况下去中餐馆,所以即使看不懂,也有朋友帮忙解释。
列治文华人聚居所形成的独特城市风景,令一些人感到苦恼,也令一些人感到有趣。在列治文某院校读书的白人学生Greg告诉记者,每当有新的外国留学生来到温哥华,想要参观Chinatown时,他都会劝他们去列治文。“列治文才是真的Chinatown啊!”他说,“每一次去列治文逛街,都好像一场旅行。”他对记者表示,在他看来,大多数不住在列治文的白人并不会觉得列治文满街的中文招牌是一种文化隔阂,但如果长期住在列治文的白人居民对此感到烦恼,他也可以理解。
那么,列治文的白人居民是否都深受中文招牌的影响呢?当记者提到部分列治文市民对广告牌使用语言的诉求时,住在列治文的Daniel满不在乎地笑着说,他们把事情闹大了。他告诉《加西周末》记者,在这条新闻刊登出来之前,他几乎不曾意识到有的中文招牌上没有英文。“事实上,大多数招牌都有英文,也许印的比较小,但是都有。”Daniel,“直到他们刊登出照片,我才发现原来真的有一些招牌是没有英文的。但其实那完全不会影响到我的生活,因为做为一个白人,我去华人理发店理发或去华人古董店买瓷器的机率几乎为零。”Daniel表示,在列治文,大多数华人商铺所面对的主要客户是华人,将招牌上的中文放大是出于经商需要,对此他认为无可厚非。
“列治文曾经十分荒凉,政府鼓励新移民去开发和带动经济,所以90年代初来到这里的很多香港移民都留在了列治文,现在的Yaohan Centre、Arberdeen Centre等等,也都是那时候建起来的。政府一手推动了这一切,为什么现在人们要反过来怪华人移民呢?”Daniel说。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