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到加拿大魁北克因纽特人聚居的北极地区当教师的时候,每逢学校或社区里聚会,大伙儿一起吃饭时,总有因纽特同事热情地请《环球时报》记者尝他们带的饭———一块白鲸肉,半条驼鹿腿之类。这时候记者就只能坦言为素食者,不吃肉。“那你吃什么?”听的人马上惊问。“吃什么”,在这个大部分时间冰天雪地的地方,对记者来说确实是个大问题。
吃饭不能不吃肉
在接受教师培训的时候,学校安排记者和另外一个教师桑拉住在因纽特语教师萨拉家里。听说记者来自“美食天堂”中国,大家都一致推举记者主厨。记者打开冰箱门找食材,别无他物,只有一只带毛的死鸟,几条血淋淋的鱼和一个干瘪的萝卜。不善料理肉食的记者只用萝卜和方便米做了炒饭。开饭时,萨拉告诉记者还请了三个女邻居过来同享中国饭。记者诚惶诚恐,赶快给每个人盛上一盘炒饭。大家都问:“肉呢?”最后还是每人各拿一个罐装的煎鱼下饭。萝卜丁都留给记者吃了。在北极吃饭不吃肉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在这里蔬菜很少,水果也很少,因纽特人吃肉是生吃的,能从生肉中吸收维生素,记者是素食者,却很难吃到新鲜蔬菜,所以要经常吃各种维生素片来维持营养平衡。
当地人顿顿离不开肉 外来人只能吃空运菜
有一次萨拉告诉记者,她丈夫一周前就外出打猎了,因为当时正是驼鹿群在迁徙中经过此地的季节。记者问萨拉:“旅行那么远,路上又没有旅馆饭店,吃饭问题怎么解决呢?”她说:“找动物吃呀。狼呀,海豹呀,多的是。”记者开玩笑地说:“谁吃谁呢?”她呵呵地笑起来,说:“大多数时候,我们吃它们!”她在“我们”上加了重音,显得很骄傲。因纽特人在这里生活几千年了,他们知道自己是这里生物圈中的一环,所以生活得非常从容。相比之下,我们的文明教养,在这里倒真成了负累。
网购是食物最大来源
对记者这样的外来人来说,在北极获取食物的来源只有两个:一是网上订购,空运送来;二是到村里的两个菜店购买。其中一家菜店新鲜蔬菜、水果很少,记得第一次记者走进去,只看到货架上有两株西芹、数头生菜、一包萝卜和几袋苹果,而且“蔫头耷脑”。不过身价可不低,卖价是上海的三五十倍。店里有一半的空间是用来卖动物皮毛的,有熊的、海豹的、海象的、驼鹿的、狼的、狐狸的和野兔的,还有很多叫不来名字的动物的皮毛,都是整张的,活生生挂在那里,那场景很惊悚。另外一个菜店东西更贵。恶性循环,因为贵,所以买的人少,于是进货更少。
记者的食品主要来源只好靠网上订购,飞机送来。订购是记者每周的开心一刻:看那些照片,苹果红艳艳,扁豆绿油油,香蕉黄灿灿,萝卜水灵灵.……真是有画饼充饥之效,让人看得眉开眼笑。虽然价钱很高,也顾不得了。但收到食物的时候就笑不出来了:有时订购的不一定有;有时图片出错,大小分不清:“大号哈密瓜”拿到手才发现只比记者的拳头大一点点。
餐桌三兄弟:土豆,洋葱,卷心菜
早期的北美居民因农作物种类极少,称玉米、豆子、南瓜为他们的“餐桌三姊妹”。记者家的“餐桌三兄弟”,名曰:土豆,洋葱,卷心菜。因为只有这三样还稍稍经得起打捆、装箱、搬运、坐卡车、乘飞机等等一连串的折腾。有一次记者订购了草莓,收到的就几片蔫叶,一汪红水,做画画的颜料都嫌太淡。
看看天气越来越恶劣,食物来源越来越稀少,记者对于“果腹”问题上的不安全感也像地上的积雪,越堆越高。一天晚上记者吃完了洋葱炖土豆和卷心菜,突然想起几天前发的黄豆芽。赶忙揭起纱布一看,一个个黄黄胖胖的芽儿出得正好。虽然是五月天了,窗外仍旧风狂雪暴;但这一盆黄豆芽,让记者的室内暖意融融。一窗之隔,竟是两样世界。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