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华裔男子称之前透过私人中介购买往返中国的机票,却差一点遭遇「有去无回」。机票虽然在飞去中国时未出现问题,却在返回温哥华时被航空公司告知该机票是不法集团透过假信用卡购得,男子须重新购票后才得以登机。而当时充当中间人的一名华裔青年亦是受骗者,本想兼职赚外快却不料掉入陷阱,最后还须赔付包括该事主在内的数名「顾客」共6000元。
本报日前报道的「华女求职遭骗近万」事件引起读者高度关注,一名华裔男子特别致电本报分享被骗经历。
华汉北京回温市被撤销机票
华裔A先生回忆,称他于2008年1月份在网上看到一则广告,对方自称是某航空公司的「内部代理商」,可以提供低于市场价格300元的「员工价」购买往返中国的机票,全部都有电子票据为证。因为价格实在诱人,A先生最后以700元现金购买了一张4月份从温哥华往返北京的机票,并获得了电子票号。
他表示,飞去北京一切正常,但在准备回温哥华的前一个星期,他突然接获航空公司的电话,称机票是透过来源不明的信用卡于美国购得,必须被注销。因为回程的时间正处一票难求的旺季,A先生费劲了周折才高价重新买到机票返回。
A先生强调,当时的机票中介是一名华裔大学生B,他自称也是透过网络找到所谓的「内部代理商」,通过其「员工价」成功推销出约20张机票。在听到A先生的遭遇后他才发现提供票源的上层中介有问题,尝试与其协商退款问题,却在第一次接通电话后再也无法联系到对方。B学生最后只能自行承担赔付,将包括A先生在内的数顾客共6000元票款全数退回。
A先生希望透过本报再次呼吁公众,透过互联网找工作或购物一定要十分谨慎,防止上当受骗,他说「看上去太美好事情很可能是隐藏陷阱!」
而卑诗商誉局(Better Business Bureau,简称BBB)针对A先生的案例特别补充,网上之所以容易滋生诈骗案是因隐蔽性很高,骗徒完全可透过第三方来行骗,就算骗术遭识破依然可全身而退,更可能挑起受骗者之间的矛盾。
BBB强调,「假机票」、「假工作」以及「假电器商品」等都是常见的网络骗术,不论对方变换什么招式,民众最重要的依然是要保持清醒,交易前先了解清楚物品的市场价格,如果对方称售价低廉是「事出有因」,也要冷静分析情况是否属实和符合逻辑,不要因为便宜就放松了警惕等。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