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小码头,在中国地图上你根本找不到。早在二百多年前,这里曾经是台山人最早的出海口。成千上万的中国广东台山人就是从这里离乡别井,漂洋过海走向世界各地。也许你难以想象有多少海外乡贤俊杰来自这里,也许你不会想到一个小小的台山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这个码头确切的名字叫做中国广东省台山广海镇南湾码头,多年以后,它被世界认识的原因是,有130多万台山人旅居美国、加拿大等92个国家和地区, 台山,因其出国人数之多、出国时间之早、海外影响之大,被称为中国第一侨乡。它使广东成为中西文化碰撞的结合点,使广东成为近现代中国先进文化和创新思想的发祥地。
讲台山话的年轻人
那些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亚美利坚河上淘金的台山人;那些用咸鱼、咸菜、咸虾酱下饭,在荒山野岭挖金被野兽吃掉,死后无人知,留下一堆白骨的台山人; 那些在生死线上建筑中央太平洋大铁路的台山人;那些在恶性排华法夹缝中生存的裁缝洗衣、中餐馆、理发师和杂货店的台山人。他们,早已经成为历史。
曾听过一位有着强烈祖国情怀的老台山说,早在三十、四十年到蒙城或中国城,不会说台山话会被人笑话的,美国始终不想中国好的,但不管怎样说,不管什么党,能使中国强我认为就是好的政党。我虽然被当做地主打倒挨斗,但我照样为家乡捐钱,我没有恨。新一代台山人现在偶有还会常听到这样老台山的话,但他们有的竟然不会讲一句台山话。我最近遇到一个台山人后裔, 让我惊讶的是,他虽然会说台山话,但会说台山话的他,竟然不会说一句广东话,也听不懂广东话. 我从没有留意过台山话和广东话竟然有着如此大的差异,台山人貌似也全部可以说比较流利的广东话,虽然听得出来不纯正. 但对于这个在多伦多土生土长的台山人却甚至无法听懂, 但他却很努力在大学学中国普通话, 现在多少能勉强说几句. 这或许是加拿大早期中国台山后裔的一个有趣儿的一面吧.
新一代海外台山人经过几代的洗礼,不但变得务实,也变得越来越具国际观。他们原有的"谋生精神"与"谋生文化"更加灿烂多姿。在滑铁卢大学读三年级的吴冬云是典型的台山人后裔。她的爷爷奶奶来自台山白沙镇北部。据1985年白沙镇侨办普查的结果,这里20条自然村共有博士41人、硕士13人、学士 21人,而其中西村有博士32人、硕士10人、学士2人,而其中尤其以大岭里最多,共有博士13人、硕士6人、学士1人,因此,西村被称为"博士村"。吴冬云爷爷奶奶早年移民美国在种植园做农工,吴冬云的爸爸和妈妈也随之移民美国开理发馆十年多,现在爷爷奶奶已经过世,作为中年一代的吴冬云的父母最大的希望就是他们的孩子们不能过和他们一样艰难的生活,而如今,他们移民多伦多七年多。他们一家仍然做理发馆生意,但理发馆的名声在downtown已是远近闻名。而作为新生代的吴冬云在滑铁卢大学电脑专业,业余时间学表演中国话剧,学中国画,今年三月她已经正式接到在渥太华的国际大公司苹果公司实习机会。而她为自己设定的职业年薪数值让做了一辈子理发师的父母不敢相信。但对于吴冬云来说,拿到这个数根本不是问题。因为她是145人当中的最具竞争力人选,包括美国哥伦比亚国际三个大公司都想为她提供实习机会。但问起有关中国,吴冬云却说不甚了解,毕竟她只会讲极为有限的中国普通话。
新一代海外台山人,他们对于先辈的经历,对于中国也许不甚了解,也许淡漠,但他们的血脉相融,只是更多一份平等与独立,自尊与自豪,或许更具开放视野。而无论如何,台山人那绵长浓厚的历史基因会不时波及到他们。
海外对海内的辐射
开放兼容、敢为人先;念祖爱乡、团结奉献;重教尚义、实业兴国;克勤克俭、顽强打拼。这种文化基因在海外台山华侨代代相传,但海外台山人和海内台山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生活态度。
台山县内不足100万人,但是海外人口却达130多万。封闭性与开放性本是一对矛盾,但在台山却是和谐地统一在其文化中。有时封闭意味着稳定,台山人的生存状态和它的民风民俗、地方方言、侨乡碉楼建筑等等都可以说是凭借封闭得以保存下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台山人也算是一个迁徙的民系。它的文化是在迁徙过程中既继承原先固有的文化,又不断吸引新鲜的文化逐步形成发展的。早期的台山人潜意识中出国意识异常强烈,有的甚至整个村子的人都在排期出国,而留在国内的台山人有很多却好逸恶劳,从早到晚打麻将,一杯米酒,两件点心就一个上午,他们常常是在等着国外的人寄钱回来。贪图安逸,赌博奢侈成风,这些虽说是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性,但他们的追求享受生活的状态与骨子里的"谋生文化"其实还是一脉相承的。笔者在台山旅行期间,一位当地的年轻小伙子这样对我说:"台山人比较喜欢玩,而且很会玩儿,会玩儿并不意味着不干正事儿,但对自己的未来我好像没有怎么去想过。其实我也是一个比较上进的人,在我认识和交往的那些朋友中, 他们都好像比我懒的,个个都渴望出国,或者靠出国的亲人寄钱回来用,都不去做工。一旦出了国,我们当然也会像那些海外的台山人一样努力挣钱的。有时候我也挺恨自己的,但有时也觉得也有道理,既然有了收入的来源本身就应该要懂得享受。但想深一层,如果外面的亲人遇到困难或者没有了工作,寄不到钱回来呢。那么是不是要饿着过日子呢?我有时真的好矛盾,究竟是台山的环境太好,令到每个人都想享受不想工作呢?还是因为有了出国这种途径,而导致一些人有了依赖,埋没了动力呢?我们也应该想想,在国外的亲人都是在辛勤地工作,为的就是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如果你的亲人也是这样努力地在赚钱,那么你觉得这样的花费和依赖对得起你的亲人吗?但如果谁也不享受,就那样辛苦拚命一辈子,那究竟辛苦挣钱为的是什么,你能告诉我答案"。
其实,直到今天,这样的疑惑都一直存在海内台山人的心里。从台山第一代金山伯漂洋过海淘金到现在,台山出去的华侨如今已是第六代。独特的华侨历史渊源,形成中西结合的、富有侨乡特色的台山文化。随着华侨、华人与家乡的频繁交往,这里的年轻一代发生巨大变化。听当地人讲,现在的台山流传一种说法,叫"海内外三个台山"--海外135万华侨华人,本地100万居民,在国内其他地方工作、生活有几十万。在台山,几乎平均每两个家庭就有一家有海外关系;每一代华侨和家乡亲人之间的密切联系,为台山人找开世界。台山的年轻人,通过海外亲属这根导线,不同程度地接受欧风美雨的洗礼,一批批,一代代赴美加等地创业、居住,又因各种原因回流到台山,这些人成为自然成为践行先导。而当地的台山人思维活跃,接受来自各个世界的多元辐射,自然显出活力。台山的城市风情与时尚最能体现当地人精神面貌。台山的女人美而雅,她们基础不仅仅是建立在高额消费和高档产品上。她们的美,源于审美趣味,也源于生活安逸之后的淡定与平和。从前的台山女孩,到婚嫁年龄后,出路有几种,一是随出国的老公出国;二是因为家里境况不佳,或主动或被动地走上海外婚姻这条路;第三种,乃是因为父母在外而出国。这几种方式殊途同归,最终指向都是出国。因家境不好而选择海外婚姻的女孩,不同时期的遭遇又有所不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承担"拯救"整个家族重任而选择外嫁的女孩,结婚的对象很多都和自己年龄悬殊;90年代末,男女双方的年龄比较接近,但20出头的女孩嫁给三四十岁的华侨,也是常有的事;最近几年,台山在改革开放福荫下,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取得长足发展,海外婚嫁才逐渐淡下来。如今,台山的女孩子们,只要有2000元多的月薪,基本上都对出国没太大兴趣。一位当地妇女说,她的高中女同学中,90%都以各种方式出国了。她们中有些人至今还和她保持联系,但是,出国是台山女最大的悲哀。
台山的海外名人非常多。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的伍冰枝。2005年9月8日,中国内陆新华社刊发一篇有关"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见了加拿大总督伍冰枝"的消息,引起伍冰枝家乡人的关注。这位英文名叫克拉克森的加拿大总督,祖籍是纯正台山四九镇玄潭村水仔口村。村子里现在还有伍冰枝的祖居,由伍冰枝的远房亲戚伍锦羡打理。伍氏祖居是伍冰枝的父亲伍英才和他的几个堂兄弟建的,而伍锦羡照顾这房子已经有8年时间,他的工作就是每天打扫房间,逢年过节的时候帮在外乡的伍氏乡亲祭祖。伍冰枝曾就读于多伦多大学,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后到法国巴黎大学学习,能讲流利的英语和法语。在新闻、艺术和公益事业方面多有建树。 1999年,经当时总理克雷蒂安(Chretien)推荐、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委任后,伍冰枝成为加拿大第26任总督。她是第二位女性、第一位非白人和第一位没有政治或军事背景的总督。1984年她与哲学家与作家约翰撒罗同居,并于1999年结婚。虽然有些加拿大华人为伍冰枝在文学和政治的成就觉得自豪,但有些华人认为她除了名字外,实际上并不是一个中国人,例如她不懂华语。所以,有些加拿大人觉得她并不是代表任何少数民族来担任这一职位。
还有一位不能不提的人物就是现在美国的台山人骆家辉。它的祖籍是也是正宗广东台山,他的家乡在广东台山市水步镇青龙乡吉龙村,吉龙村现有200多位骆氏乡亲,现为美国商务部长的骆家辉在海外的成就让家乡人很惊讶。骆家辉第一次回吉龙村是在1997年他担任华盛顿州州长后。当时随行人员众多,村民夹道欢迎,一睹州长风采。第二次回家乡是在2006年卸任州长后,那次他回到台山,捐款修路,造福村民。卸任州长后,他一直担任商贸方面的律师、顾问等,收入很高。相比之下,当官员收入很少。而一旦入白宫工作,就需要搬到华盛顿居住,而他已定居在西雅图建造的房子,但众多华人朋友支持他,他决心接受提名,正式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亚裔及华裔州长。随后他又在2000年的第二次州长选举中轻松连任。骆家辉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经过十年独立生活,之后追求亚裔小姐冠军驾直升机求婚赢得美人芳心。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