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国时评:负债10亿 温哥华承办冬季奥运的代价? |
www.sinoca.com 2010-02-28 搜狐博客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负债10亿,温哥华的奥运代价?
2006年,我第一次迈上了加拿大的土地,使命是向加拿大电视同行学习如何报道冬奥会。我们每一个人虔诚地坐在CBC(加拿大国家电视台)教室里,像是如饥似渴的小学生,聆听着冰雪大国的同行们教导我们,人家是每两年一次奥运会。在我们的惯常思维之中,所谓奥运会就是夏季奥运会而已,冬奥会不过是二级赛事而已。
东道主很是热情,特意带我们到蒙特利尔,参观1976年夏季奥运会的场馆和奥运村。第一个印象就是古旧,那个时代的烙印极其鲜明,虽然建筑设计确有精妙之处,但是难掩那个时代的一丝生冷,与我在莫斯科看到的1980年的奥运遗迹十分相似。我们纷纷留影,热烈地争论着蒙特利尔人民到底是什么时候才清偿了所有的奥运债务。一路欢歌笑语,没有人担心北京奥运会的未来,因为开目前两年,咱们的商业开发已经可以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市场让国际奥委会太满意了。
当初,温哥华提出申办2010年冬奥会的时候,最大的阻力来自于过往蒙特利尔巨亏带来的全民心理阴影,极端的加拿大群体担心,要再一次全民为奥运会买单。开幕仅仅几天之后,英国媒体已经开始为加拿大人担忧了,在《泰晤士报》上开列出了一系列的“负面”,除了奚落加拿大人火炬台“乌龙”之外,最挂念的还是这一届冬奥会的财务状况。不知道英国人从哪里获得的数据,温哥华的预算居然是申办报告所描绘的10倍之多,达到了60亿美元,而收益全然没有当初预期那般乐观。这篇报道让加拿大人异常气恼,与英国人打起了嘴仗。伦敦奥运会组委会的团队离开温哥华的时候评价也不高,最值得学习的居然只有两点,高涨的热情和街道上竖起的大屏幕。
温哥华的组织者们忌恨英国人的同时,《纽约时报》也从侧翼攻击过来,美国人给出的标题也许会让所有的加拿大国民心凉半截,10亿美元的奥运债务已经悄然在账面上显现出来了,承担这一债务的将是温哥华58万市民。《纽约时报》的报道并不能取代国际奥委会和温哥华组委会最终的决算,但是有一点可能已成共识,那就是温哥华凭借一届冬奥会直接实现赢利已经是不现实的了。
残酷的经济危机深刻地影响到了脆弱的北美市场,温哥华冬奥会的赞助商北电集团和通用汽车先后宣布破产保护,虽未殃及赞助商的现金支付,但是市场一定是在缓慢萎缩之中,士气受挫极大。收益的增长无望,支出反倒难以遏制地激增。以安保费用为例,起初的预算不过是1。65亿美元,最近几年反恐大任日趋艰巨,最终的花费一定会超过10亿美元。北京奥运会这方面经费的计算有我们自己的特点,国家和地方政府承担很多,不会过多地体现在奥组委的账目上。相比较于2004年雅典奥运会,温哥华的安保费用基本合理,因为六年前仅安保一项就已经超过了10亿欧元,好在欧洲情况也比较特殊,欧盟出手相助,拨款资助,共保平安。
国际奥委会始终在密切关注着温哥华奥运会的运行,曾经有报道说,当组委会面临巨大财务到时候,4.32亿美元的应急资金从瑞士“雪中送炭”到了温哥华,让冬奥会筹备工作巨大的车轮不至于缓慢下来。温哥华所属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也没有坐视温哥华艰苦挣扎,已经被迫有计划地调整预算。据报道,最有可能被缩减都事关国计民生,教育、医疗和艺术事业首当其冲,后延效应还会不断释放出来。这一动向是最能刺激到那些坚定抵制奥运会的极端组织,奥运开幕的第一天,这些持极端态度的人士就与警方在街头发生了摩擦,新闻照片显示,几处建筑物的玻璃被打碎了。极端人士上街表达意愿,于事无补,那些恐惧奥运会干扰自己生活的人们早就纷纷逃离了温哥华,每天在火炬台前人山人海的场景被这些保守人士痛恨不已,他们的宁静生活不容侵害。
那些热心于冬奥会的远道来客们当身处温哥华之后,也会有些许抱怨,最主要是集中在所谓的高票价上,这一点也被伦敦组委会考察团们纪录在案,被认为是温哥华组委会的重大失误之一。其实,温哥华组委会的票务定价系统还基本合理,主要是热门项目与冷门项目之间的价格调剂不够,一张男子冰球决赛的最好位置的门票卖到1000加元,大约折合7000元人民币,这样的价格在北京奥运会的篮球和田径赛场周边一定会被认为是可以被接受的。没有获得精确的数据来说明高票价把多少观众挡在了场馆大门之外,唯一可以抱怨的恐怕是颁奖广场的门票都要卖到21美元,这被指责为阻碍了公众在公开场所接近奥林匹克荣耀。组委会有苦难言,颁奖广场如若免费开放的话,安保一定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无论是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调整预算还是高票价策略都还不足以从根本上让温哥华摆脱因奥运会而造成的债务危机,按照原本的如意算盘,温哥华市政府期待着奥运热潮可以拉升一直低迷的房地产,带动相关产业,谋求更大的经济回报,这多少让我们有似曾相识之感。现任温哥华市长罗伯特森就是因为坚决支持引入房地产开发商建设奥运村而获得了巨大支持率而入主市政府的,按照这位每天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的市长的蓝图,组委会免费使用奥运村,赛后转为高档地产出售后,政府在税收和周边环境的收益方面将是长远的大赢家,从悉尼奥运会之后,这一模式就开始被纷纷仿效,北京是大赢家,就连济南操办全运会都是拷贝了这一模式。
不幸的是,温哥华遭遇了金融危机严冬,开发商无力大规模投资,市政府要出面帮助借款,奥运村周边环境原本一片荒芜败落,环境投资又让市政府增加了近10亿美元的投资。乐观者会认定,若干年之后奥运村周边的蓬勃一定会让整个城市受益,但是周期过长,解不了近渴。罗伯特森市长的智慧决不仅仅局限于惯常的“GDP思维”,他和同事们一道设计了以奥运会巨大影响力来吸引全球的投资和技术,期待温哥华可以顺利地逐渐转型为“科技之都”。金融危机让美国房地产凄风苦雨,直接让温哥华原有的支柱型产业——森林木材业跌至冰点。借助一届冬奥会实现整个城市的产业转型是最理想的目标,身背美国人给定义出的10亿美元的债务,几年之后再仔细算账吧。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