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分别在东西两岸,大多与大温都屡见华裔遭电话勒索的行骗案件,而且还让行骗者最终得逞。这两年来大小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行骗案件,昭示世人要小心警惕,甚至把各种骗局罗列成单,分门别类总结特征,再三再四地呼吁,还是有上当者损失惨重,令人扼腕!
据报道,留学温哥华的女生小周,不但被骗去了全部积蓄,而且还欠了一屁股债。为何行骗总有市场?这真应验了那句老话:一个巴掌拍不响。因为这行骗之事,非要有上家和下家互相对应不可,骗子即便再狡狯再精明,如果没有被骗者的配合呼应,也无法得逞,到头来也只是“单相思”而已。
为什么在信息如此丰繁透明的当下,行骗者仍然能够屡屡得手?究其根本的原因,关键在于那点“贪心”。行骗者也正是抓住了人类这点劣根性,然后攻其一点不计其余,茫茫人海中总能碰上倒霉的对象。
比如上述那位女留学生小周,那场被称之为“难以醒过来的噩梦”,正是从一个陌生电话开始,恭喜她抽中了“回馈会员的二等奖金15万美元”。对先前各种警告也耳熟能详的小周,起初尚有警惕性,无奈对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心存侥幸的小周还是上钩了,并被对方一再得手而不知悔悟。 说到底,这条待宰的“大鱼”之所以被行骗者钓到手里,就是贪恋那诱人的“鱼饵”,巨额美金可以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听小周的故事,如同观看一部情节紧凑冲突迭起的电视连续剧,说明现在行骗者的手段越来越高超,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但是,不管行骗者再怎样用心良苦,再怎样谋篇布局,再怎样巧设机关,如果对方心如止水不动如山,行骗者也是枉费心机。
据有限的了解,西人接到电话行骗的数量远没有华人这么多,是西人不吃这一套,还是在西人那里压根儿就没有市场?那就不得而知了。不过这个现实令人有点悲哀,在华裔社区为什么就屡骗屡中,屡中屡骗?说句不受听的话,这一方面多少与有些华人嗜赌的贪性不无关系,心存赌一把的侥幸心理;另一方面也与海外华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避世心态有关,不招灾不惹祸,不会惊动警方而自动息事宁人。即便但求无过,却也明哲保身,这种害怕“惊官动府”的“人生哲学”,让行骗者犹如吃了一颗“定心丸”,放心大胆地施展有时看来并不算高明的骗术,而无“后顾之忧”,大不了对方没有上钩罢了,也不会赔了夫人又折兵。上述小周同学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连续三次被骗汇款,最后反而担心行骗者报警,是非颠倒黑白混淆到如此地步,也难怪行骗的事情扬汤止沸越闹越多了。
日前温哥华市警方发言人霍顿证实,陆续接到多宗华裔商号报警,指收到勒索来电要挟交付金钱。据不完全统计,全北美各地警方共接获600多起类似报案。多伦多警队华裔小区情报组主管苗延建探长证实,已有华商通过一家汇款公司汇出高达5位数的钱款,付了钱但没有报警。
还有不肖电话推销业者假装进行民意调查,以达到骗财骗物的目的。行销研究及信息协会主管维克(Brendan Wycks)说,要求调查意见后再推销或募款都属于骗局,许多加拿大人可能不知道,这种严重违法行为可判处最多为5年的徒刑。两年前已有同样研究,跟新的结果比较时,假借民意调查名义而进行电话推销或募款的问题并无多大改善。
眼面前的事实一再说明,电话诈骗恐嚇案已成为现代人最需要提防的罪案,而非那些明火执仗的入室抢劫。加拿大统计局最近发出过通知,表示又有骗徒以该局名义,试图从民众口中套出工卡号码(Social InsuranceNumber)等重要身分资料,呼吁民众切莫轻信,因为向来一个合法的机构,是不会透过电话向民众收集此类信息的。凡是遇到“只能打出,不能打进”的藉口,拒绝提供民众任何可进行查询的电话号码,都不符合常情。
加拿大竞爭局以前曾检诉过诈骗者,有些人曾被定罪而遭判刑高达3年与罚款200万至300万元。最近加拿大官方又在布置“蜃景行动”(Operation Mirage),其目的就是要向诈骗者发出讯息,让他们知道当局是监视著他们的,也要让公眾知道他们的诈骗手法,从而避免墮入圈套;更重要的是要提醒这些骗局的僱员,要他们明白僱主的指示是非法的。
严刑峻法固然可喜,可以对行骗者起到相当的威慑作用。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筑起一道防范行骗的铜墙铁壁,此乃真正的法治观念。没有了可以逐利的市场,行骗者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