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来自大陆的两个孩子的单身母亲,无私地为社会慈善奉献,而且也不是很富有的人,她成立了“加拿大资助中国乡村女大学生基金会”,连续4年为中国农村女大学生筹款资助,这就是该基金会创始人和董事长田青青。
田青青
“有教无类”是孔子一个主要思想,但由于种种社会成因,至今不能完全变成现实。当年大陆“唯出身论”,无论求学还是就业,田青青都蒙受其害,多么渴望得到“有教无类”的恩施。到加拿大后,又从儿子由“问题学生”到多伦多大学高材生的成功转型,再次感受到“有教无类”的真谛,放之四海而皆准。联想到贫困乡村多少天资聪颖考上大学的女孩子,却由于无钱供读而被迫放弃,令田青青心绪难平。所以基金会今天能资助200多名女孩读大学,正是出于这样一个朴实无华的信念,而这个信念正是民族的脊髓。
孩子们喊她“田妈妈”
兰州商学院宋文娟来信:
田妈妈:
我挺好的,家里面也挺好,假期里想给您发邮件,但没条件。上学期英语四级过了,准备考六级,我会一直努力!
田妈妈你一直那么忙,也一直为我们奔波着,辛苦您了,您要注意身体。我们在这边也一直会努力,想再下一次我们相聚是有新的面貌。
重庆医科大学汪宏晶来信:
亲爱的田阿姨:
我想你了!一切都还好吧。
我在这之前给你发邮件了,不知你看到没,我准备考研,考预防医学方向。我一定要坚持下来,及时调整状态很重要,每每想起阿姨你,无形中给了我力量。
田阿姨,我爱你~~
东北财经大学夏季花来信:
阿姨:
您好!不喜欢客套的问候,但我的确想知道阿姨过的好不好!您一个带大俩个孩子,而且都不错,可是这其中辛酸可能只有您最能体会。之前,我用崇拜跟神秘的眼神看您,觉得您可望而不可即。现在不了,因为人与人的共性不限于生活的圈子,更在于理解,所以现在我更愿意把您当一个平凡人去想象。我一直觉得“天天开心”是美丽的谎言,如果这种谎言可以是真,我想我不会把她送给很多人,但一定会送您一份!
陈宝丽来信:
阿姨:
我知道您每天都要面对好多事情,您还要记住我们这群幸福孩子的笑脸,真是辛苦啊!阿姨我听到您的声音我很激动,是一种无比幸福的感觉!
阿姨您今年来陇西,我们就和您好好谈谈我们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心得体会啊!
贵州大学刘佳来信:
阿姨:
我要跟您汇报个好消息,阿姨,我找到了一份家教的兼职,一个月也有三四百工资了,省着点用,生活费都快够了。我爸也找到工作了,可以给我支付学费。所以,阿姨,下次我就可以不从您这里拿学费了,我真的很高兴我可以自己挣生活费了,也谢谢阿姨对我三年来的支持!我们不会忘记,是您的爱心温暖了我们这群女孩子!
阿姨,是您用自己的爱搀扶我走过了这三年,即使后面这一段我可以自己走,您的爱将是影响我一生的温暖!我以后还是要回去见您,我用我第一个月的工资给您买了一个小礼物,贵州这边少数民族很多,很多东西很有民族特色,我自己也很喜欢这边少数民族的东西,而且,在生产的地方买也不会很贵,虽然不贵重,但很有意义的呢。
这样的来信,这样的文字,还有很多,读之令人动容。仅3月田青青就收到50多封。就连陇西女县长女区长见到田青青,看到她风尘仆仆,为那些素不相识的女娃们上学奔波劳碌,都叫声“田姐”泪眼汪汪。
同圆一个梦
田青青表示,帮助这些来自甘肃的贫困女孩实现大学梦,对她来说很重要。这一方面在于她曾那么渴望接受高等教育,却由于众所周知的时代原因而失之交臂;另一方面缘于她对西部那片黄土高坡的情有独钟,因为她曾在那片贫瘠土地上生活工作了8年。
1965年,田青青考进北京最好的女校——师大女附中(即实验中学)。从那时起,她就憧憬未来的大学生活。熟料“文革”开始被迫中断学业,随身为医生的母亲迁到甘肃陇西,到陇西县氮肥厂工作。“文革”结束回到北京,后来又移民加国,在温哥华经营一间画廊,一双儿女也都长大成才。
正是在甘肃那段日子,让田青青看到贫困农民的真实生活,有的人家穷得只剩一条裤子,一年到头没有盐。打井多深都是苦水,靠接雨水过活;连碗都没有,就守在灶锅吃饭。女娃更惨,八九岁就定亲,十二三岁过门,收的嫁妆给儿子娶媳妇。多少年过去,那情景挥之不去。所以当她听到联合国官员说的那句难以忘怀的话;当她由此萌生资助贫困女孩求学的念头,就自然而然地想到那片土地。
田青青与学生
那年田青青的女儿所在学校参加联合国在温哥华的公益演出,帮助非洲女童接受教育。演出中一位联合国官员说:“如果一个女人接受了教育,她的后代一定也会受教育”。正是这句话,成为田青青这项事业的缘起之一。
把钱交到娃手里
2005年3月,田青青为实现自己愿望,自费来到甘肃贫困地区,发现由于家住偏远乡村,女生为完成学业,步行几小时走到公路,再搭车到校。饭就是馍馍开水。她们接到高考录取通知喜忧参半,要面对无法逾越的家境难关。一位叫李永秀的女孩考上西北民族大学那年,妈妈被火烧死,之后父亲又得癌症,如果有资助拉她们一把,就能走出大山接触到外面世界。
田青青发起成立“加拿大资助中国乡村女大学生教育基金会”(BC Society for Educating Girls of Rural China),出任董事长。同年8月再来甘肃,将筹集的第一笔善款3万多加元,亲手交到乡村女童手中。当年捐助300名小学生,26个大学生。田青青坦言,当年没能上大学,现在通过帮助有类似经历的女孩进大学,就是最好慰藉。
善款都是一点点筹集,一年中要搞几次募捐。捐款中有些是画廊客户,有的是退休教师,很多都是素不相识的西人,听了描述后慷慨解囊。他们并不富有,依然慈悲为怀。
田青青与学生
2006年始,大陆农村全免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杂费。因此,民间资助对象由中小学学生,转到贫困的优秀学生继续高等教育。现在高校在校生经济困难者约28%,特困生约10%。2006年8月,田青青第三次入甘,将20余万人民币送到70名贫困女生手中,资助她们接受高等教育。
为孩子们引以为荣
对所资助对象,田青青亲自把关,一对一交谈,有的还做家访。她说现在165名女生,每个都熟悉,她们大部分都考过大学录取分数线,有些成绩超过600分。她们珍惜得来不易的机会,各科都成绩很好。
目前这些女大学生分别在20个城市三十几所高校求学,要付出比城市孩子更多的努力。田青青说赞助不在数量,而要帮到底。孩子们学习不见得都要名列前茅,只要坚持全身心学习就好。这些孩子都有特色,并没因家贫接受资助而自卑懦弱,都自信开朗。一些基金会的西人朋友,在大陆见到她们落落大方的样子,眼泪都在眼眶打转。
田青青时刻关注孩子们,与她们建立一对一情感纽带。她还到北京、天津、大连、西安等地高校,亲自看望她们,因为她认为,体会她们成长也很重要,精神关爱与物质支援具有同等分量。
有时朋友到大陆旅行办事,她都托付与所在城市资助女生见面,了解现状。基金会董事Ilze Roffey女士曾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看望一名女生,当得知该女生成绩优秀,但家贫难以本科后继续深造,就表示愿支持她完成研究生学业。
迎来第一批毕业生
2007年6月,甘肃省侨办主任郭颖纯在兰州会见田青青,赞赏她关注贫困女生的爱心和善举,并表示省侨办将全力协助,做好捐助工作。
今年正是田青青资助贫困女生第四年,第一拨27名大学生将开始服务社会或继续深造,明年有50名获学士学位。这是值得庆贺的日子,也是令人期冀的收获时节。
5月,资助中国乡村女大学生基金会将在本地举行慈善音乐会,首批被资助毕业的大学生张芳芳等也来温哥华。张芳芳目前在兰州大学专修声乐,为她求学,务农的父母债务缠身,是基金会帮她解燃眉之急。
同时来温的还有中山大学国际贸易系贾丽艳和青岛科技大学英语系李慧。不久前李慧用英文给捐款人写信问候,她说:是你们改变了我们这些乡村女孩的命运。我的家乡贫穷干旱,母亲抚养3个孩子,三年前由于无力负担学费,我本来打算放弃了,正是你们的慷慨善良与支持帮助,扭转了我的一生。虽然我们从未见过,但我会永远记住你们所作的一切。因为有了你们,我们的改变太大了。以前连电脑都没使过,不知道在大城市如何乘公交车。现在我知道奉献要比接受更重要,我会尽力帮助那些需要的人们,一如你们为我们所做。我现在利用业余时间,在聋哑学校义务教英语。虽然我在大学不是最优秀的,但我从不气馁,我会比他人更加努力,因为我有你们的赞助而更加幸运。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